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灸“治神”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2013-04-09 20:32于婷婷
黑龙江中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心身疾病形神医者

于婷婷 邹 伟 王 珑 王 冬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0024)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官能症之间的一类疾病。从广义而言,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1]从20 世纪30年代后期心身医学形成以来,逐渐受到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尤其随着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不断深入,心身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一个重要分支,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其形成于发展和中医传统医学理论中的“形神学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针灸疗法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在形神治疗方面体现出独特的疗效。现试从“治神”的角度探讨心身疾病与针灸治疗的关系,概述如下:

1 何谓针灸“治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是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针刺疗效的好坏,“治神”是起关键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近年来,有关脑的功能理论被广大中医工作者所接受,脑主神明的观点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脑主神明的功能对针灸“治神”有着重要的意义。《素问·宝命全形论》也提到:“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砭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同时,指出“治神”是补虚泻实的重要前提,并且对“治神”的要求和感觉做了阐述,“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而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概而言之,针灸“治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安神

这是对患者和医者而言的,在针刺治疗前的准备阶段,要求在针灸治疗前医生和患者都要使自身情绪平静下来,保持神志安和。《灵枢·邪客》篇中强调:“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所以“治神”要求医生和患者都要心情平静,情绪稳定。情绪是内外刺激的一种客观表现,又是一种主观体验。当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或不稳定时,人的兴奋性随之下降,生理功能,心理承受能力、机体的免疫功能也随之下降,就针刺治疗而言,它的作用在于激发机体的自我调整能力,调动机体固有的积极因素使机体的正气恢复,邪气消除,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机体正常的气血阴阳平衡,实现机体由病理状态向生理状态的转化。这个转化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患者情绪的支持。正如《金针梅花诗抄》所言:“病者之精神治,则思虑蠲,气血定,使之信针不疑,信医不惑,则取效必宏,事半功倍也”[2]。

1.2 守神

这是指针刺治疗操作阶段,对于医者来说,应如《灵枢·终始》所说,准备施治前要“必一其神,令志在针”。也如《素问·针解》所指出的,要“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这就是说,医者要达到神志专一,身心专注,不为外界刺激所干扰,才能够操作无误,细心体察并调适针刺反应,令病人之气易行。《灵枢·小针解》进一步指出:“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所谓守神,即根据病人的气血盛衰及生命活动的综合状态施行针刺治疗。不同的患者禀赋、阴阳、气血的偏多偏少是不一样的,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其突出表现为中医所说的气质类型。所以医者针刺施术时应当凝神聚志,专注于针刺过程,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作为患者也当集中精神,认真体会,排除杂念。《标幽赋》:“凡刺者,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这充分说明只有患者神志安定时才能施针,未安而勿刺。此种状态下针刺的循经感传出现率明显提高。实验表明,此时受试者的心理负荷明显下降,完成被试任务的所需要的心理资源量减少。以上说明守神了重要性,在于能通过医者和患者的神志安定,使针刺的疗效进一步提高。

1.3 调神

即调阴阳、安五脏、定神志。针刺获效的关键因素是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就是针刺部位获得的经气感应,即患者对针刺的感觉与医者刺时手指下的感觉,这种感觉和表现依赖于医患双方的密切配合,认真体会,细心观察和准确把握。认得感觉与脑主神明密切相关,所以“治神”对于得气与否十分重要。调神就是通过各种行气手法的操作,促使患者得气,在产生经气效应的基础上,配合临床选穴,运用一定的补泻手法,达到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恢复神智状态的目的。

总之,“治神”就是在针刺过程中要善于安神、守神和调神,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达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治神”不单涉及医者本身,更强调患者的配合,并应贯彻于针刺治疗的整个过程中。

2 中医形神学说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中医理论自《内经》时代起,便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各个方面全面论述人体中“形神关系”,用现代语言来说,也即“心身相关性”。中医学用“形神合一论”精辟描述了心身相关思想,构成中医整体观的核心和基本内容,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主宰。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士德教授在《内经理论体系纲要》中做过全面总结和阐述。首先生理上二者相互依存。精神意识以五脏精气为基础“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五脏五志各有所主,但主要在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另一方面,包括了人的活动和聪明才智在内的“神机”,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因此,人体生命的存在,必须建立在形神统一的基础之上。神附于形而发挥主宰作用,形在神的主宰下,而完成其生命活动,即所谓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构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即所谓中医“形神一体观”。其次在病理方面,二者相互影响,情志太过,可以伤及相关脏腑;脏腑功能失衡导致相应的情志失调。这些精彩论述已被现代心身医学所认可[3]。

心身医学的基本观点和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心身相关性,通俗地讲就是心理因素影响身体,身体因素也影响心理。这与这与中医“形神学说“的观点不谋而合,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中医形神学说为心身医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心身医学为形神学说的现代阐释和研究具有推动作用。二者通过对患者心理、社会、生理因素的研究,阐明其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为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

3 针灸治神与心身疾病的治疗

针灸疗法的治疗过程贯穿了“安神、守神、调神”的“治神”思想,这对于以“形神合一论”为指导治疗心身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现代医学理论在心身疾病的临床干预策略上,主要采用心理评估与测验、心理支持与咨询、认知和行为治疗、运动疗法、松弛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措施,针灸疗法的心身同治作用,必将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临床大量研究也证明,针灸疗法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地疗效。穆敬平等[4]对1996年至2006年十年以来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进行的Meta 分析提示,针灸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柳氮磺胺吡啶(SASP)常规药物对照组,其疗效比较有极显著性意义,痊愈率也高于对照组。聂有智[5]对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概述发现,针灸治疗甲亢具有疗效高,见效快,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移康[6]等通过对2008年之前的文献复习,对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了系统评价,研究表明现有临床证据显示,针灸联合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上述均属于经典的心身疾病,针灸治疗都显示出显著疗效。20 世纪中叶以及以后随着医学模式讨论的展开,心身疾病的范围随之扩大,由最早提出的七种心身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消化性溃疡、局限性肠炎、原发性高血压和支气管哮喘),扩展到各临床学科和内科各系统,通过初步统计,心身疾病几乎占人类疾病总数的80%。而杜元灏等[7]对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中发现,针灸病谱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眼和附器、精神和行为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等方面,涉及16 类针灸病谱461 种病症。笔者通过针灸病谱与心身疾病主要疾病的对比研究发现,针灸病谱与心身疾病关系密切,大部分心身疾病在针灸病谱中都有提及或间接相关。

4 展望

针灸“治神”思想的体现,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基于上述理论,对于心身疾病的临床治疗可以广泛运用针灸疗法。以针灸“治神”理论为指导,积极应用于临床实践,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首先,应对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关于形神学说和针灸“治神”的理论和相关临床经验进行发掘和整理,从而夯实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丰富充实心身医学的学科体系。其次积极将针灸“治神”思想应用于临床。针灸获效的关键是得气,影响得气的重要因素包括患者的精神状态、医生的手法运用等多个方面,而针灸“治神”思想是保证和提高针刺得气效应的重要手段。熟练掌握和应用针灸“治神”思想,也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应大力开展针灸对心身疾病的临床预防研究,积极探索通过针灸的调神作用,预防心身疾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姜乾金,心身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2] 中东原.从脑各种角度论针灸治神[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3):41-42

[3] 汪卫东,伍昱,田从豁.针灸医学与心身医学的关系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4):17-202007,27(9):6870-90

[4] 程敬平,吴焕金,张志权等,针灸治疗泄泻的Meta 分析[J].中国针灸,2007,27(9):6870-90

[5] 聂有智.中国医刊[J].甲状腺亢进症针灸治疗的概述。2002,37(3),55-57

[6] 移康,王云芳,田金徽,等.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系统评价[J].2008,24(17):144-146

[7] 杜元灏,李晶,孙东玮,等.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5):373-378

猜你喜欢
心身疾病形神医者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心身疾病 宜先治心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您了解心身疾病吗?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意象、形神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