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构学校体育教育隐性课程探究

2012-10-26 01:42闫方涛
运动 2012年13期
关键词:隐性校园文化校园

杜 娟,闫方涛

(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福建 厦门 361005)

理论与方法探索

校园文化建构学校体育教育隐性课程探究

杜 娟,闫方涛

(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福建 厦门 361005)

本文基于校园文化的视角,探讨了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与本质及隐性课程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体育隐性课程在校园文化中的呈现方式,鉴定体育隐性课程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效用,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加强人们对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视,提高体育隐性课程在体育课程设置中的比例,提升人们对于隐性课程的关注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隐性课程;校园文化

1 校园文化与体育隐性课程内涵释义

1.1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中不难得出,校园文化是体育隐性课程的精神载体,而隐性课程作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体育资源与信息。而笔者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则为在校园中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1.2 课程概念链接

1.2.1 隐性课程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鉴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发现,学者对于隐性课程的说法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无意识的课程就为隐性课程;有人认为没有计划、没有设计的课程就是隐性课程;甚者有人认为不正规的课程就是隐性课程,对于隐性课程的定义举不胜举。它们从不同的层面对隐性课程进行剖析,但大都未能反应隐性课程的本质与内涵。目前被广泛认同的是施良方的解释,即通过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

1.2.2 体育隐性课程体育隐性课程则是在人文主义立场的课程改革中凸显出来一种新体育课程形式,它是体育显性课程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学习动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学生的德育教育。目前,国内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姚蕾教授所下的定义,即学校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

2 体育隐性课程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2.1 体育隐性课程与校园文化的区别

2.1.1 概念背景隐性课程的提出是以西方课程理论的研究为背景的有关此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客观上来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不断受到社会主体文化的影响,并随着社会主体文化的不断发展而日益繁荣,所以社会环境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1.2 涵盖面关于体育隐性课程与校园文化就其内容与范围而言,体育隐性课程是学校隐性课程的一个分支,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共同组成了学校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则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从另一角度进行分析,即体育隐性课程和体育显性课程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则隶属于校园文化,同样可以得出体育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的关系,如图1所示。

2.1.3 内容和层次的落脚点在内容、层次的划分上,隐性课程注意从课程所代表的整体的学习过程,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从非显性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发展的非智力因素:校园文化强调的是围绕学生主体的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学生塑造自我、发展能力、追求新知识提供有效作用。所以,尽管在内容层次上两者相互交叉,但立足点却不尽相同。

2.2 体育隐性课程与校园文化的联系

体育隐性课程隶属于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在范围上已经明确表示出两者是隶属关系,即校园文化包括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共同组成了校园文化。体育隐性课程的实质展示的是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支点与归宿。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子集,故体育隐性课程隶属于校园文化,两者在数学角度上,则为被包含与包含关系。

图1 体育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校园文化三者关系图

3 体育隐性课程在校园文化中的呈现形式

3.1 相对稳定型呈现方式

3.1.1 校园环境相对稳定型是指学校范围内所处的静态环境下创设的课程资源,大都是以具体形态展现,如校园中文化长廊、墙壁上的壁画、体育馆等都可以归结为静态隐性资源。这种静态隐性课程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文字、图画、建筑等形式向学生宣传文化,是在无形之中向学生进行讲解的一种形式,是学生了解各种文化、获取各种信息的圣地。利用相对稳定型的隐性课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学习,是沐浴在“无声胜有声”的氛围之中,结合美术、设计等环境下对自己进行鞭笞,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

3.1.2 学校师资体育教师是构建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群,也是相对稳定型隐性课程的一种形式,体育教师的人格、仪态、期望等都属于体育隐性课程的内容,它在体育教学中无形地影响着学生。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人格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对于学生影响是至关重要,它能产出巨大的感染力和辐射力。仪态则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外在表现,是优秀品质的表露,得体的仪态不仅可以改善师生关系,还能间接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语调、面部表情以及眼神都可以向学生传递自己暗含的期望,而这种期望可以使学生受到鼓舞,教师获得更大的热情,通过彼此间情感交流,鼓励学生更积极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结果。罗森格尔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把自己的热情和情感投放在所要教育的学生身上,也必会激活教师本身,从而可以是学生更加主动学习。

3.2 发展变化型的呈现方式

3.2.1 体育传媒学校中的体育传媒主要指广播、电视、电脑等。这些体育传媒能广泛、快捷地传递体育信息,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相关的潜在经验,得到相应的潜在教育。体育广播则直接向学生提供信息的媒介,校园文化传播主要的并且是最直接的手段。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校园广播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其为学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平台。体育传媒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知识的传授,只要不影响学生学习,并且学生是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或许在这种情况还能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质,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3.2.2 课余体育活动学校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广泛,常见的主要有课余体育锻炼、课余竞赛、运动会等,课余体育活动还包括各校邀请赛、体育论坛、体育竞赛的播放等。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技能、增加体育知识等,还通过活动加强学生“情、意”方面的学习,如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集体意识等。课余体育活动在校园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隐性课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体育课的延续、补充和发展,而且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养成锻炼习惯等方面起着体育课所无法取代的地位。

3.2.3 校园体育文化节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希望同学们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随着我国学生体质水平的下降、相关文件及政策的颁布,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成为大家关照的焦点。校园体育节也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是集体育、音乐、美学为一体,通过校园体育节开展,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同样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学生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

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或感受到相对稳定与发展变化的体育隐性课程。相对稳定的隐性课程以长久性,具体性特点寄于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发展变化的隐性课程则以时空性、抽象性影响学生,它们都是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传承体育文化,塑造学生心灵,即两者有机结合、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4 体育隐性课程在建构和谐校园中现状剖析

4.1 “硬件”文化现状

学校体育硬件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赖以生存的家园,主要包括学校的体育场所、器材器械、场地环境等,这些因素对于体育隐性课程目标实现具有重大作用。通过整合以往的学者对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现状的查研究,发现体育隐性课程硬件文化在体育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如对场地匮乏、器材老化、场馆环境恶劣等。

4.2 “软件”文化现状

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软件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含学校的体育文化、体育的活动氛围、体育教师的品德等。随着一系列的有关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政策法令的颁布,学校将精神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相对于硬件文化,其开状况较好。学校的传统体育文化已基本形成,体育活动的开展也相对较好,影响力也逐步扩大;教师素质较以往也有很大提高。

5 体育隐性课程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效用解析

5.1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一个学校生死攸关的重要问题,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拥有充足的生源,学校才可以生存与发展。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展,正好弥补了过去显性课程的缺陷,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已逐步消失,隐性课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程目标的答成度,不仅保障学生获得知识,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此同时,国家还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师生比例,从而确保教学质量,近几年我国的师生比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具体见表1。

5.2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课堂教育中以“言传”为主要教育方式,课后的“身教”通过自己的行为间接地感染学生也是当今课程的主要方式,因此老师在体育隐性课程的文化传递过程中,既是一元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校园文化传递中的领导者。因此,隐性课程的开展,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的情绪、意志等状态。从侧面来讲,对于教师的要求不仅是技术过硬,而是更为全面,他们要时刻把握住学生的动态,对学生采取相应的激励策略。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都要带着满腔热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切实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温暖,以防学生产生偏激的思想,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甚至做出一些破坏校园宁静和谐局面的行为。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学校教师的队伍建设,增加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比例,出台了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措施。

5.3 加强学生的道德规范

隐性课程明确提出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观,更为全面地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培养。道德教育专家科尔伯格认为,“隐性课程可以作为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手段”,体育隐性课程是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其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载体。美国教育人类学家吉尔林和马加斯认为,隐性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学生的一种形式化得文化态度和思想人格。处于新的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道德沦失,处于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中国民众正在经历着道德观念的剧烈冲突。校园体育运动的基本道德准是在公开状态下,强调公平、公正。它摒弃了一切与人类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相悖的行为,提倡公平、公正、友爱、和谐,成为人类美好愿望的理想化追求。这种道德规范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公民的公平、公开、公正的道德意识,创造规范的竞争环境,规范人们的基本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表1 各级普通学校生师比%

5.4 丰富繁荣校园文化

隐性课程的开展要求学校满足学生的自主活动需求,因为有些活动会成为学生经验的一部分,其中许多内容是显性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例如,学生置身于学校体育文化中,沐浴着经过规范、设计的学校体育文化,会获得对运动、对社会和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社会生活的感性经验。这对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大有裨益。隐性课程同样可以引导学生“亚文化”的发展,所谓亚文化就是学生团体形成在学校整体文化中,相对独立的文化模式。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引导亚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大有益处。

6 体育隐性课程希冀

6.1 加大体育隐性课程的硬件文化投入

体育场地的匮乏直接制约着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而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加大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扩大体育隐性课程硬件文化的投入,提升其在体育课程设置中的比例。

6.2 多方位建设

在加大硬件文化投入基础上,软件文化同样加强重视,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以精神建设为突破口,尽可能挖掘体育精神文化要素,从而全面地推动体育隐性课程的发展。

6.3 完善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要广泛地听从学生的意见,因为学生是教育的消费者,该部分群体是最具发言权,设定评价体系时更应做到集思广益。

7 结 语

要转变人们的观念,加强体育隐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体育隐性课程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体育隐性课程,将会使校园生活更加富有生机,更加充实。

[ 1 ]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6.

[ 2 ] 谭明琼.2000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几个主要热点问题[A].中国学校体育论坛[C].2007.

[ 3 ] 刘根平.潜在课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 4 ] 徐问宇.体育文化软实力与体育隐蔽课程探讨[ J ].体育文化导刊,2008(9).

[ 5 ] 和光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体育隐性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目标与控制[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2):4.

[ 6 ] 姚蕾.对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关系及其内容的探讨[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3.

[ 7 ] 张俭,陆美琳.关于隐性课程在学校体育中的效用分析[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5):78.

G807.0

A

1674-151X(2012)07-095-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7.053

投稿日期:2012-04-26

杜娟(1988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隐性校园文化校园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