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复方分析与配伍特点研究

2013-04-09 20:32李慧平年
黑龙江中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辛温神农本草经泽泻

李慧平年 莉

(天津中医药大学·300193)

《内经》对药物和方剂的论述不多,仅记载了13 首方剂和20 余味药物(但《素问遗篇·刺法论》的小金丹,为后世之方)。其中有7 首为复方,包括左角发酒、泽泻饮、乌鲗骨藘茹丸、翘饮、半夏秫米汤、马膏膏法、寒痹熨法,本文主要对其复方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并研究其配伍特点。

1 左角发酒

见《素问·缪刺论》:“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1]为治疗“尸厥”之方。乃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闭塞不通。症见突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

本方剂由左角发、酒,共二味药物组成。发,又名血余、人退,性味苦而微温,有收敛止血,化瘀之功。《神农本草经·卷一》:“发髲:味苦,温。主五癃……疗小儿痫、大人痉,仍自还神化。”[2]取左角之法乃“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1]之意。酒,性温热,有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之功。方中以左角发为君药,盖其突然甚至昏迷乃“惊痫”之兆,以左角发“疗惊痫”,化瘀利窍;配伍辛温通络之酒,助君药化瘀通络之功。体现相须配伍思想;且属气味配伍中温药与温药的结合,加强温通行气血之功。二药合用,通络行血,化瘀利窍,使五络得通,气血畅行,阴阳调和,则神志清明。

2 泽泻饮

见《素问·病能论》:“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3]为治疗“酒风”之方。患者嗜酒成性,生湿伤脾,湿郁生热而致。症见全身发热,并伴有身体倦怠无力,大汗出,恶风,少气。

本方剂由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组成,共三味药物,并言明其用药比例和服药时间,“后饭”乃饭后药先之意。泽泻,药性甘寒,可利水消肿,渗湿,泄热。《神农本草经·卷一》:“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能行水上”。[4]术,对于术所为何药,仍存在着争议,有言山姜,亦有言白术。但《神农本草经》中有明确记载名为“术”的药物:“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一名山蓟(《艺文类聚》引作山筋),生山谷。”[5]可见术,味苦而温,可祛风寒湿痹,止汗除热。麋衔,又名薇衔,《神农本草经·卷一》:“薇衔:味苦,平。主风湿痹、历节痛,……悸气,贼风……。一名糜衔。”[6]三药味皆苦,取苦能燥湿之意,泽泻甘寒为君,对主症全身发热而设,并能治疗兼症倦怠无力和少气,术苦温为臣药,辅助君药除热,并有止汗之功,直接治疗大汗出的兼症,二者合用渗湿泄热,除弊止汗;麋衔苦平为佐,主要针对其恶风之症而设。体现相使配伍思想;本方甘寒之泽泻与苦温之术,在剂量上等同,属气味配伍中寒温并用,以方测证,本方应含寒热错杂的病机。诸药合用,共奏祛湿清热,止汗除风之效。

3 乌鲗骨藘茹丸

见《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7]为治疗“血枯”之方。系患者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而至失血过多或精血两伤所致。症见:胸胁胀满,甚则妨碍饮食,发病时常先闻到腥臊气味,鼻流清涕,四肢逆冷,头目眩晕,时常大小便出血。

剂型为丸剂,由乌鲗骨、藘茹、雀卵组成,以鲍鱼汁送服。乌鲗骨,即乌贼骨,又名海螵蛸,咸涩微温,有收敛止血,固精止带之功,对其大小便出血而设。藘茹,亦名茹芦,即茜草,苦寒无毒,有凉血止血,化瘀通经之效。用量仅为乌鲗骨的四分之一,以收敛为主,行血为辅,敛中有行。雀卵,即麻雀卵,气味甘温,有补益精血之功。用鲍鱼汁送服,其性能入水脏,通血脉,益阴气。四药中,以乌贼骨用量最重,咸涩而温为君药,功在收敛固涩;藘茹苦寒为臣药,化瘀通经以行血,二者合用止血行血,以收敛为主;以甘温之雀卵为佐,补益精血;辛温之鲍鱼汁送服为使,以通血脉。体现相使配伍思想;本方寒温并用,但温药与寒药剂量比为4:1,可见全方偏温。诸药合用,收敛固涩以止血,补益精血以扶正又兼有行血之功。

4 翘饮

见《灵枢·痈疽》:“锉 、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8]为治疗“败疵”之方。乃痈疽发于胁,亦称胁痈。盖痈疽所生者,皆以寒气客于经络之中,令血凝涩不通,寒极化为热而致,腐肉为痈,烂筋坏骨为疽,轻者疗之可生,重者伤脏致死。胁者,肝之部,妇人多郁怒,故亦患此疮,而言其为女子之病。《内经》对于“败疵”的记载有名称和发病处,但无具体症状。

本方剂由锉 、翘草等比例组成,锉 ,即菱角,又名芰实,甘平无毒,其根能清热发汗解毒。翘根,《神农本草经·卷二》:“翘根:味甘,寒,平。主下热气,益阴精,令人而说好,明目。”[9]二药性味乃甘平、甘寒之品,以锉 为君药,清热解毒,解伤寒积热;以等剂量翘草为臣药,辅佐君药清热解毒,同时可益阴精以扶正气。体现相须配伍思想;属气味配伍中甘寒养阴之法,弃苦寒而选甘寒,意在清热解毒药时又能固护阴津。服药方法强调“强饮”,乃乘其热而强饮之意,本方为最早记录药后护理的方剂,“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指厚衣坐于热汤之釜,熏蒸取汗,汗出至足乃透。旨在通过发汗使热毒之邪随汗而解。

5 半夏秫米汤

见《灵枢·邪客》:“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10]为治疗“不寐”之方。乃邪气逆于脏腑,使卫气不得入于阴分,则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而不得眠。

本方剂由半夏、秫米组成,半夏,性味辛温,有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之功。秫米,甘寒无毒,益阴气而利大肠。方中以辛温之半夏降逆气为君药,以甘寒之秫米调和阴阳为臣药。体现相使配伍思想;二药一辛温一甘寒,亦能体现寒温并用的思想。二药合用,能够降逆气,利大肠,调阴阳,治不眠之证属邪实者。本方煎煮时用水极为讲究:“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取其流畅无阻,以加强药效。若病初起,服药后应静卧,汗出后愈,若病程较久,则需服至三次。

6 马膏膏法

见《灵枢·经筋》:“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11]为治疗“季春痹”之方。“季春痹”意指“口僻”,乃春三月中风所致。症见面部一侧拘急,一侧缓纵、口僻、目不合等症状,都是外邪入侵,经筋收引和缓纵所致。此时阳气清明,其风中人,不能深入,故外用和阳润燥涂熨之法。

本方剂为膏剂,由马膏、桂、白酒组成,辅助疗法为用桑钩钩之,同时饮美酒,噉美炙肉,是内治与外治兼用之方。马膏,甘平,摩其急,润其痹,以通其血脉;桂、酒辛热急束,以涂其缓,和荣卫,以通其经络;桑能治风痹,通节窍;病在上,酒以行之,甘以助之,故饮美酒,啖炙肉以助血舒筋;桑钩即桑枝,利关节,除风寒湿痹,用“桑钩钩之”,意在钩正其呙僻。方中以马膏为君药,润痹通血脉,配伍桂枝、酒辛温通络,辅马膏通血脉之力,佐以桑枝除痹、利关节,助君臣之功。体现相须、相使配伍思想;辛温之桂枝配伍辛温之白酒,属气味配伍中辛温合用,以加强温经通络之功,同时配伍甘平之马膏温通中有濡润之性。全方共奏补虚劫寒,通络和血之效。

7 寒痹熨法

见《灵枢·寿夭刚柔》:“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煴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棉絮,複布为複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尺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12]为治疗“寒痹”之方。乃寒邪入侵经络血脉之中所致。因寒凝经脉,血脉不行而出现的肌肤疼痛,或麻木不仁为主的症状。

本方剂使用外治之法:用棉布浸药酒熨贴(为针刺后兼用熨法)。药物组成包括酒、蜀椒、干姜、桂心四味。制作方法极其讲究:将药物碎如豆粒,与适量棉絮和白布共浸于酒中,密封好之后,用燃干马屎而煨之,五日五夜后取出,将棉絮和白布晒干,并把白布做成适量大小的夹袋,用来盛贮绵絮药滓,每次使用时将绵絮蘸药酒并药渣装与夹袋内,并用桑炭火烤(桑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适度后贴熨贴患处。方中主药蜀椒为纯阳辛温之品,有温阳通络除痹之功;干姜辛温,与蜀椒相须为用,加强功效;桂心,亦为辛温之品,有温通经脉之效;三味得酒力及桑炭火之热力,装入夹袋中,在针剌前后,熨贴患处,则经络通,汗液出,营卫和,寒痹自能痊愈。方中一派辛温之品,功在温经通络,温阳除痹。为外治之方。体现相须配伍思想;属气味配伍中辛温合用,以加强温经通络除痹之功。

由上可见,《内经》所载复方有如下特点:1、组成药物简单,但其种类包括:动物药、矿物药和植物药。酒出现在了3 张方剂中,说明酒在当时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侧面说明《内经》时期复方比较简单,可供选择的药物比较有限;2、剂型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3、服用方法涉及内服和外用,有服药时间记载,如:“为后饭”,亦有药后护理,如“厚衣,坐于釜上,冷汗出至足已”;4、组方简单,由2至4 味药物组成,其中2 味药3 首,3 味药、4 味药复方各2首;5、配伍思想简单:多体现相须和相使配伍,能体现简单的气味配伍思想,且君臣佐使配伍亦不够完善。虽然,《内经》复方简单,但其处在方剂发展的萌芽阶段,毕竟为这一时期的制方水平和方剂应用情况留下重要的线索,同时为古今学者提供不可忽略的研究资料和扩展空间。

[1]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24.

[2]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42.

[3]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92.

[4]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18.

[5]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12.

[6]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33.

[7]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79.

[8] 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67.

[9]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72.

[10] 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36.

[11] 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6.

[12] 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1-22.

猜你喜欢
辛温神农本草经泽泻
泽泻到底“毒”不“毒”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浅述“从寒论治”白癜风
泄热渗湿的建泽泻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泽泻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泽泻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辛温走皮法治疗痤疮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二)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