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对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危机的中介作用研究

2014-02-08 17:42宋凤宁黎玉兰尹江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14年28期
关键词:支持力弹性人格

宋凤宁,黎玉兰,罗 锂,尹江霞

据调查显示,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比较普遍的现象[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同样的心理危机源,不同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对困境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这说明客观环境只是心理危机发生的外部诱因,而最终是否引发心理危机,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个体的内部因素[2]。其中,人格和心理弹性都是影响个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要个体因素[3-5]。人格体现了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反映个体差异的重要指标。心理弹性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6]。一方面,人格作为个体行为的基础,是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7-8];另一方面,心理弹性低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甚至产生偏激行为[9]。为此,本研究假设在面对危机时,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弹性均影响心理危机,且人格还可能通过心理弹性对心理危机产生影响。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人格、心理弹性和心理危机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探讨,以期能提供实证资料,丰富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六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综合类、师范类、医学类、理工类)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9份,被试构成情况如下:男生198人,女生358人,缺失3人;大一120人,大二245人,大三108人,大四85人,缺失1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大五人格量表[10]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测量人格差异的有效工具。该量表共44个题项,用来测量人格的5个维度:神经质、宜人性、开放性、外倾性、责任感。量表采用5级评分方法,让被试判断每一题项与自身相符合的程度,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比较不同意”,3表示“既不同意也不反对”,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所属的人格维度特质越明显。在本次研究中,总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70。

1.2.2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6]该量表共27个题项,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因子,克朗巴哈系数均大于0.7。其中前3个因子属于二阶因子中的个人力,后2个因子属于二阶因子中的支持力。二阶模型的SEM拟合指数分别为χ2/df=2.52,RMSEA=0.07,CFI=0.92,GFI=0.83,AGFI=0.81,NNFI=0.91。在本次研究中,总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85,5个一阶因子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70~0.81,二阶因子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80和0.79。

1.2.3 大学生心理危机问卷 自编大学生心理危机问卷,该问卷从4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心理危机表现。(1)情绪方面:个体危机状态下出现的高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我感到紧张、焦虑”。(2)认知方面:个体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如知觉、记忆和思维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地做出决定或解决问题,如“我的脑海不断地闪现这个事件”。(3)行为方面:危机所带来的个体行为方面的变化,如不能专心学习、回避他人等,如“我尽量回避与他人交往”。(4)生理方面:危机状态下个体生理上的一些反应,如失眠、食欲不振等,如“我在那段时间内经常做噩梦”。初测问卷共42个题项,统一采用5级计分方式,1为“没有”,2为“轻微”,3为“中度”,4为“严重”,5为“非常严重”,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危机状况越严重。2010年3—4月进行初测,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81份,采用相关法进行项目分析,题项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38~0.69,用所有的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值为0.91,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最后保留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4个,累积解释总变异量的54.22%,4个因素分别是认知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其中认知反应6项,情绪反应4项,行为反应4项,生理反应5项。采用正式施测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问卷4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数分别为:χ2/df=2.89,GFI=0.946,AGFI=0.929,NFI=0.902,TLI=0.922,CFI=0.934,RMSEA=0.049,RMR=0.053。总问卷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88,认知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分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76、0.74、0.75和0.71,说明了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1.3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0年5—6月在课堂上发放问卷,由研究者宣读指导语后,学生利用20 min的时间作答,然后统一回收问卷。根据未填题项高于总题量5%以及未规律作答两个原则剔除废卷,问卷有效率为93.2%(559/600)。最后问卷由一名研究者统一录入。

1.4 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研究质量,本研究对工具的选取进行了严格控制,其中大五人格量表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均是当前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测量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克朗巴哈系数均在0.70及以上。自编大学生心理危机问卷严格遵循心理测量学问卷编制规范,首先进行了初测,采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题目及结构进行分析,删除不适当的题项;其次,在正式施测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验证心理危机的结构,且问卷的克朗巴哈系数均在0.70以上,满足心理测量学的信效度要求。调查时采用集中测试的方式以保障问卷回收的有效率,统一指导语也可以保证被试正确理解问卷要求,并如实作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AMOS 7.0和SPSS 17.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其中AMOS主要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问卷的结构验证。SPSS除了对初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外,还用于分析正式施测的数据。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有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其中积差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用来考察变量间的相关;阶层回归分析被用于检验中介效应,所采用方法是强迫进入法。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大学生大五人格、心理弹性和心理危机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个体的人格因子、心理弹性因子和心理危机两两之间存在相关。其中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均与个人力、支持力和弹性总分呈正相关,与危机总分呈负相关;神经质与个人力、支持力和弹性总分呈负相关,而与危机总分呈正相关。开放性则与个人力、支持力和弹性总分呈正相关,与危机总分不相关。见表1。

2.2 中介效应检验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开放性之外,大五人格因子、心理弹性和心理危机三者之间符合中介效应的前提,为此,研究采用阶层回归分析检验心理弹性在人格和心理危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由于开放性与心理危机未呈现相关性,不纳入中介效应分析。见表2。

表2 心理弹性作为中介变量的线性回归检验结果

注:△P<0.05,*P<0.01;-为无;责任感对危机总均分的回归系数四舍五入达到-0.09,+表示P值达到边缘检验水平

表1 大学生大五人格、心理弹性和心理危机的相关分析

Table1 Correlation of undergraduates′ big five personality,resilience and mental crisis

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神经质开放性个人力支持力弹性总分宜人性019∗责任感025∗044∗神经质-039∗-037∗-046∗开放性041∗026∗024∗-023∗个人力035∗048∗058∗-061∗036∗支持力037∗048∗027∗-039∗019∗042∗弹性总分043∗057∗051∗-060∗033∗086∗083∗危机总分-016∗-025∗-028∗041∗-005-046∗-031∗-046∗

注:*P<0.01

大学生的人格影响其心理危机,其中宜人性对心理危机呈负向影响;神经质对心理危机呈正向影响,即大学生越是具有宜人性,其心理危机的程度就越低;而大学生的神经质越高,其心理危机的程度就越高。

由于外倾性对心理危机的回归系数无统计学意义,不符合中介检验的条件,在第二步的回归分析中不纳入外倾性。结果发现,加入了中介变量个人力和支持力后,大五人格因子对心理危机的作用减弱,如宜人性和责任感对心理危机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无统计学意义,而神经质对心理危机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由原来的0.34下降到0.18,表明心理弹性的个人力和支持力在大五人格因子与心理危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其中,宜人性完全通过个人力和支持力对心理危机产生影响,其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18×(-0.33)=-0.06和0.39×(-0.12)=-0.05,中介效应占直接效应之比分别为(-0.06)÷(-0.09)=66.7%和(-0.05)÷(-0.09)=55.6 %。责任感完全通过个人力对心理危机产生影响,中介效应值为0.30×(-0.33)=-0.09,中介效应占直接效应之比为-0.09÷(-0.09)=100%;神经质部分通过个人力和支持力对心理危机产生影响,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35×(-0.33)=0.12和-0.17×(-0.12)=0.02,中介效应占直接效应之比分别0.12÷0.34=35.3%和0.04÷0.34=11.8%。表明心理弹性在不同人格特征与心理危机的关系中中介作用存在差异。

3 讨论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弹性作为个体积极应对危机事件,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一种能力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人格影响心理弹性和心理危机,其中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开放性均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与心理危机呈负相关;神经质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与心理危机呈正相关,这说明人格是心理弹性和心理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本研究还证实了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作用,无论是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还是支持力,都有利于预防大学生陷入心理危机。

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证实心理弹性是大五人格因子和心理危机的中介变量。其中个人力和支持力在宜人性与心理危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个人力在责任感和心理危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个人力和支持力在神经质和心理危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无论是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还是支持力,都有助于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避免陷入心理危机。

当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心理弹性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是内部和外部的保护性因素。对个体而言,保护性因素包括来自于个体自身的,如良好的智力技能、人际吸引、社交能力、自尊、自信等;来自家庭和家庭外因素的,如支持性的家族网络的连接、家庭外亲社会成人的联系等[11]。换句话说,这些保护性因素可以总结为个人力和支持力。个体则通过这些保护性因素来减轻不利处境的消极影响,从而保护个体的正常发展。结合本次中介效应的研究结果,高宜人性的人格特征往往会使个体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支持力),在遇到不利处境时,这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发挥一种保护性的作用,才能使个体排除不利处境带来的心理困扰;且高宜人性的个体往往会性格乐观、自信、大方、友好、随和,从而也更容易适应环境,在面对危机事件时也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从困境中走出。高责任感的个体往往追求成功和卓越,有目标感,对生活有充分准备,做事有逻辑,能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简言之,高责任感的品质更是一种个人内在的力量,当个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起到了保护的作用。神经质作为人格中情绪方面的指标,常常在研究中被发现与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关系。本研究也发现,神经质对心理危机有极大的直接效应,说明情绪不稳定的个体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容易陷入心理危机之中。另外,高神经质的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往往比一般人强烈,不能有效地进行情绪调节且思维、决策以及有效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较差,故高神经质者的心理弹性也较差,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总而言之,本研究通过问卷法对大学生人格、心理弹性和心理危机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探讨,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一方面,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偏重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构,即关注从外部条件上给予学生支持,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危机。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从大学生自身出发,要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特点,为当前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学者们也在思考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危机干预的启示[12-13],本研究的结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可行性提供了实证依据,支持心理危机干预应充分发掘个体自身的积极力量的观点。再者,本研究结果也为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启示,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固然是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率途径,但通过心理弹性训练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抵抗危机的能力更有意义,且更具可行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心理弹性的不同保护性因子在人格和心理危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心理弹性训练中,应针对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采取偏重不同的训练方式,如提升个人力或支持力,进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本研究证实了心理弹性在大五人格因子和心理危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其中宜人性完全通过个人力和支持力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责任感完全通过个人力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神经质部分通过个人力和支持力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这一结果提示了高校应立足于大学生自身,通过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升其心理弹性来预防其心理危机的发生。

1 王晓刚.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7):602-604.

2 章明明,饶东方.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特点及预警机制的构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8):57-60.

3 蔡韶娜.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1):356-363.

4 巢传宣.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比较[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4):42-44.

5 张传锴.大学生极端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探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12):111-112.

6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7 Campbell-Sills L,Cohan SL,Stein MB.Relationship of resilience to personality,coping,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6,44(4):585-599.

8 王燕秋,张佳佳,任景敏,等.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7):684-687.

9 辛小林,葛秀杰,施春艳,等.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47-49.

10 Pervin LA,John OP.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6.

11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1):89-96.

12 谢念湘,赵金波,佟玉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J].学术交流,2011,27(10):206-209.

13 林琳,柯晓扬.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构想[J].教育探索,2013,33(2):125-126.

猜你喜欢
支持力弹性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巧妙应用滑动摩擦力与支持力的合力方向不变解题
不停车测重机械系统设计原理
突破2016年中考二力平衡问题疑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