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近况

2013-04-09 20:32指导龚雨萍
黑龙江中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萎缩性脾虚胃炎

李 慧 指导 龚雨萍

(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ic Gastritis,CAG)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缓慢进展的特点。1978年WHO 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定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则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1]。大量的研究报道证实,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最为密切[2],CAG 每年的癌变率约为0.5%~1%[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10%~19%,在我国每年新增癌症中位居第四[4]。西医对CAG 尚缺乏有效逆转手段,中医药在治疗CAG 方面显示了其独特优势。

传统医学没有CAG的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将归为“胃脘痛”、“痞满”、“胃痞”、“纳呆”、“嘈杂”、“虚劳”等范畴。以胃脘痞闷胀满为主,属于 “胃痞”、“痞满”、或“虚痞”的范畴;以胃脘疼痛为主者,属“胃痛”范畴;以“胃中空虚不适,似痛非痛,似饥非饥,似胀非胀,莫可名状”为主者[5],属“嘈杂”范畴。

1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6]中提到:“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虚实不等,水谷不消,故令腹内虚胀,或泄,不能饮食,所以谓之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7]指出:胃痞皆因“湿邪于内”、“脾湿有余”、“多食寒凉,脾胃久虚之人”、“风寒传里,寒变热,而胃实腹满”、“膏粱之人”易患本病。

现代医家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魏品康[8]认为,脾胃虚弱是其主要病机。情志、饮食及外邪等侵及中焦,邪实并存,而CAG 的HP 阳性、不典型增生均是邪毒内蕴所致。马贵同[9]认为本病基本病机脾虚失运,中焦气机阻滞,久则由气及血。辨证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虚为本,日久可致血瘀。蔡淦[10]认为CAG 核心病机为脾虚瘀热,初期病机多为脾虚肝郁,中期肝郁脾虚伴痰瘀并见,后期则多为正气亏虚,痰瘀互结,兼有热毒。余绍源[11]认为其发病与脾胃肝(胆)关系最为密切,以脾胃运化失常、脾胃虚弱为本,而气滞血瘀则贯穿病程始终。李春婷[12]认为CAG 呈现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脾胃虚弱是其病机特点,瘀血阻络是CAG 中心病理环节。脾胃虚弱往往贯穿于发生、发展及演变的整个病理过程。

2 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各医家根据患者不同临床症状,结合舌脉以及内镜、病理结果,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综合整体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2.1 中医辨证分型

韩文功[13]将65 例确诊为CAG 的患者根据中医证候分为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肝胃不和、饮食积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心脾两虚8 个证型,分别以半夏泻心汤、香砂六君汤合黄芪建中汤、柴胡疏肝散、三仁汤、保和丸或枳实导滞汤、益胃汤、丹参饮合金铃子散、归脾汤加减治疗,总有效率81.8%。邢登洲[14]将60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5 型:肝胃不和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弱以香砂养胃汤加减;脾胃湿热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胃阴不足以养胃汤加减;胃络瘀血以丹参饮加减,服药两月后,有效率达95.4%。殷群等[15]将CAG 患者68 例分为3 型治疗:脾胃虚弱型(26 例)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肝郁脾虚型药用芍药、甘草、柴胡、香附、陈皮、白术、茯苓等;肝胃阴虚型药用白芍、麦冬、生地、当归、陈皮、青皮、栀子等,总有效率89.7%。路志正[16]认为CAG 伴胃腺异型增生分为三期:初期,以肝郁气滞及脾胃虚寒为多见,选用自拟方苏朴饮及小建中汤加味;中期,以脾虚湿热内蕴及脾虚胃阴不足多见,选用四逆散及自拟方石斛梅花汤加减;末期,因“久病伤阴”、“久病多瘀”,以气阴两伤及津枯血瘀多见,自拟参荷二梅汤及失笑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2.2 专方专药治疗

许多医家结合该病病因病机及自身经验,创立了许多专方专药治疗CAG,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王彦刚等[17]运用化浊解毒方加减治疗CAG,实验组52 例予以化浊解毒方,对照组40 例口服成药胃复春,治疗24 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23%,对照组总有效率62.5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黄伟荣[18]采用抗萎协定方治疗200例CAG,治疗组予以抗萎协定方,对照组予以吗丁啉,治疗组显效率50%,有效率41%,无效率9%,总有效率91%;对照组显效率5%,有效率45%,无效率50%,总有效率50%。路娣等[19]自拟养胃化浊汤治疗60 例CAG 患者,并与应用养胃颗粒治疗60 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马氏[20]用清胃汤治疗56例,并与西药维酶素治疗35例对比观察,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74.29%,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孙梅等[21]选择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15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 例和对照组35 例,治疗组服用重用补托方,对照组服用三九胃泰冲剂,治疗组总有效率8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2 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 组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程度均有一定程度逆转,2 组间对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改善,治疗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很多学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CAG,二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协同治疗,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大大提高CAG的临床疗效。邝耀均[22]通过对120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Hp 阴性予果胶铋、奥美拉唑。Hp 阳性先予抗HP 治疗,后予以果胶铋;腹胀者加用多潘立酮),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三七粉、砂仁、黄连、当归、炒白术、黄芪、茯苓、党参等),结果示实验组痊愈率(x2=4.966,P<0.05)和总有效率(x2=4.876,P<0.0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贾雅薇[23]用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2 例,药用丹参20g,当归、檀香各10g,白术、枳壳、焦山楂各15g,柴胡、黄连各6g,茯苓、白及、白芍各12g,三七粉3g,木香9g。随证加减,每日1 剂水煎分3 次餐后服,4 周为1 个疗程。并用维酶素、阿莫西林胶囊口服。结果治愈率38%,总有效率92.9%。孟文玉[24]对胃镜检查中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者,予Hp 根除方案,共用7日,再纳入本组观察。治疗组用胃复春、替普瑞酮治疗,对照组服果胶铋,以4 个月为1 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总有效率67%,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4 其他治疗

除了中药治疗外,如针灸、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等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外治法也广泛应用于临床,都有其独特疗效。袁静等[25]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 例。针灸组:足三里、中院、天枢,每次30min,左右交替,针后每穴用特制细艾条温灸15min,连续治疗60d。结果治疗后腺体萎缩及肠化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显效6 例,有效14 例,无效10 例,有效率66.67%。朱初良等[26]对一组65 例患者进行治疗,经取肝俞、胃俞、足三里,注射药物为黄芪、复方当归注射液4mL,每次注射一侧穴位,左右穴位交替进行。每周3 次,3 个月为1 疗程,总有效率93.40%。

2.5 中药作用机制

近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中医药在CAG 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孙永强等[27]研究观察胃炎康对CAG 大鼠胃动素(MTL)、内皮素(ET)的影响及病理形态学改变,取3 组不同浓度的胃炎康药液灌胃,同时以蒸馏水为阴性对照,以温胃舒冲剂为阳性对照。结果显示胃炎康明显降低CAG 大鼠血浆的MTL、ET 水平,明显改善大鼠的胃黏膜病理变化,且与药物剂量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刘旺根等[28]研究黄芪建中汤干预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表达。采取完全随机法将大白鼠分为4 组,即正常对照组6 只(不做任何处理)、慢性萎缩性胃炎组8 只、维酶素组8 只、黄芪建中汤组8 只。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的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P<0.05)],经黄芪建中汤治疗后,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其中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 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 表达量的恢复作用显著优于维酶素。刘静[29]等观察胃痞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内制剂)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癌前病变大鼠外周血T 细胞亚群(CD3、CD4、CD8 及CD4/CD8 比值)的影响,以维酶素为对照,观察胃痞消高、中、低三个剂量连续治疗4 周后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示胃痞消高、中、低剂量可显著改善CAG 胃癌前病变模型所致大鼠CD3、CD4、CD8 百分率值及CD4/CD8 比值的降低(JD<0.01),其免疫调节作用强于维酶素(P<0.05)。韦维等[30]研究安胃汤对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TGF-α、mRNA、COX-2、mRNA 表达的影响,将36 只大鼠随机分为病理模型组、安胃汤组、胃复春对照组共3 组.实时定量PCR 方法观察复方中药安胃汤对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胃黏膜TGF-α、COX 一2、mRNA 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病理模型组相比,复方中药安胃汤组和胃复春对照组均显著提高TGF-α、mRNA/β-actin 值,复方中药安胃汤组优于胃复春对照组(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复方中药安胃汤组和胃复春对照组均显著降低COX-2、mRNA/β-actin 值,安胃汤组优于胃复春对照组P<0.05)。

3 结语

随着中医药不断发展,中药干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已展示出可喜的前景,在防治胃癌前病变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以辨证论治为治疗总纲,中西医相互结合,内外治法相辅相成,彰显出中医独特的治疗及显著的临床疗效。但中医药治疗本病尚有不足之处,临床科研上仍存在不少问题:多停留在临床观察阶段,缺乏中医药机制方面的研究探讨;动物实验研究较少,缺乏大样本率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缺乏疗后远期随访,远期疗效尚不明确;CAG 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缺乏统一标准。面对不足,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及完善,建立统一的诊断、辨证标准及分级量化疗效标准,规范临床科研设计,增加中医药治疗CAG 的可信度。建立CAG动物模型,进一步深人探讨中医药治疗该病具体机制,使中医药治疗具有现代科学依据。增加远期疗效的随访,评估中药对CAG 治疗的远期疗效。同时,开拓新的有效方药,中药剂型及治疗方法,使其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使中医中药在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1] 姜丽.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及治疗的研究近况[J].医学综述.2008.11(22):3497.

[2] You VC,BlotWJ,Chang YS,et al.Diet and high risk of stomach cancer in Shangdong [J].China Cancer Res.1988.48:3518.

[3] Kuipers EJ,Klinkenberg—Knol EC,Vandenbroucke 一Grauls CM,Appelmelk BJ,Schenk B E,MeuwissenSG.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rophic gastritis.Scand J Gastroenterol Suppl 1997.223:28—34.

[4] 付伟,孙志广,张晶.治未病中医理论在胃癌癌前病变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0.30(10):869.

[5] 张军霞.浅谈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241.

[6] 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95-620.

[7] 刘启全,王志坤.胃凉的辨证与治疗[J].山东中医药杂志.2010.29(7):493.

[8] 王丹,张慈安.魏品康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542-543.

[9] 洪袁淑.马贵同辩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8):11-12.

[10] 刘晓谷,蔡淦.蔡淦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7):5-7.

[11] 赵霞.余绍源教授辩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四川中医.2004,22(4):1.

[12] 徐宝才.李春婷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中医学报.2010,25(2):228.

[13] 韩文功.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5 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6):38.

[14] 邢登洲.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 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3):23-25.

[15] 殷群,王捷虹.分型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68 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7):404.

[16] 杨丽苏.路志正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胃腺异型增生的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2):56-57.

[17] 王彦刚,李佃贵.基于浊毒学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3):353-355.

[18] 黄伟荣.抗萎协定方辨证施治慢性萎缩性胃炎200 例[J].传统医药.2011,20(18):66.

[19] 路娣,顾洁.养胃化浊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 例[J].河北中医,2009,29(1):63.

[20] 马志杭.清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6 例[J].江西中医药,2009,40(4):30-31.

[21] 孙梅,詹小萍,金晨宇,等.重用补托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0 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2):953.

[22] 邝耀均.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9):145-146.

[23] 贾雅薇.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2 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2):74.

[24] 孟文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7):625-626.

[25] 袁静,高希言.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5,41(5):263.

[26] 朱初良,张云波,梁谊深.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7,27(8):63—64.

[27] 孙永强,王志新.胃炎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MTL、ET 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8):563-565.

[28] 刘旺根,蒋时红.黄芪建中汤干预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表达[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3):123-126.

[29] 刘静,潘华峰,赵自明,等.胃痞消对脾虚型CAG 胃癌前病变大鼠外周血T 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2):116-118.

[30] 韦维,林寿宁,黄贵华,等.复方中药安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TGF-α、COX-2、mRNA 表达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0):1032-1036.

猜你喜欢
萎缩性脾虚胃炎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
脾虚证的辨证要点与临床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