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实践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2013-02-15 22:00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进口国救济启动

吕 航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记录20世纪80年代之前反倾销行动的国家.除此之外,世界范围内对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反倾销行动没有全面的记载,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反倾销政策因较少被采用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WTO的官方网站完整记载了1995年之后的全球反倾销实践状况.自1995年到2012年6月,全球有超过46个国家和地区采取过反倾销行动,启动反倾销调查的总数量达到4125件,年平均启动数量为229件.反倾销成为乌拉圭回合后最重要的贸易限制机制.探析全球反倾销的特征和成因,对我国的反倾销实践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反倾销实践的特征

1995年到2012年6月,积极采取反倾销行动的国家前四名为印度、美国、欧盟和阿根廷.他们启动反倾销调查的年平均数量分别为37件、30件、25件和17件.世界范围内反倾销行动所主要针对的目标国家分别是中国(占调查总数的21.4%)、韩国(占调查总数的7.2%)、美国(占调查总数的5.7%)和中国台北(占调查总数的5.6%).仅在2012年,全球范围内26%的反倾销调查指向中国.中国自1995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后,连续18年成为世界范围内反倾销调查最大的目标国.自1995年到2012年6月,反倾销调查的目标产品范围一直集中在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塑料和橡胶产品以及机械电子产品等.这个期间,共有28%的反倾销调查针对贱金属及其制品;20%为化工产品;13%为塑料和橡胶产品;9%为机械电子产品.从相关数据中,我们发现全球反倾销实践的特征如下:

(1)反倾销俱乐部成员发生变化.反倾销俱乐部是指积极利用反倾销政策的国家和地区的集合体.1981年到1994年期间,频繁采取反倾销行动的国家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和美国.这个时期,反倾销似乎还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澳大利亚、美国、欧盟和加拿大成为反倾销俱乐部的成员,大约95%以上的反倾销行动是由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国启动的.这些国家同时也是最早制定反倾销政策的国家.他们是规则的制定者,因此也更加擅长利用规则.这四个国家被称为反倾销的传统使用国.其他各国启动数量明显少于反倾销的传统使用国,其年平均启动数量均为个位数.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反倾销俱乐部的成员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这个时期,印度、阿根廷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积极地利用反倾销制度,启动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依次为印度(共663件)、美国(共465件)、欧盟(共444件)和阿根廷(共301件),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反倾销俱乐部的主导力量.

反倾销行动所针对的目标国集中.中国是遭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截止到2012年6月,中国共遭到884起反倾销调查,占反倾销调查总量的21.4%,成为各年度反倾销行动最大的目标国.美国和印度一方面积极地对他国采取反倾销行动,实现对本国产业贸易保护的目的;另一方面这两个国家也频繁地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倾销调查,他们分别成为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国家之一.但是,美国在过去18年遭受他国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欧盟在反倾销实践过程中占有相当主动的地位,它积极地对其他国家启动反倾销调查、采取反倾销措施,而自身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仅仅为个位数.

(2)反倾销行动所调查的目标产品范围集中.近年来,各国反倾销调查所针对的目标产品大多集中在化工、钢铁、塑料和橡胶产品、纺织品以及机械和电子设备领域.其中大约47.4%反倾销调查案件都是针对化工和钢铁产品展开的.按年度来分析,我们发现对钢铁产品的反倾销措施呈周期循环趋势.1995年,大约27%的反倾销调查针对钢铁产品,这个数字在以后的几年呈上升趋势,到了1998年对钢铁业启动的反倾销调查达到41.7%.反倾销成功地阻退了国外出口钢铁企业的进口竞争.在随后的几年,针对钢铁业的反倾销调查开始下降,到了2005年和2006年,调查比率下降到15%左右.但是在2008年,针对钢铁业的调查增长到了31%.

2 全球反倾销实践成因分析

在关税壁垒不断降低的情况下,进口国国内产业受到国外出口产品的大肆冲击.为解决贸易冲突,进口国采取反倾销行动替代传统的关税壁垒,以起到阻退竞争的作用.反倾销不仅是合法的贸易救济手段,更是有效的贸易保护工具.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各成员方接受WTO项下一揽子协议,这也意味着他们要遵守关税不断下调的承诺.事实证明,随着关税不断下调,各国启动的反倾销案件数量持续增加.反倾销法律的执行时间段同许多国家贸易自由化经历相联系.各国贸易走向自由化的过程体现为关税递减的过程,同时也是当局利用反倾销措施代替关税壁垒的过程.反倾销的激增同关税递减的进程同步.反倾销成为关税壁垒的替代品,起到阻碍进口和贸易保护的作用,这成为反倾销行动的根本原因.

(1)反倾销规则的不完善以及使用国的增加是反倾销频繁实践的直接原因.反倾销规则本身存在着许多漏洞.2004年4月,世界贸易期刊(Journal of World Trade)启动了一个名为TEN project的项目,即从运用反倾销机制的十个国家中分别邀请一名职业律师,要求他们从非官方和实务的角度,分析本国反倾销制度存在的十个主要问题.结果是几乎在反倾销行动的每一个阶段,都出现了实体上和程序上的漏洞,这些漏洞包括倾销定义问题、透明度问题、累计评估问题、归零问题、倾销幅度计算方法问题等等.例如,倾销幅度是裁定是否征收反倾销税以及反倾销税具体数额的前提条件.倾销幅度在反倾销调查中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如果倾销幅度低于最低量标准或是负数,法律则规定倾销微不足道,案件终止.因此,申请方就会设法利用建构价值法、替代国方法等使得倾销幅度的计算结果足够高,以便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总之,反倾销规则本身存在的漏洞使得反倾销行动具有可操纵性,能够有效地满足进口国政府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目的.

采取反倾销行动的国家数量增加,他们成为反倾销数量增加的主要力量.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反倾销还是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老牌反倾销政策制定国的专利.反倾销在这些国家将近100年历史的事实说明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此制度.许多发展中国家在90年代之前并不了解反倾销为何物.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他们在模仿多边协议和美国、欧盟的反倾销政策基础上,制定了本国的反倾销规则,但是这些国家对规则的研究并不够.另外,当关税、配额等贸易壁垒仍然生效时,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利用反倾销来实现贸易保护的目的.但是,随着关税和配额制度的失效,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并逐渐频繁地采取反倾销行动.例如印度从1992年首次启动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到2009年共启动了596件调查,位居所有WTO成员国之首.其大部分案件都是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展开的.关税降低和取消进口产品数量限制以及国内产业欲继续保持其在国内垄断地位等原因是促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产业不断发起启动反倾销调查申请,这些新使用国构成了反倾销行动不断增长的主要力量.

(2)执政党利用反倾销来缓解竞争压力以及政府受制于国内利益集团的游说压力成为反倾销实践的的政治原因.反倾销等救济措施为进口国政府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工具,以用来调整贸易、缓解由自由竞争带来的压力.救济措施的存在使得政府更容易获得政治上的支持以通过各类多边、区域或双边协定.贸易谈判过程实际上就是平衡各方利益,为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而各方妥协的过程.反倾销作为贸易自由化协定的例外条款,允许各国政府在特定的条件下暂时远离自由化的承诺.关税取消也许会对贸易救济的保护效果提出新要求.当一国政府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时,进口竞争型产业要求有某种救济方法能够应付贸易自由化而导致的被国外进口产品大肆冲击的后果.一国政府在多边或区域贸易协定中保留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机制的重要目的,就是授予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的合法性,来为本国竞争型产业提供贸易保护,从而获得这些产业政治上和资金上的支持.采取反倾销行动对受损害的国内产业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并且缓解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3)国内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也是反倾销行为不断扩散的原因之一.众多政治经济文献关于救济保护的实证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我们广泛的视野来看待利益集团游说活动与反倾销实践之间的联系.这个论点的基本假设是:如果利益集团知道他们的利润在保护下要高于自由贸易环境下的利润,他们会愿意花费部分可期待的收入增长额来进行贸易保护的游说活动.进口,特别是纳入“倾销”范围内的进口,非常容易被指控为对国内产业构成了损害,无论这种指控是对还是错.对于外国竞争者来说,进口国国内产业对本国政府的游说行为将外国竞争者处于劣势的地位.这些劣势地位表现在国内反倾销当局对本国产业的同情因素,外国竞争者难以进入进口国权力的空隙以及外国竞争者对进口国的政治决策没有投票权等等.国内利益集团的游说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对政府鼓励启动反倾销行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LIFF STEVENSON. Global Trade Protection Report 2009[R].http:// www.antidumpingpublishing.com, visit on April 5,2010

[2]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adp_e/ad_init_exp_country_e.xls, visit on July 6,2013

[3] MAURIZIO ZANARDI. Anti-dumping: What are the Numbers to Discuss at Doha?[J]. The World Economy, 2004,(27): 414-415.

[4]THOMAS J. PRUSA. Anti-dumping: A Growing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Trade[J].The World Economy, 2005,(28):685-689.

[5]IAN WOOTON, MAURIZIO ZANARDI. Trade and Competition Policy: Anti-Dumping Versus Anti-Trust[EB/OL].http://www.gla.ac.uk/media/media_22263_en.pdf,visit on Oct 8,2009

[6]GARY HORLICK,EDWIN VERMULST. The 10 Major Problems With the Anti-Dumping Instrument: An Attempt at Synthesis[J]. Journal of World Trade, 2005,39(1):67-73.

[7]P.K.M. Tharakan. Is Anti-Dumping Here to Stay? [J].The World Economy,1999(22):189.

[8]DAN CIURIAK. Anti-dumping at 100 Years and Counting: A Canadian Perspective[J]. The World Economy, 2005(28):645.

猜你喜欢
进口国救济启动
雾霾来袭 限产再次启动
安发生物启动2017
不当解雇之复职救济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比利时和英国:欧盟最大的香蕉进口国
关系救济
“美国人领取救济”图辨析
西部最大规模云计算中心启动
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8
俄媒:上合组织或9月启动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