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转头弹箭流场特性研究

2013-07-09 02:33郭玉洁陈志华刘志明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尾翼马赫数偏角

郭玉洁,陈志华,刘志明

(1.南京理工大学 瞬态物理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4;2.北京特种机电研究所,北京 100012)

偏转头弹箭是指弹头轴线与弹体轴线具有一定夹角的弹箭,且弹头与弹体以球窝方式相连,并由一圈压力陶瓷棒进行固定。偏转头弹箭所采用的控制方式称之为偏转头控制。偏转头控制是指通过控制弹头与弹体之间的偏角,在弹头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产生压差,进而产生空气动力,对弹丸在俯仰和偏航方向的运动进行控制。

与其他的控制方式相比[1],偏转头控制具有以下特点:弹箭结构紧凑,阻力小[2],机动性能优良;弹丸偏转产生的力矩大,俯仰控制效率高;升阻力比大,保证较小的高度降,提高打击精度。因此,在未来的弹箭控制中,偏转头控制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弹头偏转控制方式是个相当特别的弹箭控制方法。早在1946 年,Goddard 就发明了可动头部和尾翼控制的火箭弹,并获得了专利[3];1982 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LaRC实验室对偏转头弹丸进行了风洞实验,并测试了马赫数为6.0 的情况下双锥形偏转弹头对激波形状的影响及其表面压力分布情况[4];20 世纪80 年代,澳大利亚国防科技武器系统研究实验室Thompson 在马赫数为0.8 到2.0 之间对两种不同结构的偏转头控制导弹进行了风洞试验 ,但并未就偏转头控制机理和流场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2006 年,英国国防科技实验室的Shoesmith 和Birch 等人,在3.0 马赫数时对偏转头弹丸进行了数值计算,最终得出偏转头弹丸控制效率较高,尤其是在小攻角的情况下,而且对下游的升力面影响较小[6]。

我国对偏转弹头导弹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多局限于对国外研究数据的验证。中北大学魏方海等人,利用通用流体计算软件CFX 对有头部偏角的尾翼火箭弹的气动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西北工业大学王旭刚、周军等针对采用偏转头控制方式的导弹,研究了其动力学特性和数学模型[7];基于Euler 方程,南京理工大学余文杰对偏转头弹丸进行数值分析,得出在“0 攻角情况下,头部偏转8 度”时俯仰力矩系数是个较大的正值,弹箭处于不稳定状态,攻角会不断增大[2]。

本文基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采用能高效捕捉激波的AUSM 格式,利用Fluent 软件对偏转头弹丸气动特性进行计算,以揭示偏转头控制的机理,为其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计算方法与模型

1.1 计算方法

考虑到气体粘性对飞行中的弹丸影响较大,本文采用带有粘性项的LES 方法对偏转头弹丸进行计算。LES 方法通过对可压N-S 方程进行Favre 滤波,从而把所有变量分解成大尺度量和小尺度量。LES 对大尺度量进行直接模拟,而对小尺度量则通过采用亚网格模型进行模型假定来计算。因此,对于大尺度量,LES 得到的是其真实流态,而对小尺度量则利用其各向同性的特点进行亚网格模型模拟。

本文在超声速的情况下对偏转头弹丸进行计算,此时弹丸头部等多处将产生激波。因此对流项采用基于AUSM 格式的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而时间项采用二阶R -K 法进行离散。

1.2 计算模型

本文以二维偏转头弹丸为计算模型,计算区域选为长×宽=3.5 m×1.7 m 的矩形,其中偏转头弹丸的几何模型如图1 所示。对计算区域的空间离散,本文采用ICEM CFD 软件进行了结构化网格的划分。

图1 偏转头弹箭的几何模型

设矩形计算区域的边界条件为压力远场,其压力大小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温度为300 K,取壁面为无滑移绝热边界。大涡模拟中,亚网格模型选择Smagorinsky-Lilly 格式。攻角为0 °时,在不同来流马赫数(Ma =2.0、3.0 和4.0)的情况下,分别计算偏转头的偏角β 为0°、4°和8°时,偏转头弹丸的气动特性,进而讨论其流场特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偏转角的压力场结构

在不同来流马赫数以及攻角为0°的情况下,分别对普通弹丸、偏角为4°的弹丸和偏角为8°的弹丸进行了数值计算。图2、图3 和图4 分别为3 种弹丸在来流马赫数为Ma=2.0,3.0 和4.0 时的压力等值线图。图中激波和膨胀波清晰可见,与实验结果[3]相符,说明本文所采用的计算格式具有较高的激波分辨率。

以来流马赫数为3.0 时的情况为例,分析弹丸在不同偏转角时的压力流场结构。从图3(a)可知,对于无偏转情况,弹丸尖头处产生斜激波,气体经过激波后压力增大;在弹丸的肩部,由于弹丸具有一定的外折角[9],所以此处产生了膨胀波系,气体经过膨胀波后压力减小。由图可见,在距弹丸尾翼前缘一定距离处,出现了激波。而理论上,应该在尾翼前缘产生激波。由于本文采用的是二维模型,所以流体流过弹丸尾翼时,尾翼对流体产生了阻碍作用,使得气体在尾翼前缘出现了壅塞现象,并产生斜激波。弹丸尾翼后缘同样产生膨胀波系,之后在底部产生了激波,激波与膨胀波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尾部流场。在靠近弹丸底部的区域,产生了低压区。由压力线图可以看出普通弹丸的流场结构关于弹轴对称,这是因为图3(a)中的普通弹丸关于弹轴对称,且本文来流攻角为0°。

图2 Ma=2.0 时,弹丸在不同偏转角β 条件下周围压力场的等势分布

图3 Ma=3.0 时,弹丸在不同偏转角β 条件下周围压力场的等势分布

图4 Ma=4.0 时,弹丸在不同偏转角β 条件下周围压力场的等势分布

从图3(b)可知,偏角为4°的弹丸流场结构与普通弹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是在弹丸头部产生激波,肩部产生膨胀波,尾翼前缘亦出现了激波前移的现象,尾部流场出现一个低压区。但头部激波和膨胀波不再关于弹轴对称,尾部流场也出现了一定的非对称性。由图可见,弹丸头部下表面一侧的激波压差明显高于弹头上表面的激波,说明此激波强于另一侧的激波,这是由于弹头向上偏转了4°。所以来流经过弹丸头部时,在上下表面产生的折角不同,所以激波强度会有所不同。其中,下表面折角较大,所以激波较强。比较图3(a)与图3(b),在马赫数为3.0 的情况下,偏角为4°的弹头下表面的激波比普通弹丸头部的激波强。这说明偏转角的存在,增大了头部激波的强度。

随着偏角的增加,如图3(c),β =8°。弹丸头部的背风面则产生膨胀波,而迎风面则为激波,而尾翼的激波与膨胀波结构仍与前述两种弹丸的结构相似。此时,弹丸头部上表面完全处于背风面,流体经过上表面时轨迹发生了外折,因此产生了膨胀波。而下表面产生了较强的激波,且此激波强度较偏角为4°弹丸头部产生的激波强度高。尾部流场的不对称性加剧,这说明头部偏角愈大对尾部流场的影响愈高。

图2和图4分别为弹丸在Ma =2.0 和Ma =4.0 时不同偏角的压力场等值线图。从图中可知,相同马赫数下,普通弹丸、4°偏角弹丸和8°偏角弹丸流场结构的变化趋势与Ma=3.0时三种弹丸的变化趋势分别相同,流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对于不同马赫数的同一种弹丸而言,随着马赫数的增加,弹头处激波与弹丸夹角越来越小,即激波倾角随马赫数增大而减小。对比上述流场可知,偏转弹头对弹丸头部流场的结构影响较大,对下游流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头部偏转角度的增大,尾部流场的不对称性加剧,即偏转角度越大尾部流场受到头部的扰动越大,但总体来看,头部的偏转对下游流场的影响均较弱。

2.2 Ma=3.0 时,弹丸流场的主要特征

以来流马赫数为3.0 的情况为例,对弹丸的速度场结构进行分析。如图5 所示为Ma=3.0 时,3 种弹丸的速度场等值线图。

图5 Ma=3.0 时,弹丸在不同偏转角β 条件下周围速度场的等势分布

由图5(a)可知,普通弹丸的速度场与压力场线图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关于弹丸的轴线完全对称。由速度线图同样可以得到,弹丸头部产生了激波,肩部产生了膨胀波。在尾翼前缘处,流体的速度很低,几乎为零。此处流体受到尾翼的阻滞作用,出现了壅塞现象。观察尾部的流场可知,尾流中出现了一系列较小的漩涡。由于来流经过弹丸时,受到弹丸的扰动,在粘性的作用下形成了一定的速度差,从而在尾部形成了一系列的旋涡。计算结果出现了尾涡,证明本文所采用的计算方法精度较高。

同理,图5(b)与5(c)所示的速度线图,分别与图3(b)和3(c)中所示的压力线图结构相似。比较3 种弹丸的速度场可知,随着偏角的增大,弹丸头部下游的速度场几乎未受到较大的扰动。

图6为Ma=3.0 时,普通弹丸、4°偏角弹丸和8°偏角弹丸的温度场。可知,普通弹丸的温度场关于轴线完全对称。由于气体粘性的作用,弹体附近产生了很薄的边界层,边界层内温度的变化梯度较大。在尾翼前缘和弹底分别出现了高温区,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区域,速度低,粘性大,气体部分能量转变成热能所致。

图6 Ma=3.0 时,弹丸在不同偏转角β 条件下周围温度场的等势分布

比较不同偏角弹丸的温度场图可知,偏角为4°的弹丸头部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偏角为8°的弹丸不对称性更加显著。头部下游的温度场结构相似,说明弹头的偏转对下游的温度场影响较小。偏转头控制方式降低了鸭舵控制方式中鸭舵对下游流场的影响。

图7为Ma=3.0 时,3 种弹丸的密度场结构图。可知,超声速情况下,在弹头处的空气受到挤压,产生了激波,此时密度急剧增大。而在弹肩处,膨胀波的出现使得密度减小。最小的密度出现在弹底,说明此处的气体最稀薄。图7(b)中弹头下表面上密度的变化远比上表面的变化剧烈,说明下表面的激波强于上表面的激波。而图7(c)中弹丸头部迎风面密度增大,但背风面上膨胀波的产生导致密度减小。在背风面的弹肩处密度增大,但幅度较小,说明此处激波较弱。对比3 幅图可知,头部下游的密度场结构几乎相同,再次证明头部偏转对弹丸头部的流场结构影响较大,而对下游流场的影响较小。

图7 Ma=3.0 时,弹丸在不同偏转角β 条件下周围密度场的等势分布

3 结束语

基于LES 方程,分别对超声速弹丸在偏角为0°、偏角为4°和偏角为8°条件下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3 种弹丸的流场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有差异。偏转头控制方式对弹丸头部影响较大,造成了头部流场结构的非对称性,使弹头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压差增大,从而产生较大的升力。在一定偏转角范围内,偏转的角度越大,弹丸头部流场的非对称性越显著。偏角的大小,对激波和膨胀波产生的位置有一定影响。但总体来看,偏转头控制方式对下游流场的影响相对较小,导致不同偏角的弹丸其头部下游流场的结构基本相同,有效地避免了鸭舵式控制方式中鸭舵对下游流场的干扰。

致谢:感谢重点实验室基金(9140C300205110C30) 对本研究的支持。

[1]杨博,周军,郭建国.偏转弹头导弹的动力学建模方法研究[J].航空学报,2008,29(4):909-913.

[2]余文杰.有头部偏角的尾翼弹箭的气动特性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3]Michael G.Landers,Les H.Hall.Deflectable Nose and Canard Controls For a Fin-Stabilized Projectile At Supersonic and Hypersonic Speeds[J].AIAA,2003.

[4]Miller III,Charles G,Gnoffo,et al. Pressure Distributions and Shock Shapes for a Bent-Nose Biconic at Incidence[J].AIAA,1982,8(20):1150-1152.

[5]Thomson K D.The Use Of A Deflectable Nose On A Missile As A Control Device[R]. South Australia,Defence Research Centre Salisbury South Australia,1981.

[6]Ben Shoesmith,Trevor Birch.CFD Analysis of a Supersonic Projectile with Deflectable Nose Control[J]. AIAA Flow Control Conference,2006(3):5-8.

[7]王旭刚,周军.偏转头导弹动力学及数学模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25(4):556-560.

[8]高原,谷良贤,潘雷.偏转弹头导弹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J].飞行力学,2009,27(4):66-69.

[9]钱翼稷.空气动力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202-257.

[10]Sun Xiaofeng,Gu Liangxian,Gong Chunlin. Dynamics of a deflectable-nose missile[J].Technology Sciences,2012:1-12.

[11]James DeSpirito,Karen R. Heavey. CFD Computation of Magnus Moment and Roll Damping Moment of a Spinning Projectile[J].AIAA,2004:16-19.

[12]Stuart McIlwain,Suzhen Chen,Mahmood Khalid. CFD Investigation of Fin Aeroheating On A Hypersonic Projectile[J].Aerospace Sciences Meeting and Exhibit,2003(41):6-9.

猜你喜欢
尾翼马赫数偏角
旋转尾翼火箭测试平台平衡滚速分析与弹道设计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载荷分布对可控扩散叶型性能的影响
“翼”起飞翔
高超声速进气道再入流场特性研究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压力分布传感器在飞机尾翼上粘接安装工艺研究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侧偏角估计的电动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