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机遇与挑战*

2012-08-22 05:04颖,王燕,王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艾滋病证候中医药

刘 颖,王 燕,王 健△

(1.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中心,北京 100700;2.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银川 750000)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机遇与挑战*

刘 颖1,王 燕2,王 健1△

(1.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中心,北京 100700;2.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银川 750000)

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难治性疾病,尽管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充分发挥其治疗艾滋病的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中西医互补的艾滋病治疗模式,将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中医药;艾滋病;防治

截止2010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病人379348例,其中病人138288例,死亡72616例。2010年 HIV感染者 48249例,艾滋病病人34188例,男女之比为 2.4∶1。死亡报告中,广西4244例(22.4%),云南 2679 例(14.1%),广东2388例(12.6%),四川 2252 例(11.9%),河南2038例(10.7%)。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古代文献中没有艾滋病的记载[1],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开始运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效,同时也面临机遇与挑战。

1 科研工作概况

1.1发展历程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已经走过了20多年,大致可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初步探索阶段、逐步规范阶段和相对完善阶段。

纵观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历程可以概括为“试治—试点—重大专项”,同时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模糊混沌—逐渐清晰—全面了解”的过程。

1.2 标志性成果

1.2.1 初步尝试 中医药对艾滋病的治疗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中国中医研究院1987年就派中医医务人员赴非洲坦桑尼亚进行中医药试治艾滋病工作,并积累了初步的临床治疗经验。从90年开始,科技部“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中也都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课题,对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有益尝试。

1.2.2 逐步壮大——“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评价研究” “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评价研究”,完善了8个治疗方案,探索了1种疗法和建立了1个药物代谢研究平台。

8个治疗方案(药物)研究:艾宁颗粒与西药合用组比单纯西药组在稳定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或延缓其免疫细胞下降的速度方面有一定作用;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艾灵颗粒加用AZT+3TC+NVP可改善临床症状,有可能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益艾康胶囊治疗组有改善生存质量和乏力等症状的作用,对CD4细胞水平升高可能有潜在临床效果;克艾特组在症状体征疗效上优于对照组,免疫指标疗效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扶正排毒片早期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或稳定免疫功能;精元康胶囊对治疗艾滋病合并外周血白细胞降低有重要意义,有推广使用价值;艾溃灵合剂对艾滋病口腔溃疡收到较好效果,复发率低,治愈率高,为艾滋病口腔溃疡患者提供了一种初具苗头的药物;喘可治联合HAART疗法可改善艾滋病并发皮肤糜烂和溃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CD4免疫细胞水平。

一种疗法研究:艾灸治疗艾滋病脾气虚腹泻显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中医药的非药物疗法介入艾滋病治疗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个平台建设:基本完成了体外中药代谢性相互作用研究平台的建立,艾灵颗粒、中研 II号对茚地那韦有体外增效的作用。

1.2.3 全面发展——重大专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综合研究” 2008年国家三部委组织实施的传染病重大专项专门设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题,成为中医药领域的重头戏,研究方向包括中医证候学研究、机会性感染的治疗、免疫重建、无症状期患者干预、减小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副作用、疗效评价、动物模型等方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大型科研协作已经在全国各地展开,这将会对全面提升我国重大传染病中医药防治能力、构建重大传染病中医药防治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重大专项发展线路图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综合研究”项目共设置7个课题,其中临床课题3个(分别以无症状期、免疫重建、机会性感染为切入点),应用基础3个(证候学研究、疗效评价、复方优化和动物模型),基地建设2个(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北京地坛医院)。临床研究方面,初步形成了针对无症状期HIV感染、机会性感染、减小HAART毒副作用和免疫功能重建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15个及其临床诊疗路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初步明确了艾滋病中医常见证候及其分布和动态演变规律,基本构建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评价标准体系,创建了2个具有中医证候特征的猴艾滋病(SIV)动物模型。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综合研究同时形成了《艾滋病中医辨证系统》、《艾滋病四诊信息采集表》、《艾滋病红外诊断系统》;形成了 HIV/AIDS PRO量表和HIVQOL-BREF量表及其应用手册、中国农村版HIVQOL-BREF量表初稿,制订行业技术标准1项。建立了一支覆盖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多学科交叉、老中青结合的中医艾滋病临床与基础研究队伍,直接参与人员789人。获得专利1项,申请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1篇,SCI论文22篇。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后共计172名。

2 机遇与挑战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疗法)至今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的艾滋病干预手段,并使其艾滋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下降,但 HAART疗法也存在某些局限性如毒副反应、耐药性等,从而影响了抗病毒的治疗效果,也影响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另外,部分患者HAART治疗后呈现低载量、低CD4水平等免疫重建不全以及极少量病毒潜伏于体内病毒储藏库不能被清除的状态;大量的无症状期HIV感染者由于目前不主张进行抗病毒治疗而处于一种无药可用的状态[2],这些状况都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了机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扬长避短,使治疗效果达到最大化。利用西药的直接高效抗病毒作用,使患者血液中的HIV病毒载量在很短的时间里快速下降,甚至降到测不出的水平;用中药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治疗,发挥中药作用缓慢持久、作用时间长的优势,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使免疫保持在一定的范围,病人延缓发病,减少机会性感染的出现率。

尽管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难治性疾病,中医药要充分发挥其治疗艾滋病的优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探索针对不同病理阶段、不同机会性感染、不同靶点的中医(中西药联合)治疗综合方案和有效中药;(2)制定相应的病毒、免疫、症状体征、生存质量等主客观相结合的疗效判定标准;(3)阐明艾滋病中医证候常见类型及演变规律,形成中医证候诊疗标准;(4)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西医联合治疗模式,增加中医药的治疗参与度,丰富治疗手段,提高临床效果。

目前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难点主要是:(1)由于艾滋病中医证候类型及分布规律尚不清楚,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和评价方法尚未建立,影响了中医药治疗效果;(2)现有的西医抗病毒治疗只适用于艾滋病人,而对于大量无症状HIV感染者无合适治疗药物;(3)由于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部分患者生存质量下降,依从性较差,影响了抗病毒治疗效果;(4)目前与艾滋病有关的腹泻、皮疹、肺部感染等机会性感染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5)临床上部分病人HAART治疗后病毒载量降低到测不出的水平,但免疫功能的重建非常缓慢,呈现出低病毒载量、低CD4状态;(6)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艾滋病是我国独特的干预模式,但两种药物同时使用后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需进一步明确;(7)缺乏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专科医院或条件完备的临床科研基地。

[1]刘 颖,王 健.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思路初探[J].中医学报,2011,(6):641-643.

[2]王 健,刘 颖,邹 雯,等.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概述[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6(3):313-315.

The chance and challenge of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AIDS with Chinese medicine

LIU Ying1,WANG Yan2,WANG Jian1△
(AID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en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HIV/AIDS treatment with TCM,AIDS is a kind of complicated disease.Although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quired in the treatment of AIDS with TCM,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o bring TCM into full play and to build up a treatment model that integrates both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IDS

R512.91

A

1006-3250(2012)02-0221-0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09ZX10004-216,2008ZX10005-012)

△通讯作者:王 健(1962-),男,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与研究,Tel:010-6039230,E-mail:62tigei@163.com。

2011-07-15

猜你喜欢
艾滋病证候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 世界艾滋病日》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