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2013-02-15 17:39朱志远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崔莺莺秋香探春

朱志远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文学研究

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朱志远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是元代名剧《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戏剧文学画廊中的一朵奇葩。这一人物形象的与众不同,有着耐人寻味的人格魅力。用文学比较的方法,探究其所蕴含的文学形象之美,可以“秋香式”、“探春式”、“黛玉式”三种表征形象来总结勾勒。以此可获得对“崔莺莺”这一传统人物形象全新的美感体验。

崔莺莺;秋香;探春;林黛玉

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是元代名剧《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戏剧文学画廊中的一朵奇葩。她是一位千金小姐,在才子佳人这一文学题材里不算是唯一的,但却有着独领风骚的吸引力。百余年来,人们对《西厢记》传唱不衰,对主人公莺莺念念不忘。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学形象之美,常使我们生出与其他女性文学形象作一比较的冲动。今从以下三个新的角度对其分析比较,可以获得对“崔莺莺”这一传统人物形象全新的美感体验。

一、“秋香式”的莺莺

“三笑留情”的故事,见于唐伯虎点秋香。民间传说流行甚广,文学记载有冯梦龙《三言》之《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记述甚详。谭正璧辑《三言二拍资料》收录很多记载“唐解元三笑姻缘”故事的文献,如《情史》、《三借庐笔谈》、《茶余客话》等[1]。无论何之,故事说的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一日在苏州阊门之外一条船上作画,这时有一画舫从旁摇过,船上一美婢傍舟而笑,唐伯虎一见之下,神魂荡漾,遂撇下众多求画者,随美婢而去。其间,经过卖身华府、表露真情等几番多磨,最终成就了一段风流才子点秋香的风流佳话。这不免就我们想起元杂剧《西厢记》中,貌若天仙的莺莺在看到张生时临去的那秋波一转,同样的是一下子将张生“电倒”,张生“惊艳”之余,说出了情动于衷时发自内心的唯一的一句话:“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身为相国千金小姐,莺莺何以能做出如此脱落形迹的举动呢?这一“回眸”,是无意识,还是青春的觉醒?是不自觉,还是情不自禁?这首先须要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是这样的:莺莺在普救寺的佛殿上闲逛,乃是老夫人看着“今日暮春天气,好生困人”,遂叫红娘和“小姐闲散心耍一回去来”。而正是在这个好生困人,暮春天气的催发下,莺莺唱出了“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少女心声。自然环境对人心灵的扰攘、影响,起到了第一层的诱发。首先是困人的暮春,开启了青春少女长期抑于闺范的心扉。这种“闲愁”、“怨”,除了少女怀春,我们实在不能用别的词来解释,这也正为莺莺与张生的相遇埋下情感的基础。有了这个前提诱发,在这个时候,外在环境第二层诱发也将启动。本贯西洛的少年才俊张生张君瑞,在游览名刹的心情驱使之下,信步来到了遐迩闻名的普救寺。这是个与莺莺十分般配的少年才俊,也实在有资格引起莺莺的青睐。缘分已然来临,于是,上天让他鬼使神差地来到普救寺,遇见了在佛殿上闲散心的莺莺。一切故事,马上就要在普救寺上演。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莺莺感春伤怀之余,一抬眼就看到了相貌俊秀、一表人才的张生。红娘看到人来,立即携她抽身而退,不想在临去之际,莺莺却留下了一个情不自主“回眸”的举动。眼角留情,顾盼流连,表达了对相貌俊美的张生的爱慕之情。张生一见,魂飞魄散,痴傻得呆在当场。当芳踪隐去,“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这时,他发出了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的感叹,于是立即决定“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因此,这里面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便是,莺莺到底是有意识的情不自主,对张生一见钟情?还是无意识的举动,对张生随意一顾呢?这一秋香式的回眸,是否为妙目流盼,眼含多情,深含了儿女之情?抑或只是张生以及我们作为旁观读者“一晌贪欢”的自作多情呢?回归文本,莺莺性格中是否有她多情的一面,答案就在第一本第三折里:

(红娘云)姐姐,你不知。我对你说一件好笑的勾当。咱前日寺里见的那秀才,今日也在方丈里。他先出门儿外等着红娘,深深唱个喏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姐姐,却是谁问他来?他又问“那壁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乎?小姐常出来么?”被红娘抢白了一顿呵回来了。姐姐,我不知他想什么哩,世上有这等傻角。(旦.笑云)红娘,休对夫人说。天色晚也,安排香案,咱花园内烧香去来。(下)[2]①

这里面透露出两层信息:一是红娘和莺莺都对“那秀才”有印象,所以一说便知;二是莺莺装作略不在意地告诫红娘,不要把这件事对夫人说。这样一来,明眼人一眼可知,莺莺若非无意,绝不会有这些反常的举动。莺莺正是深具了秋香式的感情与性情,有其自我主动因素在内,所以,我们才可以合理地解释她何以会有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临去秋波的那“多情”一转。那一瞬间,是用任何语言、任何画笔所无法描绘的一个极致,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与怀想中。“回眸一笑值千金”,历史是无情的,却又是十分顾念有情人的,秋香与莺莺,便因这一回眸,那多情的迷人样儿,在中国文学史及戏剧史上留下永不磨灭的光影与印痕。

二、“探春式”的莺莺

《红楼梦》中的三春,探春可谓秀外慧中,“巾帼不让须眉”,与王熙凤并为荣宁两府中的女中豪杰,脂粉英雄。探春身具贾府众多男人少有的管理之才和杀伐决断的魄力,才华出众,抱负不凡。在《红楼梦》中最突出的表现要数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节了。这一节将探春理家的才能表露无遗,也考验了她面临危机与困难时的智慧。对比《西厢记》中在面临孙飞虎半万贼兵围住普救寺,要强掳莺莺做压寨夫人之际,纵观当时在场诸人,最镇静、最从容的思考破敌之计的,却正是当事人——莺莺小姐。这无疑是令人意外的,因此,莺莺的思考是镇定的、成熟的,其“五便二计”,层层推出,充分显示了她处变不惊的气度与涵养,如第二本第一折,面对孙飞虎的强敌压境:

(夫人云)老身年六十岁,不为寿夭;奈孩儿年少,未得从夫,却如之奈何?(旦云)孩儿有一计,想来只是将我与贼汉为妻,庶可免一家儿性命。

在老夫人为难时,莺莺毫不犹豫地提出了第一计:牺牲自己。但老夫人为“辱没相国家谱”考虑,放弃了这个建议。随之,莺莺又冷静地指出,牺牲自己的五便:

(夫人云)小姐却是怎生?(旦云)不如将我与贼人,其便有五:

[后庭花]第一来免摧残老太君;第二来免堂殿作灰烬;第三来诸僧无事得安存;第四来先君灵柩稳;第五来欢郎虽是未成人,……须是崔家后代孙。

思虑周详,应对自如,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应变才能,这样的从容不迫、豪气干云,竟是出在一个柔弱的千金小姐身上,正如曹雪芹所说,“况我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当有以闻也!莺莺是如此地懂事,如此地坚强,不见丝毫勉强,不透丝毫柔弱!她想到了死,因为她宁可牺牲自己,“不如白练套头儿寻个自尽”,但又怕辱没家门,随之,她想到了一个更大胆的方案,也更为可行:

您孩儿别有一计: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于是,我们的男主人公张生,隆重出场了。而张生也确实没有辜负莺莺的一番牺牲,引来了救兵,使得一场大祸,免于无形。我们可以看出,归根到底,这应该是莺莺自救的结果。所谓浪尖风口方显英雄本色。脂粉英雄莺莺从容不迫的提出了“五便二计”,保全了全寺,更保全了自我,也赢得了美满的婚姻。这桩婚姻,将是上天赐予她最好的回报。这就是莺莺身上所具有的探春式的韬略与机变。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乃至坐下来从容定计,这实在是一个不寻常的女子。莺莺本是娇弱女子,但并不一味柔弱,并不是封建时代囿于“闺范”的标准女子。读《红楼梦》的人都赞赏探春的个性,那种有别于薛宝钗与林黛玉的灵慧与刚强,意外的,在莺莺身上也获得了完美的表现。这种无法用言语轻易道出的品质,同样的令《西厢》迷倍加推崇,我们可称之为“探春式的莺莺”。莺莺这一人物形象所具备的深刻内涵与人性光辉,好似一杯香茗,实在需要我们慢慢品味,也惟有细品,才能品味得到。

三、“黛玉式”的莺莺

在被莺莺和红娘一顿抢白之后,张君瑞苦害相思,一下子卧病不起。莺莺自知把话说重了,怕这“傻角”想不开,遂寄情诗,曰:

休将闲事苦萦怀,取次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

仰图后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煤。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

面对老夫人的棒打鸳鸯,莺莺是深不以为然的。她选择了反抗,加之她已经对张生情不能已,再“难从礼”,于是以诗当媒,毫无掩饰地向张生表达了以身相许的决心:“高唐雨云”。这就是以身相许的明证。从中可以看出莺莺在百折千回下为爱情所付出的决心和勇气。须知,身为相国小姐的莺莺,能走出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这是莺莺之所以为“莺莺”形象的独特性,任何别的文学形象都不能代替。莺莺性格中藏有多重内涵,加上这一点反抗,这一点大胆,如果再要总结莺莺的性格,我们可以发现,它和林黛玉亦有同样的叛逆心理。而这种私自传递,与林黛玉和贾宝玉“秋窗风雨夕”的私相传递同一相似。

心底纯净、不染纤尘的莺莺,不在乎张生的身世门第,也并不在乎他是一个穷书生,即私相传递,“以诗当媒”,以寄那不为人知的幽幽素心。由于一见钟情,她爱上了这个相貌俊秀的穷书生,她丝毫不在乎倒赔妆奁,情愿嫁给他。值得庆幸的是,张生也真的没有枉费莺莺的深情,在老夫人千金别娶的诱惑面前经受住了切实的考验。所以,在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中,在老夫人“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的责难下,张生不得不上京赶考,抛却莺莺,远赴他乡。莺莺没有像她母亲一样必须要求张生只有考上状元才能回来见她,她对张生的要求不过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临行那天,莺莺“早是离人伤感”,她不禁道“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莺莺不要求张生去做官,去应举,她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不禁使我们想到那“从不说混账话”的林妹妹。

黛玉从不要求宝玉去读四书五经,应考科举,这使宝玉引其为人生的知己,对她愈加爱重,情感愈深。而莺莺在流露幽怨的同时,正是怀着和林黛玉同样高洁,同样纯净的心灵,未沾染一丁点宝玉所憎恨的“禄蠹”气来追求着她们理想的爱情的。这种不求富贵,超脱世俗,爱情至上的个性,我们可以荣幸地称之为“黛玉式的莺莺”。

综上,有了对莺莺这样的认知,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去体味那长亭送别之际,千古流传的名句当中,所蕴含的万种离愁,千种哀怨: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一曲悲歌,不得不使我们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那首传唱后世的著名诗篇《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王实甫的《西厢记》到这里就结束了,第五本是后人续作的,若果真如此,那么,传世名剧《西厢记》也就同样真正地成为戏剧史上一部优秀的悲剧之作,以一个闺怨中的少女在“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哀怨悲叹中结束。联想到元稹《会真记》中作为男子的无情以及真实人物崔莺莺的悲剧,因为“痴心女子负心汉”或者种种不可或知的变数吧,崔莺莺在长亭望眼欲穿的秋水,或许真可能就成了一个永远也不能挽回的梦了。

[注释]

① 引原文处,均见此王季思校注本《西厢记》。

[1] 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24.

[2] 王实甫.王季思,校注.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责任编辑、校对:王文才)

Feeling of Anxiety Ten Million Kinds, Silent Resentment to East Wind :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Cui Ying-ying

ZHU Zhi-yu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Cui Ying-ying, is a wonderful heroine in the traditional drama The West Chamber. It is an exotic flower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dramatic literature gallery. This character has a distinctive and intriguing charisma. Readers can get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a traditional new character of Cui Ying-ying by using the styles of “Qiu-xiang” “Tan-chun”, “Lin Dai-yu” which are the methods in compared literature.

Cui Ying-ying; Qiu-xiang; Tan-chun; Lin Dai-yu

I206.2

A

1009-9115(2013)03-0013-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3.004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1_0857)

2013-01-07

朱志远(1982-),男,河南开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崔莺莺秋香探春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多管齐下,主体评价小学生的习作
探春:可惜不是男儿身
最美探春是吐蕊
张秋香 为家乡甘心奉献热情与梦想
探春理事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一字一词总关情
——从曲中的副词分析崔莺莺的情感
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