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对于人的价值

2013-02-18 14:23王孝哲
关键词:条件素质价值

王孝哲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230039)

科学发展观之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就是说明社会对于人具有重要价值,社会必须以人为价值主体,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要为了人。本文着重论述社会对于人的具体价值。

社会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不是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是由人们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集合体。社会的存在形式表现为许许多多个人以及各种各样群体密切联系所形成的诸种社会关系耦合的系统。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社会又区别于作为实体的人而具有相对独立性。“人类社会具有其特殊的物质性、精神性、整体关系性和历史性”,[2]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人们则是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实体和智慧动物。社会与人互为主客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从价值意义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对于主体具有某种有用性的意义上说,人与社会是互有价值的:人对于社会具有价值,社会对于人也有价值。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意义,归根结底乃是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我们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就应是为了更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

那么,社会对于人具有哪些价值呢?笔者认为:

第一,社会使原本只具有一般生物属性的生物人,形成社会属性而转变成为真正的“人”。

真正的“人”是有意识、会劳动并且有德性的智慧动物,从而区别于其他所有的动物而另成一类。地球上原本没有人类。人类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人类的产生,就是在于高等脊椎动物古猿逐渐学会了说话和劳动,具有了意识和德性,从而实现了人猿揖别,而形成为一个新的生物类别——富有智慧的人类。在人类繁衍过程中,一个婴儿出生后,也是由于逐渐学会了说话和劳动、具有了意识和德性,从而由类同于其他生物的没有意识、不会劳动、没有德性的生物人,而转变成为真正的有意识、会劳动、有德性的智慧人。智慧人诚然仍像其他动物一样还具有多种自然属性(也可以说是物质属性、生理属性),但那些自然属性只是人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之成为“人”,主要是在于人有着其他生物所没有、而为人所特有的意识、劳动、德性等基本属性。但是,意识、劳动、德性等基本属性是哪里来的?它们都不是人类始祖古猿所原本具备的,乃是为人类所独有的。它们也不是人类的婴儿所先天具有的,而是后来才产生形成的。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专门的科学研究以及实际生活中的日常观察都表明,人的意识、劳动、德性等基本属性都是在社会中才能产生形成的社会属性。从根本上说,人不只是生物人,更主要的是社会人,是社会使人成为“人”。

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基本属性之一。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重要属性。人有意识,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所以,人是有理性的智慧动物。虽然,人的意识在物质基础上乃是依赖于人脑的高度复杂和完善化,但是,人的意识并不只是人脑的神经活动的产物,它还是社会的产物。因为,人的意识是依赖于语言才能产生和存在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人的语言则是社会的产物。人类当初就是在开始具有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和相互交往过程中,由于彼此协同动作、交流意愿要求的需要,才产生了语言的——表现为在某个人群共同体内,人们约定俗成地使用特定的声音和其他符号代表特定的含义,彼此进行相互交流。人们还可以利用语言形成抽象概念,进行理性思维,由此产生意识。这就为人的意识打上了社会烙印,使其带有社会属性。而在人类产生之后,某一个婴儿从一降生,也就开始来到了社会环境当中。他的父母教他说话、教他认识东西。他跟着大人学习语言、认识周围的事物。于是,他就逐渐进入到社会联系的网络之中,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语言能力,逐渐产生形成了思维能力,具有了抽象的意识。所以,全面地来说,人的意识乃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产物。人的意识并不是仅仅从属于人的自然属性,而是更主要地从属于人的社会属性。

劳动等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基本属性之一。人有智慧,能够进行自觉的生产劳动等创造性活动,它们都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劳动等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重要属性。人进行劳动等实践活动固然依赖于有一双手——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肉体器官,但是,手的劳动功能(操作使用劳动工具、按照目的加工劳动对象的功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中训练形成的。古猿就是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制造和使用工具来谋取食物的过程中,其前肢才逐渐转变成为能够劳动的手的。小孩子也是在社会中经受家人、老师的教导训练,逐渐学会使用工具劳动,其不会劳动的手才逐渐转变成为能够劳动的手的。况且,人的劳动更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个体人不能像其他的动物那样各自孤独地或者小群体地生存和活动,每一个人都必须从属于和依赖于比较大的集体,跟其他许多人频繁地、密切地、多样性地相互交往,才能形成个体的生产劳动能力(包括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并且再结成生产组织而形成集体的“合力”,从而方可进行生产劳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效地改造自然界和制作出物质产品。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3]344

德性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基本属性之一。德性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重要属性。人有德性,在相互交往时能够自觉地按照一定规范彼此相处,所以人们才能实现彼此关系的融洽并结成各种各样的复杂集合体。人们的德性更是在社会中培养形成的。人们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进行生产劳动,就必须相互联系组成社会群体而使各自的力量得以放大。人们要进行各种集体活动,则必然要求人际之间维持良好的相互关系。所以,人们在自觉活动过程中,若有可能对他人和集体发生影响,在客观上就需要有行为准则来规范和约束各自的行为,而不能各行其是任意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就是人们反映这种客观要求而建立的。社会要求每个人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应当具有道德意识,自觉地遵循公认的行为准则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便使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德性。回顾历史,人类社会在产生后最早建立的行为规范是什么规范?就是道德规范。而历代社会都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所以都有道德规范。各个时代的人们都生活于社会中,所以都相当重视培养形成一定的德性。

综上所述,人之作为“人”所独具的意识、劳动、德性等基本属性,都是在社会中产生形成的,都是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成为人之作为“人”的主要属性,相对于自然属性而言的更重要的属性。这就表明,是社会使得原本只具有生物属性的人,再具有专属于人的社会属性而成为真正的“人”。这可以说就是社会对于人之生成、形成(社会属性)的有用性,亦即社会对于人的一种重要价值。

一般地说,任何社会对于任何人,都有使其形成社会属性而成为人的重要价值。具体地说,某个现实社会对于一个人,究竟会使其形成怎样的社会属性,成为怎样的具体人,则是有着具体的价值。于是,有什么样的社会(社会形态、制度性质、社会生活状况、社会交往状况),就会使具体人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属性,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有什么样的社会语言环境和人际交往状况,就会使得具体人形成什么样的语言能力(包括语种、词汇、表达方式等等);有什么样的社会物质生产环境和相互协作状况,就会使得具体人形成什么样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有什么样的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状况,就会使得具体人形成什么样的道德意识、道德素质、道德觉悟。所以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6

第二,社会使人产生作为人所特有的需要,并使人的需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

人们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作为既有血肉之躯又有意识智慧的人而生存和发展,不能不依赖于跟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的、能量的交换和信息的交流。因此,人们就必然会产生希图对外界事物有目的的摄取欲望和要求。人们的这种对外界事物摄取的欲望和要求就是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人所独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人的需要何以能够成为人的本性?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的需要是人自觉自知的,是主动争取获得满足的,它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的产物和表现;另一方面,人的需要又是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动机和表现,表明人们不满足于被动地适应外部世界,而是要通过积极地改造外部世界,获取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过上比其他动物更好的生活。需要显然是人所专有的,集中地体现了人之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从价值关系的意义上说,人的需要也就是人对于外界事物的自觉的价值要求。人以自己为价值主体,希图外界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成为对于自己有用的价值客体。

人的需要是人在头脑中萌生的,但绝不是纯主观的欲望,而是在现实社会中产生的实实在在的要求。人的需要怎样才能得到满足?这既不能依赖于主观的想象,也不能依赖于自然界的直接赐予,而是依赖于人们自己的努力劳作以及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人的少量需要的满足,可以直接通过自己的劳作而得以实现,这可以说乃是体现了人的自我价值;但是,人的大部分需要必须依赖于社会提供条件才能得以满足,这便体现了社会对于人的重要价值,即社会对于满足人的需要,让人能够过着人的生活、进行人的活动的有用性。

人有哪些需要呢?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种类的,我认为大致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5]人的这些需要的满足,从根本上说,都既是在社会中产生的,又必须依赖于社会才能得以实现。且看:

人的生理需要就是人为了维持生命而对于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人的生理需要不是单纯的自然需要,而是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并且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具有社会性,因为人们需要的不是原始的自然物,而是被加工创造出来的衣服、食物、住房等等物质产品。任何人都会有这种生理需要。那么,一个人能否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工具和原料,来创造出供自己享用的衣服、食物、住房等等物质生活资料?根本不可能!谁有如此大的本事?!那些物质生活资料说到底都只能主要依靠社会(别人、群体)来提供。人的安全需要则是人希望生活平安、不遭遇危险的需要。这种需要人人皆有,但也不能仅仅依靠自己来满足,而必须依靠别人的帮助、群体的保护和社会制度的保障。人的归属需要即是人要求归属于一定群体而不是孤立地离群索居,并且能融入一定群体生活、能同其他人相交往的需要;人的尊重需要即是人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求树立自尊、也要求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这两种需要本来都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都是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社会交往关系中产生的,更是必须在社会中,在同其他人和群体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得以满足。人的求知需要就是人企求反映与了解外界客观事物的欲望和要求;人的审美需要则是人企求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要求,这两种精神需要也是在社会中产生的,也只能在社会中获取某些认识条件(包括相关知识、认知工具、别人协助等)、审美条件(包括相关知识、物质技术条件等)才可得以实现。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就是人对于发挥自我才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要求,这种需要无疑更是只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与其他个人和群体交往过程中产生,并且只能在社会中得到必要的社会条件(职位、工具、环境等)方可实现,获得用武之地。

一般地说,人的各种需要的产生及其满足,主要依靠社会所具备、所提供的客观条件,所以,人必然地只能是社会人,是靠社会过着“人”的生活,进行“人”的活动,离开了社会便不可能有“人”的生成、生存、活动。具体地说,不同的现实社会(社会形态、制度性质、发展水平)对于社会中人们现实需要的产生及其满足,则会分别提供不同的条件;同一社会对于该社会中不同个人的需要之产生和满足,也可能会分别提供不同的条件。这就会使社会对于人的需要的产生及其满足之价值,表现出相当复杂的情况。就历史上、世界上不同的社会对于社会中人们现实需要的产生及其满足必会提供不同的条件来说,具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愈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愈高,社会政治制度愈民主,社会管理愈完善,便可对于当时当地人们提供愈优越的条件,愈能让人们产生更多样、更高层次的需要并且能更充分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再就同一社会对于该社会中不同个人的需要之产生和满足也可能会分别提供不同的条件来说,这既跟不同人们的社会职业、生活地区、自身能力有关,也跟社会管理的公正状况有关。社会管理的公正,就是要力求实现对于不同个人尽可能提供基本相同的条件,来平等地看待和满足他们的各种合理需要。

第三,社会能够为人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让人得以不断发展。

人类社会在存在过程中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在生存繁衍过程中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固然依赖于人们发挥能动性而推动,但人的自身发展却不能仅仅依靠人们自己发挥能动性,而是主要依赖于社会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从人为价值主体、社会为价值客体的价值关系上说,社会对于人的有用性也表现在:社会能够为人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让人得以不断发展。

何谓人的发展?“人”既可指人类,也可指个人,乃是二者的辩证统一。人的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内涵的辩证历史过程。我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侧重于人的发展的自然内涵)和人的社会特征的发展(侧重于人的发展的社会内涵)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人的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主要依靠社会提供必要条件才能实现。

“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身体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发展和精神活动的发展。”[6]人的身体的发展表现为人的身体的正常发育完善,身体生理机能的增强,器官活动能力的增强等。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表现为人的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范围的扩大,实践效率的提高,实践成果的增多。人的精神活动的发展表现为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认识能力的增强,认识范围的扩大,精神产品的增多。在人类世代繁衍的历史上,人的个体特征的确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在实践活动的发展和精神活动的发展方面表现得是相当明显的。在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历程中,其个体特征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当然是与人自己发挥能动性有某些联系,要依赖于人们自己的锻炼身体、勤奋学习语言和知识、积极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更要依赖于人们在社会中能够获得必要的锻炼身体的条件、学习语言和知识的条件、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条件以及进行实际工作的条件。若没有必要的社会条件,人们希图实现个体特征发展的愿望就往往会落空。这就表明,社会对于人的身体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发展和精神活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即有着重要价值。这就要求社会重视发挥对于人的个体特征发展的这种价值。

“人的社会特征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方面的发展:人的社会素质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6]人的社会特征的发展当然更是只有在必要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实现。这在客观上就要求社会能够发挥出推动人的社会特征发展的作用。

社会对于人的社会特征发展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1)社会在客观上要求并能实际地推进人们社会素质的发展。人的社会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审美素质和实践素质。人的这些方面的素质乃是人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进行社会活动而须具备的修养、能力和才干,所以称为社会素质,它们乃是人的社会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社会素质不是先天带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培养形成的,也可以说是适应于社会的客观要求、并利用了社会的实际条件而形成的。具体的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那些现实的社会条件影响他、熏陶他、培养他,就使他形成一定的社会素质。他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素质,才能融入那个具体社会。不同的社会条件(比如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家庭等等)就会造就出具有不同社会素质的人。人的社会素质又不是一经形成就永不改变的,而是会变化发展的,这便是人的社会特征发展的重要方面。促使人的社会素质变化发展的根源,就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人的社会素质变化发展,也提供条件使人的社会素质能够变化发展。在人类世代繁衍的历史上,人们的社会素质确实不断提高,主要就是根源于社会条件的越来越优化。原始社会人们的社会素质之所以十分低下,主要是由原始社会极其低下的社会条件(语言条件、交往条件、劳动条件等)决定的。后来人们社会素质的逐渐提高,则主要是由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等)的逐渐优化决定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逐渐进步,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存、活动条件,就使得人们的社会素质必然地逐渐提高。在每一个人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中,其社会素质也都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状况下逐渐形成的,并且在深入社会生活、扩大实践范围、享受更多物质条件文化条件的过程中,其社会素质也会日益丰富、不断提高。假若某一个人的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社会条件发生改变,也必会促使他的某些具体的社会素质发生改变;而他的具体的社会素质发生了改变,才能使他适应改变了的社会环境。总之,人的社会素质的形成和变化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素质上的差异,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这表明社会对于人们社会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2)社会的变化以及社会所造成的人自身的变化能促使人的需要变化发展。人的需要的发展包括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人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形成并有可能得到满足的,必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及人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人的需要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表现:表明人能够提出并有能力满足更多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体现了人具有更高素质和更高价值。人的需要的发展不是人自己纯主观希望的发展,不是人自己头脑臆想而提出的对于外界事物新的摄取欲望和要求。人的需要的发展虽有自己意识的参与,但主要是客观的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及社会所造成的人自身的变化,刺激了人的神经,促使人萌生新的需要,并利用现实的社会条件力求满足新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会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包括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体制的更新、社会政策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化等等)和自身条件的变化(包括自己在社会中地位的改变、占有社会资源的变化、享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变化、自身能力的变化等等),在新的社会条件和自身条件下产生新的需要并力求满足这些需要。人们新的需要表现为人在原有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萌生更多方面的需要和更高层次的需要(所谓“人心不足”是也)。这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3]79这就实现了人的需要的发展。不仅在人类世代繁衍的历史上,人们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而且在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其各方面的需要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满足了原有的需要,又不断遇到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而产生新的需要、更高层次的需要,并致力于争取满足这些新的需要。这既实现了人的需要的不断发展,也显示了社会对于促使人的需要变化发展的价值。在这里顺便说一下,也恰是人的需要的不断发展,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成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因,反过来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3)整体社会关系的发展能推进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7]人类社会的实质乃是各种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以及社会阶层关系、群体关系等等)相耦合的关系统一体(比如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具体社会,这个社会就是一定地域内各种社会关系相耦合的关系统一体),而不是个人相加的实物统一体。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互联动而形成人类社会。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实质上也就是整体社会关系的发展。而人们都是生活于社会关系中的要素,每个人都是与其他人相互联系着的,不断地相互交往,这又形成了每个人的社会关系。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是以个人为核心向外“辐射”其影响的微观社会关系,当然要依赖于以社会整体为依托的宏观的社会关系而存在,但又区别于宏观的社会关系。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个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发展的直接产物,体现了具体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之新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彼此协调的更高程度和水平,所以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标志。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通常表现为个人与他人之间由简单的血缘关系、伦理关系、劳动协作关系向越来越多样的、密切的、广泛的人际关系、个人与群体关系以及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等社会关系发展,以及由狭隘、排斥、对抗关系而逐渐向着平等、和睦、民主、协调关系的发展。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毫无疑问更是根源于社会的发展。整体社会关系的发展能推进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有整体社会的新的社会关系,才可能有许多个人的新的社会关系。有整体社会关系的和睦、协调,才可能有许多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和睦、协调。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社会中的人群集合体在氏族组织的基础上,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陆续又产生了生产合作社、企业、国家、政党等社会组织,许多个人的社会关系才会增加越来越多样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社会中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们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许多个人的社会关系才会由狭隘、排斥、对抗关系而逐渐向着平等、和睦、民主、协调关系发展。这些都是整体社会关系的发展推进了个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实际表现,显示了社会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价值。

(4)社会的发展能为人的个性的发展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人的个性包括个体人所特有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品格、性格、兴趣、爱好等等方面的特点属性。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除了身体生理上的区别,就是个性上的区别。人的个性主要属于人的社会特征。人的个性虽然跟遗传因素有关(比如人的性格就跟遗传因素有着明显的关系),也跟自己的自觉选择有关,但更主要地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受到种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稍微具体地说,一位个体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本民族、本地区风俗习惯的影响,家人、亲友、老师的影响,社会制度的影响,社会媒体的影响,职业活动的影响,便会逐渐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品格、性格、兴趣、爱好等等,从而与其他人的个性相区别。人的个性既然是紧密地“依附”于个体人的,所以,现实的人的发展必然又会体现为每一个人的个性的发展。具有主体性的人天性是追求行动自主和个性自由的,是希望提高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不会甘愿完全被动地屈服于什么自然力量的压迫和束缚,屈服于什么社会力量的压迫和奴役,也不会甘愿压抑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是必然希望拥有自己自主的个性并自由地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于是,人的发展也包括并体现为人的个性的发展。一个人的个性的丰富、多样化过程,就是这个人个性的发展过程。一个人的某种个性在形成后,也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也是此人的个性的发展之表现。上述这些情况,都不是个体人独自孤立地完成的,而是在社会中,在与其他人和群体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并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人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生活的不断优化,外在影响因素的不断优化,个性发展空间的不断扩大。这就表明,社会的发展能够为人的个性的发展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社会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社会对于人有着多方面的极其重要的价值。这也表明了人不能须臾离开社会,必须依赖于社会发挥出其对于人的价值,才能使得人们可以作为“人”而生存和发展。因此,人们在客观上就会有求于社会高度重视并且充分发挥其对于人的价值。人们要求社会作为价值客体,能为人们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活环境,尽量满足人们的各种合理需要,积极地为有利于人们的发展创设各种社会条件。

但是,社会毕竟又是由人们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关系统一体,并且是在人们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所以,若要使社会发挥出对于人的价值尤其是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在客观上又须依赖于人们管理好社会、建设好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人们妥善地管理社会、积极地建设社会,这其实也就是反过来为了人们自己,即让社会更好地发挥对于人的各种价值。于是,人们(尤其是社会管理者)在筹划、组织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时,就应当以人为目的,要按照人的特点和需要来搞好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而不能是仅仅以社会为目的,不能是仅仅以增加社会GDP数量和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我们今天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应当在社会的管理和建设上,自觉地力求做到有利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2]王孝哲.历史唯物主义新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2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5]王孝哲.论人的需要及其社会作用[J].江汉论坛,2008(5).

[6]王孝哲.论人的发展及其动力[J].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猜你喜欢
条件素质价值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