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奴阇的差别不二论中的差异整体论及信息中介论思想

2013-02-18 14:23
关键词:实体哲学对象

邬 焜

(西安交通大学 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710049)

罗摩奴阇(Ramanuja,约1017-1137)是古代印度吠檀多派差别不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在吸取奥义书和跋达罗衍那所著的吠檀多派的最早经典《梵经》思想的基础上批判性的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在承认世界统一于最高梵的同时又承认世间万物的普遍差异性乃是差别不二论哲学的基本思想。正因为世间万物是普遍差异的,我们的认识才可能产生,因为一切正确的认识都以具有差别的事物为对象。

罗摩奴阇虽然承认梵是统一一切的最高实体,但是却不能同意以商羯罗为代表的吠檀多派不二论哲学关于最高实体没有任何属性和差别的观点。因为在罗摩奴阇看来,没有任何差别的实体是不可证明的。他还特别强调说圣典也没有说梵无一切差别。他在为《梵经》所作的注中写道:

那些主张实体没有一切差别的人无权断言这或那可证明这种实体,因为一切正确的认识方式都以带有差别的事物为对象。

没有圣典教导说梵无一切差别。

我们认为:(圣典中的)“梵是真实的,有智的,无限的”(这样的)经句亦不证明实体无一切差别。……不管我们认为“真实的”、“有智的”、“无限的”这几个词本义是指一切性质,还是认为是指与这些性质相矛盾的对立存在形态,我们都必须要承认因有差别性……。

梵是由差别表示特性的。[1]247-248

既然“梵是由差别表示特性的”,那么,这就意味着,无差异便没有特性,无差异也不可能将自身的特性展示出来。罗摩奴阇在这里所阐释的其实是一种差异存在论和差异显现论的理论。所谓“一切正确的认识方式都以带有差别的事物为对象”讲的正是人的认识是以把握事物的差异关系为前提的,如果事物没有差异关系,那么任何关于该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可能发生的,该事物的存在与否也是不可被证明的。如果梵自身不包含有差异性,那么关于梵是实体的证明便是不可能的。既然罗摩奴阇把梵看成是统一一切的最高实体,那么,当他强调梵自身具有差异性的时候也便同时意味着他强调了世界在存在方式上具有普遍差异性的本质。

事物的差异显示性和人只能凭借差异关系进行认识的观点正是当代信息哲学和信息科学所揭示的内容。《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一书中就曾写过如下一段话:

一般而论,事物总是处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之中,然而,任何相互关系究其本质而言也便是相互差异。因为只有差异的事物之间才能谈得上关系。由于事物普遍差异性的存在,也就构成了事物的普遍关系性,从而构成了显现着这些事物的信息的普遍差异性和普遍关系性。正是事物和信息的这种普遍差异关系,构成了人对信息把握的一般性机制,这就是信息只有在特定差异关系中才能被我们所识辨、所认识。[2]

罗摩奴阇还通过对现量、比量,以及言语(声)都以具有差别的事物为对象的特性的分析,深入揭示了人的认识是以差异为对象,为前提的性质。

言语(声)证明了差别。

……有分别现量明确以带有差别的事物为对象,……无分别现量也仅以有差别的标志的事物为对象……。

比量表明了差别。

现量仅以有差别标志的事物为对象。比量亦如此。因为比量的对象也仅是被区分的事物,这种区分通过与由现量和其他量认知的事物的关联(实现)……。

现量并不仅仅揭示存在

此外,如果现量仅使我们领悟纯净的存在,那么,关于不同对象的明确判断,如“这是一个罐”、“有一块布”就失去了一切意义……。

如果所有的认识行为有一个相同的对象,一切事物要都被一种认识行为领悟,那么将不会有聋子和瞎子。

……由此,不存在任何使我们仅仅领悟(纯粹)存在的认识来源……。[1]246

在古代印度哲学中,现量和比量分别指的是由感觉和由思维推理获得的知识,而现量又可以分为有分别现量和无分别现量两种,前者指的是有思维活动的因素参予其中的感知活动,后者则指的是尚未有思维活动因素参予其中的对事物的直接性感知。相关思维活动的因素包括概念、联想、比较等。当罗摩奴阇强调说无论是比量还是两种现量都以差异关系为其认识对象的时候,他实际上就是在强调无论是人的感性认识活动还是人的理性认识活动,无论是人的无概念的直觉性认识活动还是有概念的符号性认识活动,等等,全都是在事物差异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而人的认识的内容也无非是相关事物中自身存在着的各种各样、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差异关系而已。另外,从上面的引文中罗摩奴阇还表达了两个重要的思想:第一个重要的思想是人的认识方式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和普遍差异性,正因为人的认识方式具有这样的性质,才可能把握认识对象的多样性和普遍差异性,如果人们只有一种认识方式,那么我们便根本无法认识对象的多样性和普遍差异性了;第二个重要的思想是那种所谓的无差别的纯粹存在形式在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相对于人的认识特性而言,就是真的有那样的存在形式存在我们也不可能认识到它。这就是“不存在任何使我们仅仅领悟(纯粹)存在的认识来源”,并不是“所有的认识行为有一个相同的对象”,并不是“一切事物要都被一种认识行为领悟”等说法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为了把差异论思想贯彻到底,罗摩奴阇论证了两个命题。其中一个命题是:“多样性并非不真实”。他写道:

……(有人)认为:在我们认识中所呈现出的一切差别,如罐、布等等,是不真实的,因为这种差别不能持久。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在事实上,(产生)这种错误看法一方面是因为忽略了对持久与不持久的区分,另一方面是因为忽略了否定与被否定之间的关系。当两种认识相矛盾时,否定与被否定之间的关系在此适用。被否定之物不再持续。但罐、布等并不互相矛盾,因为它们在地点与时间上是分离的……。[1]247

其中,另一个命题是“存在和意识不是一个(东西)”。他写道:

仅存在自身并不就构成实在。而且,由于意识和其对象之间的差别……被现量所证明,那种认为只有意识真实存在的观点也应去除……。[1]247

从对第一个命题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是:意识自身内部所具有的差异性是真实存在的,这种真实的差异性关系通过意识反映内容的差异关系显示出来,既然认识内容的普遍差异的不同是真实的、合理的,那么,不同认识内容之间就不具有相互否定的矛盾性。

从对第二个命题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是:所谓纯粹的不包含差异关系的存在还不能就算作是实在。从外延范围来看,意识与存在也并不完全相同,意识之外的被意识反映的对象世界本身也是存在。并且,人的感知过程已经证明了,意识世界和对象世界之间仍然存有差异性。

“这样,罗摩奴阇就在事物(包括梵)自身的差异性、事物自身的差异显示性、人们对事物的差异认识性、意识与对象的差异性,以及意识自身内在的差异性等诸多层面上阐释了他的普遍差异性的思想,并在承认世界统一于具有自身差异性的梵的理论前提下,建立了他的差别不二论学说。据此,我们也可以说罗摩奴阇的学说即可以看作是整体统一论的,又可以看作是分析差别论的,而其所具有的差别论特征在古代印度哲学中也是比较彻底的。这种既有差别又有统一的理论,不仅具有辩证学说的特征,而且也具有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整体关系论的复杂性理论的特征。”[3]

与主张差异论的基本立场相一致,在因果关系问题上,罗摩奴阇主张因果差异论,并对胜论哲学所主张的因中无果论表示认同。他在对《梵经》中的“(因与果无差别,)还因为当(因)存在时,(果可被)感知”这句话所作的批注中转述了胜论哲学中的批判性观点:

迦那陀(相传为胜论哲学的创始人——引者注)派作了如下论述:果与因无差别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果与因是不同观念的对象,分别以线和布或泥土和罐子为对象的诸观念明显不同。名称不同是第二个论据,无人称线为布,也无人称布为线。第三个论据是(因生出的)果有差别……。第四是时间不同,因在前,果在后。第五是形式不同,因具有(泥)块的形状,而果(罐)则呈一种有宽大基础的腹状。……第六是数量不同,线有多根,而布则仅为一块。第七是(如果因果同一),那么(果的)作者的活动就无意义了。[1]283

罗摩奴阇还把他的既有差别性又有统一性的思想贯穿到了对个我(现象界)与最高我(梵)之关系的论述中。他认为二者的关系是属性与实体和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小我是最高我的属性或部分,属性或部分虽然隶属于实体或整体,但前者与后者毕竟在形式和作用上存在着差异,虽然存在差异,也不能据此就认为前者是不实在的。同理,现象界与梵的关系也是这样,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也不能由此就认为现象界不真实。他不赞成商羯罗不二论的幻化论学说,认为现象界和个我与梵一样,都是真实的存在,世界不是梵的幻化,而是真实的演化。

罗摩奴阇在为《梵经》所作的批注中写道:

个我是最高我的一部分,就如同从诸如火或太阳那样的发光体上所射出的光线是那发光体的一部分一样。或如同一头牛或马的一般特性一样,着色事物的白色或黑色是(事物的)性质,因而,这些性质就是其依从事物的部分。……最高我与个我有不同的性质。因为这就如同发光体有不同于其光线性质的性质一样。因此,最高我与作为其部分的个我不同。……另一方面,有一些宣称(最高我与个我)无差别的圣典,这些圣典认为不能独立存在的性质最终要依附于它们所限定的实体。因此,(这些圣典)基本上是有效的。[1]305

[1]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8-169.

[3]邬焜.古印度哲学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的基本特质(下)[J].河北学刊,2009(4):63~70.

猜你喜欢
实体哲学对象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菱的哲学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