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使用校本化、生活化的个性解读

2013-07-25 05:50浙江省临安市锦城第四初级中学汪旭燕
中学数学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校本

☉浙江省临安市锦城第四初级中学 汪旭燕

数学课改新教材的面孔变得“亲切可爱”,除有必要的双基知识外,还不乏有现实生活中美丽精致的画面、有趣的阅读材料及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生动素材.教材中设置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同时,教材把握《数学课程标准》,又具有弹性.在这几年教学中,笔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但我们知道,在目前同一版本教材的使用范围是全国各地的实验区,而实际上每个省市、每个地区、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又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实验教师不能充当教材的“复印者”,不能充当寺庙里的和尚,把教材当作“圣经”念.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注意联系本校、本班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和校本资源,在课标的框架内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改革优化,即要倡导教材的使用“校本化”.通过几年来对教材使用的实践,笔者认为只有吃透教材,利用教材,拓展教材,才能真正做到教材的使用“校本化”.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案例片段,谈谈新教材使用“校本化”的实践与体会.

一、吃透教材,整体把握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教材”是凭借,“教学”是手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是目的.教材是对话的文本,是学生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与依据,作为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分清教材的重点章节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及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的统一.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笔者认为这里的“一滴水”是指学生接受的知识及做人的道理,而“一桶水”不光指教师的学历和水平,更主要指教师要有居高临下的教学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讲透教材思想原理的能力、教会学生解题方法的能力、无意之中吸引学生偏爱所教学科的能力.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来说,要具有以上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的发展,使教学有的放矢.

笔者参加了八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一次片区校本教研活动.上课伊始,该老师在介绍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邻角、对边、邻边的概念后,直接提问:“平行四边形除具有一般四边形的性质外,其边、角、对角线还有其他性质吗?”接着让学生合作探究,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性质.这样的课堂看似十分开放,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然而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知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收获呢?可想而知,本节课教学的目的远不止弄清知识的来源、弄懂知识的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从教学探究中领悟教材编写意图、领悟实质,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仔细研读课本、课标就会发现,课本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章安排在“平移与旋转”之后,其意不言面喻,就是要通过研究特殊四边形的对称性来达到研究特殊四边形性质的目的,而平行四边形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特殊四边形,如果学生不能从研究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中悟出研究四边形性质的一般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毫无益处,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后续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几何图形性质的研究会盲目猜想.本案的症结就在于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不深不透,没有吃透教材,没有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

课后的集体教研反思时,笔者就教材编写意图及四边形性质的研究方法与同仁进行探讨,并将笔者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在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平行四边形的实例,将生活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然后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的概念,利用课本后的方格纸画平行四边形,剪出两个重叠的平行四边形,让一个平行四边形绕中心旋转180°后,学生发现能与另一个平行四边形重叠.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由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探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特征(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通过这些特征再继续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邻角、外角、周长以及面积的关系.笔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图形变换的理解,又用《几何画板》的制作小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绕中心旋转的整个变换过程.同时,借助《几何画板》度量功能验证了平行四边形在变换过程中边、角、对角线的特征.

要感悟教材的“真味”教师就必须刻苦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从中挖掘教材的本质,领悟教材的内涵,使教学有的放矢,实现教材使用的“校本化”.

二、利用教材,贴近生活

《初中数学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才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理念和实践体系.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瑞夫·泰勒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任务,而在于学生行为规范中引起的某种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应包括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心理、知识、能力、行为等多方面的变化.”教师不是简单地教书,而是要用智慧创新教材,使用教材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心灵.

在一次教坛新秀评比的课堂考核中,上课的内容是二次函数的应用(2),有一位教师的课堂导入设计令笔者眼前一亮.他将课本中的饮料情境改成了当地特有的山核桃,并精心设置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与的热情高涨,师生的双边活动频繁,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

课本的情境:

某饮料经营部每天的固定成本为200元,某销售的饮料每瓶进价为5元.

销售单价(元) 6 7 8 9 1 0 1 1 1 2日均销售量(瓶)4 8 0 4 4 0 4 0 0 3 6 0 3 2 0 2 8 0 2 4 0

(1)若记销售单价比每瓶进价多x元时,日均毛利润(毛利润=售价-进价-固定成本)为y元,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若要使日均毛利润达到最大,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元?最大日均毛利润为多少?

新创设的情境:

临安是山核桃之乡,大明山景区的某经营部,平均每天可售出山核桃40斤,每斤赢利1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经营部决定采取适当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斤山核桃降价1元,经营部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斤,要使日均利润达到最大,应降价多少元?最大利润是多少?

分析:设每斤山核桃降价x元,平均每天可多售出______斤,则每斤利润______元,每天的销售量为______,总利润为______.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是这样一个深入的思考,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改编,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人人离不开数学.在解决问题时作了一定的铺垫,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很快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爱因斯坦曾说过:“人们解决世上所有的问题,是用大脑,而不是用书本.”教材作为课程资源,师生对教材就可以共生、共创、再次开发,让教材中的数学成为学生喜欢学习的数学,从而实现教材贴近生活,实现教材使用的“校本化”.

三、拓展教材,挖掘资源

新教材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创设了较大的空间,教材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思想,在这样的教材面前,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死守教材,经验丰富的教师却往往会通过重组教材,用心挖掘,拓展教材的功能,让数学学习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学习者生命成长相和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学习七年级下册《轴对称的认识》后,有一道练习题:“用直尺和量角器在△ABC内画出一点P,使点P到AB、AB、BC三边的距离相等”.此题在学生掌握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后,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出三角形两个内角平分线,其交点就是所要找的点P.学生完成此题后,笔者将其改编为:“有三条笔直交叉公路(如图1所示),现要建一个加油站,加油站应建在何处,请你画图找出该位置”.

图1

笔者将纯数学问题改编为数学应用的实例,较好地利用了教材资源,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体现了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也把抽象的数学道理给生活化了,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九年级上册的“中点四边形”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E、F、G、H所得四边形EFGH,试证明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此题学生只要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就可解决.学生完成此题后,笔者提出如下问题.问题1: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分别是什么四边形?问题2:当原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中点四边形会变成矩形?菱形?正方形?问题3:中点四边形的周长、面积与原四边形有何关系?问题4:连接三角形三边中点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有何关系?笔者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对教材进行重组,设计适合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问题.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探索、解决,学生不仅使以前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知识得以自然延伸,而且学生从层层递进的问题中学会比较,在不断辨析中加深认识,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激发学生研究五边形、六边形的欲望,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得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可见,大胆地对教材拓展延伸、重组,挖掘教材,能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内涵更为丰富,从某种意义上实现教材使用的“校本化”.

教材使用校本化的开发和研究在我国已经兴起一段时间,要做好教材使用校本化,要求教师应依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整合优化各种课程资源,而创设和营造最适合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载体,促进个性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在教学中,我们只要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整合教材资源,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手中有特色”,就一定能吃透教材,利用教材,拓展教材,真正实现新教材使用的“校本化”.

猜你喜欢
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校本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四边形逆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