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而不求”的教学思考

2013-07-25 09:29广东省信宜中学蔡玉姬
中学数学杂志 2013年15期
关键词:消元解方程代数

☉广东省信宜中学 蔡玉姬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有时需要设立一些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的中间变量,这些中间变量可以适时消除而不用求出,对最终解决问题往往起着重要的衔接与纽带作用,这就是“设而不求”.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最为人熟知的“设而不求”就是涉及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一种解题方法:将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方程组→消元得到关于x(或y)的一元二次方程→设交点坐标为(x1,y1)、(x2,y2)→结合判别式△>0,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

然而,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赋予上述方法“至高无上”的地位,并通过训练强化这种固定的模式程序,学生在对其“牢固掌握、熟练运用”的同时,解题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反而抑制了自己思维的发展,解方程(组)等基本技能也因此而被极度弱化.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解析几何问题都是通过几何图形代数化、代数结果几何化以及代数运算(简称“两化一算”)而加以解决的,解方程(组)、解不等式、化简、消元等代数变形应该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技能.“设而不求”只是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解题技巧,并不是处理解析几何问题的通性通法.另外就“设而不求”本身而言,也不仅仅是解析几何中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在解决三角、代数等问题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对此应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不能以偏赅全,更不能绝对化.

比如,“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在解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实际教学中普遍对此重视不够.事实上,可以利用“点P(x0,y0)在曲线C:f(x,y)=0 上⇔f(x0,y0)=0”,将曲线上点的坐标代入曲线方程,然后对几个式子从整体上进行代数变形,最终获得想要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曲线上点的坐标也是“设而不求”.

例 1 已知两条直线l1:a1x+b1y+1=0,l2:a2x+b2y+1=0 相交于点P(2,3),求过点P1(a1,b1),P2(a2,b2)的直线方程.

解:因为点P(2,3)分别在直线l1和l2上,所以

即点P1(a1,b1)、P2(a2,b2)的坐标均满足直线方程2x+3y+1=0,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故所求直线方程即为2x+3y+1=0.

点评:在解题过程中,点P1、P2的坐标“设而不求”,首先运用 “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直线方程”得到关系式①②,然后分析①②两式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运用“坐标满足直线方程的点在该直线上”从中抽象出直线2x+3y+1=0,即为所求.这种方法需要对“曲线方程”的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

类似地,读者可以尝试解决如下问题:

我们知道,对于圆x2+y2=r2、点P(x0,y0)及直线l:x0x+y0y=r2,当点P在圆上时,直线l表示以P为切点的圆的切线,求证:

(1)当点P在圆外时,直线l表示从P向圆作两条切线时,切点所在的直线.

(2)当点P在圆内时(不与圆心重合),过P作圆的动弦,弦的两端点处切线的交点也为动点,直线l即为该动点的轨迹.

解:设B(x1,y1),C(x2,y2),则有

例3 设点P(3,4)为圆x2+y2=64内一点,A、B两点都在圆上,且∠APB=90°,以AP、BP为邻边作矩形APBQ,求顶点Q的轨迹方程.

解:设A(x1,y1),B(x2,y2),Q(x,y),则有

将③④⑥代入⑤,整理得x2+y2=103,即为顶点Q的轨迹方程.

点评:在解题过程中,点A、B的坐标“设而不求”,利用“点在圆上,则点的坐标满足圆方程”得到①②,利用矩形的特征“对角线互相平分且邻边垂直”得到③④⑤.由于式子较多,变形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点Q的轨迹方程应只含有x、y,因此要消去x1、y1、x2、y2.消元时应从式子结构上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1)求椭圆C的方程;

除了利用韦达定理、“曲线与方程”的概念,解析几何中的“设而不求”还有相关点法、交轨法、参数法等,不再一一赘述.下面举例说明“设而不求”在三角、代数中的应用.

点评:很多学生会因为本题中的辅助角不是特殊角而陷入解题困境,事实上,只要对辅助角“设而不求”,紧扣其满足的条件,换元后利用基本的三角函数y=5sint的图像,结合三角运算(这里用到了诱导公式),便不难求出函数的值域.

例6 (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理21)已知函数f(x)=ex-ln(x+m).

(1)设x=0 是f(x)的极值点,求m,并讨论f(x)的单调性;

(2)当m≤2 时,证明f(x)>0.

解:(1)略;

(2)函数f(x)的定义域是(-m,+∞),当m≤2 时,f(x)=ex-ln(x+m)≥ex-ln(x+2),故只需证明当m=2 时,f(x)>0.

综上,当m≤2 时,f(x)>0.

综合上述分析,对于“设而不求”,我们应形成以下两点基本认识:

第一,教学定位要科学,理解问题要全面.

以解析几何为例,通过解方程(组)求出点的坐标应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应居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这一点在教材的例题处理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灌输“设而不求”的解题思想,反而丢失了教学中最根本的东西.现实中,学生想不到解方程(组)、不愿意解方程(组)、不会解方程(组)、对整体消元束手无策等情形并不少见,这与教师对“设而不求”的定位不科学有较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近几年高考的解析几何大题也在刻意地对实际教学进行“纠偏”.

就“设而不求”本身而言,它也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充满了思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应从数学学科整体的高度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进行理解,而不能用固化的、单一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用机械呆板的模仿代替富有活力的思考.

第二,教学重点要突出,学习难点要突破.

“设而不求”的教学重点,首先是“设什么”、“怎么设”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其次是列式的问题,即如何提取条件中的关键信息并恰当地加以形式化;最后是代数变形的问题,既涉及变形方向与目标,又涉及变形方法与手段,往往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思考,通常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践行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坚决摒弃“告诉教学”,而是着眼于引导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进而师生共同对学生的“相异构想”进行讨论、辨析,对正确的想法予以肯定,对错误的思考予以纠正,对出现的障碍予以化解,通过变化问题情境实现正迁移,让学生亲历独立审题、尝试解题、观点碰撞、克服困难的完整过程,借此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改善自己的思维品质.

1.于宗国.关于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J].考试(高考数学版),2011(1).

2.刘占权.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1).

猜你喜欢
消元解方程代数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能力起航
笑笑漫游数学世界(之)千变万化解方程
一定要解方程吗
解方程“三步曲”
字母代数
两个有趣的无穷长代数不等式链
Hopf代数的二重Ore扩张
把握两点解方程
什么是代数几何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