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青少年体质下降原因及生态体育学对策

2013-02-15 22:00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体质青少年生态

朱 玲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1)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是否具有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充沛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复兴.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青少年体质连年下滑成为长期困扰我国教育及社会发展的问题之一,成为跳跃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极不和谐的音符,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发展步伐.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民族盛”,在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借着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历史契机,全社会要高度关注和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齐抓共管,下大力气,切实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1 当代青少年体质特征及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1.1 当代青少年体质特征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我国社会各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但青少年体质却呈严重下降态势,尤其是近十年来更是有加速下滑的趋势,日前,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列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北京大学2012级新生在为期两周的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可见,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教育部自1979年就组织实施“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持续系统的监测,分析显示,当代青少年体质有以下特征.

①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不断提高,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常见病患病率下降.②体能指标持续下降,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趋于停滞,肺功能处于较低水平.③青少年群体营养状况呈典型的“双峰现象”,超重和肥胖问题突出,营养不良和低体重现象没有改变.④近视率居高不下.⑤血压调节机能下降,成年期疾病低龄化,“未老先衰”现象日趋明显,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⑥性早熟年龄提前,心理问题凸显,心理疾病增多.

1.2 青少年体质下降原因探析

纵观三十多年来青少年体质发展趋势可见青少年体质下降绝非一日之寒,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根源之一是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青少年行为改变.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活环境的变化,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类居住环境大为改善,高楼林立限制了青少年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多元化也减少了自然运动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刺激.

经济繁荣、物质丰裕,尤其是西方快餐文化的盛行,让人们猝不及防,直接导致饮食结构不平衡、不合理,青少年营养过剩,“胖墩”扎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近三十年来,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普及改变了现代家庭结构,以“过度保护”为特征的“四二一”家庭结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养方式,过分溺爱、娇生惯养的现象司空见惯,特别是全国基本有50%的儿童在接受隔代教育,基于安全因素考虑,孩子的户外活动受到限制,严重缺乏运动,这种不当的教养方式,不仅仅剥夺了儿童体育活动的权利,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摧毁了青少年健康体质,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在网络盛行的信息时代,青少年文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更喜欢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和快乐,有的甚至发展成瘾,致使青少年交往空间越来越狭窄,久而久之养成了静态生活习惯,远离运动已成为大的趋势,当前的青少年多数根本体会不到运动的乐趣,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习惯难以养成.

(2)传统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我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这是制约青少年体质发展的历史根源.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主义在祖辈的思想中就已经根深蒂固、积重难返,教育功能被异化,甚至出现功利教育,“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出现偏差;“一试定乾坤”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体,青少年自身承受着巨大的考试和升学压力.学校体育死气沉沉,本应充满活力,在阳光下自由奔跑的一代,却在升学率和平均分两根指挥棒的挥舞下颔首低眉,必要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导致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主动性差.而为这一切买单的是学生的体质和健康,这是国人最不愿看见的,也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

(3)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滞后,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也是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经专家研究认为:由于社会普遍对学校体育认识不足,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还处于“泛化”阶段,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评估体系尚不能很好地围绕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形成合力[2].在升学与考试的双重压力和重智轻体的思想影响下,全国超过1/3的学校体育课时安排达不到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且还成为学校课程中最易被挤占和取消的课程,出现“说时重要、做时次要、忙时不要”的现象,使学生产生忽视、轻视体育课的错误认识.新课改后,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没有做到严格按照儿童生长发育和动作、能力、发展的规律和顺序来设计,教学没有创新,仍沿袭旧的传统模式,按照教师的能力和运动训练体系来安排,侧重于体育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内容单调、形式单一、趣味性不强、缺乏吸引力.

由于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和误区,体育教师的职业一直不被重视,在学校工作中地位较低,体育教师缺额较大,存在严重缺编现象,在岗教师接受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拍,教科研能力弱,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大大降低了体育教学效果.

2 提高青少年体质的生态体育学对策

随着生态学科的发展,生态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也相应扩大,教育生态化研究也成了研究对象之一,并且,在当今社会和谐、适宜、生态的体育活动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重视,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的“生态体育学”也随之“破茧而出、化蛹为蝶”.同时,全球竞争教育是关键.因此,在“十二五”这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我们更有必要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现象,在生态学的视野下,从学校生态体育学的角度寻找对策,探求解决问题的新的路径和方法.

2.1 优化学校体育生态环境,彰显体育生态文明

体育生态环境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开放系统,包涵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系统,良好的体育生态环境能“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自我意识,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观,以及他们对体育的情感、兴趣、愿望、需要和体育的审美情趣和习惯”[3],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利用自然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社会各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悬挂条幅等宣传方式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生态文化节,规范和完善各项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青少年体育的氛围,努力营造“终身健身”的人文环境.

2.2 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构建学校体育生态化课程体系

生态体育课程建设是传播生态信息,增强生态体育意识的主渠道,生态化课程是将课程视为生命、视为和谐的生态体系,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课程体系一方面能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它具有灵活多变、完整性、参与性、开放性、多样性及选择性特点.

体育生态化课程应以全面落实“健康第一”为宗旨,在自由、自然、自愿、自乐的原则下进行,课程内容具有多样化、生活化、社会化、乡土化、实用化特点,尤其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淡化竞技性,提倡健身性、娱乐性、科学性、实效性、简易性以及地域性,在课程评价方面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将增进学生“三维健康”为根本目标,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发掘学生的潜能,重视对学生生态体育意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使修身和修心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2.3 创新“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构建和谐体育生态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不足和缺陷日渐显露,已跟不上现代体育教学发展步伐,因此在现代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摈弃僵化的学科课程观,代之以开放发展的活动观,把作为课程的体育活动过程和作为活动过程的体育课程融为一体,从而创造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生态体育”教学模式[4].

“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是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人与自然的充分接触,实现对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磨炼,不但能汲取大自然的精神和力量,激发学生热爱人生的信心与勇气,还能培养较强的适应力和生存力[5].它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的束缚,不拘泥于课堂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学生全新感受,尤其将人、体育、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创设好的体育教学生态情境,营造民主、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和愉快的运动体验中,形成自由开放的体育生态心理,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朝气和活力,同时教师要及时地更新教育理念及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职业素养,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形成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彻底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一潭死水的局面,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锻炼和提高体质.

2.4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体育设施

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学校应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运动设施和器材,扩大运动场地,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创造良好条件,社会也要积极研制、开发生态型运动器材和产品,在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下,进行体育设施建设,对原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要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更新,在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体育设施作用的同时,要深入研究器材资源的潜在功能,一物多用.扩建新场地时,要合理规划,充分体现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大胆创新,利用自然环境作为天然健身场所,让学生以开放的心境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我们坚信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会使学校生态体育活动更加蓬勃发展,更加有利于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

3 结语

健康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我国青少年体质不容乐观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青少年是国家及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扭转青少年体质下降趋势是关系国家强弱、民族振兴的百年大计,面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高分软骨”的孩子难以担当建设中华的重任,改善和提高青少年体质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全社会共同努力、群策群力,建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多措并举,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廖晓青.健康体适能理论在普通高校田径选项课改革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孙剑,刑金明.生态学视域下体育课堂的教学形态[J].体育学刊,2010,17(7):43-46.

[4]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7.

[5]邓罗平,雷慧,张铁雄.“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1(9):85-88.

猜你喜欢
体质青少年生态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青少年发明家
“生态养生”娱晚年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