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经药物控制为轻度高血压老年患者的影响

2013-11-08 05:38曹东来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年19期
关键词:阻滞剂阿托类药物

韩 冷,刘 波,何 俊,曹东来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常熟,215500)

多项国内外报道提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在一定范围内,可降低血压值越大,临床获益越大;亦有报道显示他汀类药物与对于有无高血脂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无明显相关。本研究选择经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控制为轻度高血压的老年患者,给予其服用阿托伐他汀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对患者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07年 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0例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控制为轻度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其中男275例,女125例;年龄60~ 78岁,平均(66.4±6.9)岁。

1.1.2 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①年龄60岁以上;②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经口服降压药后,血压控制为轻度高血压;③坚持口服药物,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①有脑梗死伴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②怀孕或哺乳期妇女;③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动脉狭窄,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损害,尿素氮>10.71 mmol/L或肌酐>176 μ mol/L;④1型糖尿病或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⑤活动性肝病,慢性肝炎或肝功能不全,AST/ALT大于等于正常上限1.5倍或高胆红素血症;⑥肌酸激酶超过上限3倍或不明原因的CK升高;⑦有酗酒或药物滥用史;⑧慢性充血性心衰、痴呆、进展性脑血管病、严重肺部疾病、恶性肿瘤或其他由研究者认为可能妨碍本研究顺利进行的显著异常。

1.2 方法

1.2.1 分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颈动脉B超显示有粥样斑块)和B组(组颈动脉B超显示无粥样斑块),每组200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2 治疗方法:所有入选患者的基础治疗根据中国高血压病相关指南,个体化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ACEI或ARB、β-阻滞剂等。控制患者血压在140~160/80~100 mmHg。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每月监测血压,如有血压急骤升高者(收缩压超过160 mmHg,舒张压超过100 mmHg)为不良事件。B组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每月监测血压,如有血压急骤升高者为不良事件。另外2组中如转氨酶升高则同时服用保肝药物,转氨酶不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则继续服用,超过3倍则停药,该患者退出本研究;有肌痛及肌酸激酶升高的患者停药并退出本研究。

1.2.3 随访及观察指标:治疗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随访2年,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有无血压控制情况,如加用降压药等。观察2组治疗后的血压变化情况。

1.2.4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009版)》标准,高血压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有效率×100%。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A组显效110例,有效7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 94.5%;B组显效 91例,有效71例,无效38例,总有效率为81.0%。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2组治疗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 mmHg

表2 2组治疗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 mmHg

与治疗9周时比较,**P<0.01;与B组比较,##P<0.01。

治疗9周治疗2年后组别 例数SBP DBP SBP DBP A 组 188 168.6±16.6 95.3±9.0 135.5±12.4**## 80.3±7.0**##B组 185 170.4±18.3 96.5±9.1 149.3±11.7** 89.3±8.5**

2.2 不良事件

2组患者均随访2年,A组中有21例增加了药物治疗(占10.5%),B组中有27例增加了药物治疗(占13.5%),2组增加药物治疗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A组在治疗期间有5例患者出现轻度面部潮红、皮肤瘙痒及呕吐症状,未经特殊处理后自行消失。B组出现8例腹部不适,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2组均无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2.3 2组治疗后血压变化情况

随访2年中,A组中有12例患者退出本研究,B组中有15例患者退出本研究。由表2可见,2组患者治疗2年后血压均较治疗9周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年后,A组SBP、DBP均明显低于B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血压控制方面,A组的平均降压效果更佳。

2.4 2组治疗后降压幅度

由表3可见,A组降压幅度明显大于B组,经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2组治疗后降压幅度比较( )mmHg

表3 2组治疗后降压幅度比较( )mmHg

与B组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降压幅度SBP DBP A 组 188 29.3±2.3** 15.6±1.6**B组 185 16.4±1.5 7.6±0.8

3 讨 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等实践的发生概率,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2010年修订版《指南》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出符合中国人群特点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病人规范化管理入手,而对于那些已服用高血压药物现控制为轻度高血压患者,如何切实可靠的控制血压,减少用药,防止并发症尤为重要。

对于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来说: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 II受体阻滞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广泛。而他汀类药物又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pCOA)还原酶抑制剂,近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有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作用。

在最近5年内的一些研究[1-2]显示:高血压病患者中,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且血压更易控制和稳定。相对,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向人们走近,老年人易血管硬化、全身脏器功能衰退,而他汀类药物的降压机制可能为:改善血管内皮功能[3-5],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6],改善肾功能[8]等。并且他汀类药物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而言,可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8-9],且最新的CT T[10]荟萃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不增加非心血管性致死率及癌症发病率,其中不包括糖尿病、肝功能异常及肌病等。所以他汀类药物的运用是相对安全的,并且成为心血管治疗药物的一线和二线药物[11]。

[1]King D K,Mainous A G 3rd,Egan B M,et al.Use of Statins andBlood Pressure[J].Am Jhypertens,2007,20(9):1937.

[2]Strazzullo P,Kerry S M,Barbato A,et al.Do statins reducebloodpressure?a meta-analysisof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Hypertension,2007,49(4):1792.

[3]Jantzen F,K6nemann S,Wolff B,et al.Isoprenoid depletion by statins antagonizes cytokine-indueed down-regulation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expression and incereases NO synthase activity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J].Joumal of physiol and pharmacol,2007,58(3):503.

[4]路岩,姜一农,崔海燕,等.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3):192.

[5]Rikitake Y,Liao J K.Rho GTPases,statins,and nitric oxide[J].Circulation research,2005,97(12):1232.

[6]Wassmann S,Laufs U,Bgumer AT,et al.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improve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normocholes-terolemic hypertension via reduced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J].Hypertension,2001,37(6):1450.

[7]董一飞,程晓曙,杨人强.高压诱导大鼠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积聚机制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21(5):274.

[8]Derosa G,Maffioli P.Effects of amlodipine plus atorvastatin association inhypertensive hypercholesterolemic patients[J].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2010,8(6):835.

[9]Amin K A,Abd El-Twab T M.Oxidative markers,nitric oxide and homo-cysteine alteration in hypercholesterolimic rats:role of atorvastatine andcinnamon[J].Int J Clin Exp Med,2009,2(3):254.

[10]Cholesterol treatment trialists′(CTT)collaboration,Baigent C,Blackwell L,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re intensive lowering of LDL cholesterol:a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170,000 participants in 26 randomised trials[J].Lancet,2010,376(9753):1670.

[11]Azar R R,Badaoui G,Sarkis A,et al.Effect of ezetimibe/atorvastatin com-bination on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 patients with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quivalent[J].Am J Cardio,2010,106(2):193.

猜你喜欢
阻滞剂阿托类药物
蝎毒肽作为Kv1.3离子通道阻滞剂研究进展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β受体阻滞剂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