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卒中患者应用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2012-09-30 06:39杨巧芳张伟宏张振香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纤溶血浆血栓

杨巧芳 张伟宏 徐 晖 张振香﹡

1)河南省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3 2)郑州大学护理学院 郑州 450001

老年脑卒中患者由于病情重、病程长,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急性期常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破坏明显,我院2002年起老年脑卒中患者使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取得良好效果。临床使用中发现,血栓性堵管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报道高[1]。本文从PT、APTT、FIB、D-二聚体等方面回顾分析2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应用PICC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10-2011-12应用PICC的老年脑卒中患者293例,发生静脉血栓28例,发生率9.56%。男19例,女9例;年龄60~100岁,平均(76.84±7.32)岁;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冠心病13例,合并慢阻肺7例,合并呼吸衰竭4例,出血性脑卒中合并冠心病4例。其中贵要静脉8例,正中静脉4例,头静脉16例;发生静脉血栓时间18h~35d,平均(15.24±2.71)d。

1.2静脉血栓诊断标准(1)患者有臂围增粗、穿刺侧肢体肿胀、局部压痛及红肿等临床症状;(2)超声显示血栓形成或静脉造影确认。

1.3方法PICC穿刺置入操作者及维护者均经过河南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的认证,经过2d培训,统一操作方法、维护方法[2]及资料收集方法,自愿参加本研究,了解并能遵守本研究的相关要求。采用自身对照法,即在置入前及发生怀疑静脉血栓时分别抽血,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ELISA法测定D-二聚体(D-dimmer)水平。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置入PICC前和发生血栓后患者的FIB、D-dimer均升高,PT缩短,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发生静脉血栓前后PT、APTT、FIB、D-dimer对比

3 讨论

PICC给临床治疗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引发的静脉血栓也是影响临床应用及治疗安全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与PICC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很多,周君桂[3]报道了脑卒中患者因护理不当导致管内血栓形成,王艳丽[1]报道了导管材质及导管型号是导致PICC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成芳[4]提出PICC静脉血栓与血小板计数增高有关,张振香[5]报道了PICC可引起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引发静脉壁的炎性变化导致了静脉血栓形成;Cowl等[6]发现PICC尖端位置与静脉血栓有关,其他如穿刺操作人员的技术、化疗药对局部的刺激等也是导致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

参与本研究的操作人员及维护人员均经过了系统的培训,操作手法及维护手法及程序统一,排除了操作人员对结果的影响。刘敏[7]报道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FIB明显升高,本研究结果也显示,PT、APTT、FIB在静脉血栓发生前后有明显差异,发生静脉血栓后,PT、FIB升高,APTT降低,提示PT、APTT、FIB对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预测作用。因为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这些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8]。PT反映血浆凝血酶原水平和凝血因子Ⅴ、Ⅶ、Ⅹ在血浆中的水平;APTT反映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水平和除Ⅶ因子以外的其他血浆凝血因子;FIB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提示患者的抗凝与凝血系统的平衡发生了变化。当血栓形成后,纤溶系统开始启动,对已经形成的血栓进行溶解,血栓溶解的创面又为血栓的形成提供条件。同时,血栓溶解后结合的凝血酶被释放,增加了局部和血循环凝血活性,导致血栓扩大和再形成[9]。

本研究发现PICC静脉血栓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血浆内D-dimer明显增高,与置管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PICC老年脑卒中患者监测D-dimer水平可以预测静脉血栓的发生。文献报道[10]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D-dimer升高,表明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已促使血栓形成。D-dimer对静脉血栓的诊断敏感性94.3%,特异性97.6%[11]。D-dimer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产生,与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是机体凝血功能亢进和纤溶功能增加的特异性指标。作为异物的PICC尖端在血管内漂浮移动,刺激静脉壁导致内膜受损,引起静脉壁的炎性反应,释放炎性因子[12],参与静脉血栓形成及纤溶过程,引起D-dimer水平升高。

缺血性老年脑卒中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出血性老年脑卒中患者由于使用促凝药物也呈现高凝状态,加之老年患者血管壁中层变质和钙化,导致管壁增厚和变硬[13],容易形成血栓。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置入PICC前及使用期间对凝血、纤溶指标检测有助于发现早期静脉血栓形成,异常的凝血功能、D-dimer升高是PICC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依据危险因素对患者做好评估,在置入前和使用中监测炎性因子、凝血功能、纤溶指标变化和积极的干预,是预防静脉血栓的必要措施。

[1]王艳丽,张振香,徐照珉 .肿瘤患者PICC导管血栓形成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4):49-50.

[2]王建荣 .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指南及实施细则[M].北京:军医出版社,2009:9.

[3]周君桂,周春兰,刘芳,等 .脑卒中康复期患者PICC应用中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2):69-70.

[4]成芳,刘为红,鲍爱琴,等.9例肿瘤患者PICC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0,17(6B):65-66.

[5]张振香,林蓓蕾,陈颖,等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炎症细胞因子和凝血四项水平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6(6):849-851.

[6]Cowl CT,Weinstock JV,Al-Jurf A,et al.Complications and cost associated with parenteral nutrition delivered to hospitalized patients through either subclavian or 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Clin Nutr,2000,19(4):237-243.

[7]刘敏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与肢体功能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2):144-145.

[8]武焕玲,林隆玖 .血栓前状态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3,8(7):277-281.

[9]许俊堂,胡大一,翁心植,等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对血浆活性影响的研究[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2):113-114.

[10]王蕊,李玲,温丙昭,等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组织因子途径比值改变及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7):518-520.

[11]俞珊园.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57.

[12]林蓓蕾,史艳萍,翟军亚,等.PICC肿瘤患者血清中 TNF-a、IL-6水平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3-4.

[13]岑春兰.PICC在脑卒中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2006,31(5):576-577.

猜你喜欢
纤溶血浆血栓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