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汇超常规搭配语用动因研究

2013-08-15 00:49杨彩仙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缺省动因英语词汇

杨彩仙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福建 三明 365000)

英语词汇的搭配,若没有遵循既定的语法规则和搭配规则,则可能犯语法错误,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搭配。然而我们发现,一些完全符合语法搭配规则的表达方式,有时却不被人们所接受,而那些不符合语法规则的搭配表达方式,反而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和使用。这便是英语词汇的超常规搭配现象。生活情境、个体认知以及交际中的种种需要,促成了这种超常规搭配的形成。鉴于此,本文拟从语用的认知、情境、求简等三大主要因素出发,分析英语中词汇的超常规搭配动因,并试图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英语词汇超常规搭配的典型现象

搭配规则在英语语言交流与使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实践中并非一成不变。人们常遇到很多超常规搭配现象,如常见的搭配词的缺省与错位,即该有的固定的搭配出现缺省,而不符合搭配规则的词语或短语却搭配在一起。它们虽不合常规,但往往却能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搭配的缺省,是指一个词与句子中的多个词相互搭配时,其中只有一个搭配合乎逻辑和语法规则,又或者利用该词一词多义的特点,在其与不同的词搭配时,运用相应不同的语义。常见的表达形式有:一个介词或动词同时支配两个及以上名词,一个形容词同时修饰两个及以上的名词,但这个介词或动词、形容词并不出现在每个搭配词前面,即出现了搭配空缺,这种超常规搭配称之为一语双叙或轭式修饰法[1]。一语双叙中的“双”通常是由一个具体的词和一个抽象的词组成,如:He is looking at it with surprise and a magnifying glass。“惊奇”是抽象的,“放大镜”是具体的,二者均由“With”这一介词支配。轭式修饰法与一语双叙结构类似,只是其搭配既不符合语法、逻辑,也不符合常规习惯,如:She stopped nearby the lake where by night are found the purest water,vows,hearts and librettos。这个句子中,Water、Vows、Hearts以及Librettos等名词均由形容词The purest修饰,除了Water之外,后面的几个词均省略了搭配词,看似不合乎语法和逻辑,却没有省去任何语义,读起来简单明了,意犹未尽。双叙和轭式修饰法的共同本质是二者都运用了省略,却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省略。这可以解释为超常规搭配的动因之一——求简动因。

搭配错位是指修饰语的移位搭配,即一个形容词修饰两个及以上的名词时,将常用于修饰甲类名词的形容词转移用来修饰乙类名词。如:Jack was surprised to see that wastepaper and cigarette butts in the scuppers,although sailors of yellow jackets were doing an animated scrub-down。句中 Animated本来是描写Sailors of yellow jackets的,却被移植过来修饰Scrub-down这一动作,把原本属于甲的修饰语移植到乙身上,表述生动活泼,给予读者无限的遐想。

二、英语词汇超常规搭配的认知动因

超常规搭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其内部各个要素与概念之间具有关联性,是其能被理解和接受的关键所在。Sperber和Wilson认为,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理解,并非所有话语都能被每个人所理解,有些话需要经过思索才能明白,而语篇是否能够被读者所理解,关键在于其在具体语境中有无关联性。[2](P132~136)Wilson认为,相关性原则就是每个话语都能在听者头脑中反映,并能通过其内在关联对其进行识别、编码、重组和译码,最后做出合理的解释。基于此,不合常规逻辑和语法的超常规搭配之所以能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是因为各搭配项之间,从认知角度来看,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存在着某种抽象出来的共性,即其概念之间存在内部关联性,由此人们才能基于以往的认知体验,将其概括出来,而这个理解过程恰好是一个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推理过程。如搭配缺省中从常规搭配With surprise到超常规搭配(With)a magnifying glass,由具体的 Lake到抽象的Vows、Hearts和Librettos,二者均体现了句子前后搭配关系的内部联系。这也恰好与人们的认知过程相一致。再如从 Animated(yellow jackets)到Animated scrub-down,就是将具有某种共性的两个概念,按照人们的认知规律错搭在一起,将超常规变成常规。正如Indurkhya所说,人们心中看到的世界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人们通过各种器官认知建构而来的,并受到现实的制约。因此,人们在理解一段话或者语篇时,总是参照有形的、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无形的、陌生的和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并借其来发展、丰富和升华对语言的理解。

关联性作为超常规搭配的认知基础,主要表现在形式上,而语句意义主要还是通过联想推理来建立的。索绪尔认为,心理联想并不仅限于将具有共性的因素拉到一起,还能够根据不同性质的关系形成多种联想系列。[2](P171~174)因联想的角度不同,人们对既定要素的联想呈辐射状,由此,超常规搭配得以由修饰性的语言技巧变成一种认知思维方式。缺省搭配便是由前一个搭配,顺应联想到后来的搭配,如:In the morning,Mrs.Smith would get up and humor,put on coat,air,and the water to boil for a cup of tea。该句由Get up和Put on两个动词词组组成,Get up(起床)是固定搭配,Get up humor是不符合语言逻辑的,属于超常规搭配,之后继Put on coat和Put on air后,又顺着说了Put on water,使得人们的思维也顺应联想并理解和认可这种超乎常规的搭配。

如果说缺省搭配是顺应联想的话,那么错位搭配则是跳跃式的联想思维,即由先前的已知概念激活已有的另一概念,再联想到后面的未知概念,形成跳跃式类似联想。如As I enjoy the night breeze of summer on my skin and the cool support of the swimming pools,句中以常见用来修饰 Water的形容词Cool修饰Support,读者根据头脑中的信息网络,很容易便会产生水凉的类似联想,从而感受到Support of the swimming pools的冰凉感。

三、英语词汇超常规搭配的语境动因

语言交际中的信息化原则,除了要遵循经济原则外,还会遵循信息原则,即听话人在解码语言信息的过程中,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扩展说话人所传递的语言信息,以获得更准确的理解,找出最合适的解释。这种观点与Van Dijk的框架理论不谋而合。Van Dijk认为,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行为均可以找到一个具体的情境。言语交际也一样,其存在一个大的语境框架。每个个体头脑中都储存着多个不同的语境框架,借助这些框架,人们便能很容易地对说话者未能完整传递的信息进行自我补充、联想和推理。这便是超常规搭配形成的语境动因。

语境对词语的选择和理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语表现出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语境需要不同感情色彩和不同程度的词语来与之相匹配;某些词汇处于某种特殊的语境中时,则会偏离其原意而产生特殊的含义。这些都与语境有关,其第三种则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超常规搭配。如:His weak praise doesn’t correspond to my performance。Weak一般指身体虚弱,根据具体情境,此处应是“表扬无力”的意思。又如:By hearing his words,John gets a faraway look in his eyes。若从字面上看,Faraway形容的是地点,貌似约翰看了看远方,根据语境,实则意为约翰“眼神游离,若有所思”,就好像The Frog Prince,在动物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王子、公主等身份,因有了家喻户晓的青蛙王子的童话故事做情境,这个搭配很容易就被人们乐于接受且广为传颂。如此,看似不合常理的错误搭配,有了具体的语境后,便显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另外,扼式修饰法中的搭配缺省,其实也是借助于语境的顺势推理,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如从熟悉的语境到陌生的语境,由具体的语境到抽象的语境。读者在作者塑造的同一个大语境下去理解若干个小语境,其实质就是由语境推动形成一种超常规搭配。例如:Miss Black from the hotel considerably worried,and went straight to Mrs.Smith’s house,in a flood of tears and a sedan chair。In a flood of tears是人们常见和常用的语境搭配,而In a sedan chair则是相对较为松散和不常见的搭配。从焦急到坐上轿子,二者看似不同的情景语境,但在主人公极为焦虑的大语境下,便显示出主人公布莱克小姐焦急的心情。此时借助的是语境的转移,即由读者熟悉的语境转移到读者不熟悉的语境上。又如:Jack kept a close eye on the baking debate。Bake本意是烧、烤面包等,用在这里修饰辩论赛场,看起来非常不协调,也让人产生迷惑,但是辩论赛现场的热烈、紧张、火爆,恰好通过Baking这一词,传神地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剑拔弩张的现场气氛。这便是应用语境的移植来推动超常规搭配。

四、英语词汇超常规搭配的求简动因

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会遵循经济原则,即在语言的使用上往往遵守效用最大化规则。Levinson在其会话信息原则中指出,人们在会话时,总是遵循说得少的准则,总是力图通过最为简短的语言信息量,去实现最终的交流目的。Leech也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经济原则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经济原则并不是盲目地省略掉词汇信息,而是在不影响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的情况下,缩减文本,减少说话者和听话者在编码、解码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语言变得快捷而流畅,因此,尽量缩减是其重要的准则。这反映了现代快速生活节奏下人们求简的内在心理动机,也符合关联理论所提出的人类交际行为的经济原则(省力原则),即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取最佳的交际效果。而E.поливанов则将这种经济原则称之为“人类的惰性”,认为正是这种惰性心理,使得人们力求用最简单经济的手段传达更多的信息,而在表达时避开繁琐的表达方式。在他看来,这种惰性有助于促进整个语言体系的发展。这种言简意赅的会话方式,推动了一些省略、错位用法的出现,如:Few minutes later,the coffee and the visitors Mr.Smith invited arrived simultaneously。在该句中,The coffee和The visitors本属于不同的范畴,应该分开来搭配,但是该句共用Arrived一词,使语言更加简练,却又不影响其理解,还有幽默的意味在其中,用最简练的语言形式表达了最丰富的语义内涵,迎合了人们的求简心理。又如:The child crashed down aprotesting chair;She throw the old things and his painful memories。句中省略了各自的搭配词,且从生活常识来看,椅子是不能自己发出抗议声的,抽象存在的回忆也是不能像具体的旧物一样丢掉的,所以Protesting chair和Throw painful memories就属于一种超常规的搭配使用法。该句将小孩生气的抗议,移用来修饰不能发声的椅子,用具体的动词修饰抽象的名词,从而给没有生命的椅子、回忆赋予了情感和生命。在这种情景下,人们根据生活经验,不仅能够顺利地解码作者所要传递的完整信息,还能随之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气愤、不满、伤心、绝望等内在心理情绪。这种表述法,诚所谓言减而意不减。

英语词汇超常规搭配的形成,除了受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推动,比如求异心理、文学表达、交际需要等等。人们使用语言时,不仅要求其准确,还要求其生动鲜明,而词汇的常规搭配,往往不能满足这种特殊的表达要求,这样一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打破常规,灵活搭配的超常规表达方式,就相继出现了。这种超常规的词汇搭配,通常借助修辞手段,根据特定的语境而搭配组合,形象生动,表意深刻。总之,认知、语境、求简等因素,是词汇超常规搭配形成的主要动因,而无论受到那种动因的推动,超常规搭配的最基本的动因仍然是语用。由此可见,只有了解英语词汇超常规搭配的语用动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1]孙佩婕.英语超常规搭配的特点及其语用认知基础[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2](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猜你喜欢
缺省动因英语词汇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之我见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初探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扩大英语词汇量的实践
观点句中评价对象/属性的缺省项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