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锡德尼的谜样人生

2014-03-03 02:58徐艳萍白素
关键词:伯爵夫人赫伯特伯爵

徐艳萍,白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文学

玛丽·锡德尼的谜样人生

徐艳萍,白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玛丽·锡德尼(Mary Sidney,1561-1621),是菲利普·锡德尼(Philip Sidney,1554 -1586)的妹妹,被她那个时代的许多诗人称为“缪斯”和“莎孚”;被威廉·布朗(William Brown,1590-1645 )誉为“一切诗章之源”[1],被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称为“女性的饰品”[2]68。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版戏剧的女作家,她和哥哥菲利普·锡德尼共同释义的《锡德尼圣歌》被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称为“以最高雅的方式表达最崇高的内容”[3]。围绕这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卓越女性的诸多研究免不了提到有关她的绯闻和臆测,诸如她与其兄的关系、她和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关系等。

菲利普·锡德尼;莎士比亚;莎翁剧作

一、玛丽·锡德尼的生活背景

1.时代背景

都铎王朝的英国,女人没有社会地位,社会给女人设定的理想的美德就是贞洁、静默和顺从,而且认为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即静默、顺从才显示贞洁。 对信仰基督教女性的训导是:“如果你是个女人,最好呆在家里,不让人知晓;在和别人一起时,最好保守、沉默,低眉顺目;以便即使别人看到了你,但不应听到你讲话”[4]34。当时人们坚信一个信条:话多的女人就是放荡的女人。那时,特别是在玛丽·锡德尼生活时代的早期,是强烈地不主张妇女参与文学活动或文学创作,更不要发表作品。甚至不主张妇女公开地阐述自己的想法。

那时在家庭里,女人要服从男性,不仅是自己的丈夫,还包括兄弟和其他男性成员。同样女人没有继承爵位、封号的资格,只要家族有男性继承人,女子就没有继承遗产的权利。女人没有权利主持宗教仪式,也没有权利在教堂宣教。事实上,早在11世纪就成立的牛津大学(1096)在1906年才正式接受女生,1920年才全面接纳女生(1879年仅有21个女生开始到牛津大学上课,但她们也不敢大声声张),同样,成立于1209年的剑桥大学(1869年有了第一所女子学院-格顿学院)直到1948年才全面正式接收女生。

但是在都铎王朝后期,上层社会的女子则有接受教育(虽然接受的方式和男子不同,她们从5岁或者更早由自己的家庭教师来执教)的机会(比如伊丽莎白女王),父母们认为受了教育的女子未来可以更好地相夫教子。

2.家庭背景

美丽、聪慧的玛丽·锡德尼是菲利普·锡德尼的妹妹,作为显赫的锡德尼家族后代,她接受了那个时代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教育。她学习了人文主义的全部经典课程,宗教、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希伯来语和文学等等,和大多数的贵族女子一样,她还学习了医学和典型的女性课程,诸如针线、弹琴和歌唱。

15岁时,她嫁给了富豪鳏夫彭布罗克伯爵二世(伊丽莎白时代最富有的男性之一),成为了彭布罗克伯爵夫人。大她二十多岁的富翁丈夫对这个年轻、美丽、博学的妻子宠爱有加,为庆祝她17岁的生日,丈夫邀请她的一大家族来威尔顿。为祝贺他们第一个儿子的诞生,丈夫请全教区的人吃饭,还在教堂立碑记载此事。伯爵并没有用当时的清规戒律来束缚这个给他生儿育女的可爱妻子,几乎答应她的一切要求,譬如,为她建立了化学实验室,并让她从事她喜欢的文学创作,她自由地周旋于文人(男人)圈里。在丈夫的豪宅威尔顿,她就是女王,由丈夫和她赞助的一帮文人歌颂她、赞美她,直接或间接地将她作为作品中的角色加以讴歌并将自己的作品敬献给她;他们甚至为了得到她的眷顾争风吃醋。她在做好妻子和母亲角色的同时,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诸如文学、化学、刺绣、音乐,凭着自己的爱好自由发展。

在丈夫的大度、甚至是溺爱下,她冒天下之大不韪(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常常将女性渴望发表作品和性淫荡划等号)[5]54,在男性文人的诗集中发表自己的诗作(她的《两个牧羊人的对话》((A Dialogue between two Shepheards,Thenot and Piers,in praise of Astrea(Queen))包含在弗朗西斯·戴维森(Francis Davison,1602)的《诗歌狂想曲》(A Poetical Rapsody)里),写给哥哥的《克罗琳达悲歌》(The Doleful lay of Clorinda)则出现在斯宾塞的诗集《爱星者》。而且,她发表自己的译作(她1592年出版了她翻译的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凯旋》和法国诗人加尼尔的《马克·安东尼》),她的名字和作者名字同时出现在扉页上(Both done in English by the Countesse of Pembroke)[6]29,这使玛丽·锡德尼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版戏剧的女性。这对当时的女性来说是开天辟地,也说明丈夫给了她足够的天地。

二、围绕玛丽·锡德尼的谜团

玛丽·锡德尼、彭布罗克伯爵夫人,彭布罗克伯爵三世威廉·赫伯特(William Herbert,1580-1630,于1616-1630任牛津大学校长,并和国王詹姆斯创建了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莎士比亚最大的赞助人)和四世菲利普·赫伯特(Philip Herbert,1584-1650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的赞助人,在国王詹姆斯授意下开创了MA学位,曾先后任两届牛津大学校长,终在任上)的母亲,作为那个时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文学赞助人,她拥有众多的赞誉,她不仅被比作莎孚;她还被塞缪尔·丹尼尔(Samuel Daniel,1562-1619)在他的诗歌《迪莉娅》(Delia)(经过调整ideal一词的字母顺序而来)里称为缪斯。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赞誉她为“女性的饰品”[2]68;女诗人伊米莉亚·蓝耶(Aemilia Lanyer,1569-1645)称她将满足“后来时代人的眼、心、舌、耳等”[7]。尼古拉斯·布雷顿(Nicholas Breton,1545-1626)说“英明的人欣赏她,博学的人追随她,有美德的人热爱她,诚实的人服务于她”[5]17。在她的一碑文里,威廉·布朗声称她“太完美了,以至于她的离世对一个时代都是一个伤害”[5]17。

笔者在文献中发现,围绕这个才华和名望仅次于伊丽莎白女王的彭布罗克伯爵夫人,也有着种种的绯闻、臆测,譬如,她与哥哥菲利普·锡德尼的关系、她与莎士比亚的关系等。

1. 与哥哥菲利普·锡德尼及其作品的关系

玛丽·锡德尼出生时,她的哥哥七岁,他们都受了那个时代最好的教育(虽然接受的方式不一样,作为女子,玛丽不能像哥哥一样到牛津大学读书)。两人无论外形和气质都非常相似。

当玛丽·锡德尼被邀请到王宫陪伴伊丽莎白女王时,他的哥哥于1575年从欧洲大陆回到英国,开始他的廷臣生涯,两年来,兄妹俩一起服侍女王或参加女王的娱乐活动。1577年,玛丽·锡德尼与彭布罗克伯爵二世的联姻使之成为彭布罗克伯爵夫人。两年后,夫妇俩开始住在丈夫位于威尔顿的豪宅,玛丽·锡德尼当起了威尔顿的“女王”。哥哥菲律普·锡德尼因写给女王长篇累牍的劝诫信(女王曾一度喜欢他),反对女王与the Duke of Anjou的联姻惹怒了女王,遭致女王的反感、厌弃(从身边驱逐)后,自1580年起,就长住在妹妹的威尔顿处(到他1583年完婚),对于她的哥哥,威尔顿就是他的桃花源、他的文学基地,在那里他执笔创作了《阿卡迪亚》、《五月的女郎》,并开始释义《锡德尼圣歌》等。

他的田园传奇《阿卡迪亚》是专为妹妹彭布罗克伯爵夫人创作的,并为此还写给妹妹一封信,他写给妹妹的信开头是这样的:“给我亲爱的夫人和妹妹,彭布罗克伯爵夫人”,然后解释自己创作得不够好,将自己的《阿卡迪亚》称为自己的孩子, 说自己是个不合格的父亲,但又笔锋一转,说“不好也是你让我写的,你的想法对我就是命令。说它只为你写,仅仅为你……你要爱此作者,他非常非常地爱你而且最最真心动祝福你长命百岁成为我们锡德尼家族珍贵的饰品”[8]98。从此信中,他们兄妹间的情谊可见一斑。以锡德尼名义出版的《阿卡迪亚》也有玛丽·锡德尼润色的成分,富尔克·格雷维尔在菲利普去世后出版的《阿卡迪亚》让玛丽·锡德尼颇为不爽,然后她自己推出了她版本的《彭布罗克伯爵夫人的阿卡迪亚》。第一部涉及到玛丽·锡德尼的书是奥布里(John Aubrey,1626-1697)的Brief Lives,奥布里这样写道:让菲利普名垂青史的《阿卡迪亚》中的许多诗篇是卓越的彭布罗克伯爵夫人的作品,它们似乎也含有女性的笔调[9]139-140。

玛丽·锡德尼通常介绍自己为“菲利普·锡德尼伯爵的妹妹”[5]26。无论早期在宫廷里还是后来在威尔顿,她对她盖世无双的哥哥的敬仰和爱,或者说他们彼此的爱已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奇迹,和诗人们交口称赞的话题。德雷顿这样描述他们的关系:

……

To whom she was of living things most dear,

And on his death-bed,by his latest will

To her bequeath’d the secrets of his skill.[2]83-84

于他,她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

因此在他临终前的遗嘱里

告知给她他所有的技艺和秘密。

哥哥的英年早逝让她近乎有了去死的想法(哥哥的遗嘱里,将自己最好的镶嵌着钻石的首饰留给了她,临终前,哥哥嘴里念叨的还是他亲爱妹妹的名字)。作为女性,玛丽·锡德尼不被允许走在她哥哥隆重的送葬队伍里,她也不能在牛津、剑桥等各个大学出版的悼念其兄的哀歌集里发表自己写给哥哥的挽歌(她写给哥哥的挽歌“the Doleful Lay of Clorinda”后出现在埃德蒙·斯宾塞的《爱星者与星》诗集中)。在诗行中,她倾诉着:

“Great loss to all that ever did him see,

Great loss to all,but greatest loss to me!”[2]85

对所有曾经见过你的人都是一大损失,

一大损失于他人,但最最大的损失于我!

她的伯爵丈夫还专门写信规劝她不要过度悲痛,不要超越了一个基督徒和理智所承受的度。“你应该知道300多天来的悲恸也没有将这个温善、英明的伯爵已逝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唤回……我们的悲和你的一样大、深、痛,(我和你本人都愿意为他承担一份子)。然而我们无法让他复活……”[6]124。

两年后,像凤凰重生一样,她化悲痛为力量,积极投身于塑造哥哥文学形象这一浩大工程中:赞助哥哥生前赞助的文人,积极鼓励他们为她哥哥著书立传,颂扬他的哥哥(有些文人为了得到她的资助,就首先讴歌她的哥哥);完成哥哥未完成的作品——《锡德尼诗篇》(他生前仅译了43首);整理、校对哥哥已完成的作品《阿卡迪亚》;他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他死后才出版的(《阿卡迪亚》(The Countess of Pembroke's Arcadia,1593)、《爱星者与星》(Astrophil and Stella,1591)、《诗辩》 (the Defence of Poetry,1595),大多是在玛丽的资助、校订、授意和认可下。1598年她编辑出版哥哥的作品集,其中包括重印了1593年的版本,同时又包括了锡德尼的《诗辩》、《十四行诗》、《五月的女郎》和《爱星者与星》里的全部十四行诗(纠正了托马斯·纳什1591年的版本)。

菲利·普锡德尼是骑士时代的传奇人物,但他妹妹不遗余力的努力打造功不可没,她伟大的壮举使他哥哥的作品得以流传,从而使菲利普·锡德尼不仅以一个骑士、廷臣的身份,而且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流传百世,这也显示了作为妹妹的她对哥哥的奉献和热爱。同时代的人认为,她虽然婚姻幸福,但是哥哥是她的至爱。她哥哥的所有手稿也都留给了她,而不是他的妻子。菲利普去世后,他的妻子很快又嫁了人。

奥布里据说是个爱嚼舌的家伙,他这样写道:“锡德尼和他美丽的妹妹是如此相爱,以至于一位老绅士说他们睡在一起。更离奇的绯闻是说她的长子威廉·赫伯特是她和哥哥的儿子,而且说这个儿子既没有继承哥哥的智慧也没有继承妹妹的才华”[9]140。

说伯爵的长子是兄妹所生笔者认为是无稽之谈,但是兄妹之间是否有情将永远是个谜,毕竟在那个年代,彭布罗克伯爵夫人的儿子彭布罗克伯爵三世威廉·赫伯特就和自己的表妹玛丽··罗斯有两个非婚生子女,包括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兄妹之恋也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譬如华兹华斯和妹妹多萝西,拜伦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育有一女)等等。

当代作者加里·沃勒( Gary F. Waller)认为玛丽·锡德尼从《凯旋》中看到自己对哥哥深深的理想化的爱,她知道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理想完美的性爱,但是他是她创作的灵感和动力,这是她对哥哥挚爱的最终结晶和唯一成果[10]。

彭布罗克伯爵二世于1601年元月去世,他将家族的大多遗产留给了他的继承人(长子)威廉·赫伯特,据说连他自己母亲的首饰也留给了他的儿子,留给他年轻的遗孀玛丽·锡德尼则很少(as bare as he could)[8]143。她的身边Master Meredith解释道:她是他的第三个妻子,也许在她哥哥去世后,她对哥哥所倾注的过度情感让他的老伯爵丈夫颇为不爽[8]143。

他们兄妹俩的确情深义重,在自己丈夫去世后不久,她向自己周围的人念叨的依然是她的哥哥,而非她的丈夫(也许是丈夫最后的遗嘱让她更怀念自己的哥哥)。

2. 和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关系

玛丽·锡德尼比莎士比亚大三岁,比他晚五年去世。从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玛丽·锡德尼和莎士比亚两人互相欣赏。

Beatrice Marshall书中这样描述玛丽·锡德尼对莎士比亚的评价:“昨天我的儿子威廉给我读了几行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写给他的十四行诗,是手写的那种,我的儿子以他们之间的友谊而自豪。正如莎士比亚在戏剧上超过了所有其他人一样,他的十四行诗也显示了他人难以企及的、高超的天赋。富有韵律、完美的诗行不仅孕育着伟大的思想而且让人感悟到生动的画面。他是我们中间最杰出的诗人,最杰出的智者,没有人可以和他匹敌”[8]。

玛丽·锡德尼告诉身边的人他的儿子威廉·赫伯特(迟迟不愿结婚)被莎士比亚充满深情和诗意的诗行所打动,打算接受建议,准备成婚(有人认为莎士比亚是受伯爵夫人的委托来说服其长子早日婚配的)。

有资料证明一封玛丽·锡德尼写给儿子的信,信中敦促儿子来威尔顿观看《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告知儿子莎士比亚也在威尔顿。

根据Beatrice Marshall《His Most Dear Lady》书中资料,伯爵夫人的儿子威廉·赫伯特非常喜欢莎士比亚,她看到他们一起在树下时,伯爵三世的手就搭在莎翁的脖子上[8]141。在詹姆一世携带王亲国戚来他们的威尔顿看《第十二夜》的首映时,在赫伯特的引进下,国王召见了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同样仰慕美丽、聪慧的女赞助人玛丽·锡德尼。1609年出版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献给Mr.W.H.的,这缩写的字母被认为是威廉·赫伯特(这一理念从十九世纪初期被普遍接受),在Sonnet3里[11],莎士比亚劝他早点结婚的十四行诗里充盈着对他的母亲玛丽·锡德尼的赞美:

Sonnet3

Thou art thy mother’s glass,and she in thee

Calls back the lovely April of her prime

你是你妈妈的镜子,你的身上

可以感受到她青春貌美的时光。

在莎士比亚创作他伟大的悲剧之前,他戏剧的许多女主人公都可以找到彭布罗克伯爵夫人的影子,特别是《皆大欢喜》中的罗莎琳德(Rosalind), 《第十二夜》 中的维奥拉(Viola)和奥利维娅(Olivia)。更蹊跷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的首映都是在彭布罗克家的豪宅威尔顿(Wilton House)举行。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的另一主线格罗斯特和他两个儿子的故事情节以及格罗斯特的失明颇似由玛丽·锡德尼的哥哥菲利普·锡德尼在世时创作后,经玛丽·锡德尼修订并于1593年以彭布罗伯爵夫人的名义出版的《彭布罗伯爵夫人的阿卡迪亚》。Akie Hayashi罗列了莎剧《李尔王》和《彭布罗克伯爵夫人的阿卡迪亚》中的相似点以说明伯爵夫人与莎剧的密切关系[4]15:

1. 两者中的父亲都是被非婚生的、邪恶的儿子欺骗和驱逐。被迫流落的父亲都是与善良的婚 生儿子相依为命。

2. 父亲的眼球都是被挖出来了的。

3. 两者的父亲都逐渐认识到他们悲惨的遭遇是他们自己的过失造成的。

4. 善良的婚生儿子和父亲一起在荒郊野外拉着父亲的手,保护他们免受恶劣的天气和邪恶儿子的伤害。

5.失明的父亲都企图自杀。

6. 父亲都在岩洞里或小棚里躲避暴雨。

7. 经过悲惨、痛苦的事件之后,父亲们都心安地离开人世。

此外,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冬天的故事》也有借鉴《阿卡迪亚》的成分。莎士比亚的《安东尼和克莉奥帕特拉》(1607)可以看到玛丽·锡德尼的译作《马克·安东尼》(1590年完成,1592年出版)的影响,譬如《安东尼》结构和主题的成分以及一些偶尔的措辞。譬如,两部作品中都有克里奥帕特拉说她要和安东尼一同去死;两部作品中的安东尼一样要求克莉奥帕特拉吻他千万次等,两部作品中的相似点如此之多,以至于不可能仅为一种巧合。

同样,莎士比亚似乎应该感谢玛丽·锡德尼的译作《生与死的对话》,因为他《针锋相对》里的赛涅卡因子(the Senecan elements)模仿着克劳迪奥矛盾的格言:

To sue to live,I find I seek to die,

And seeking death,find life.[5]34

为了谋生, 我发现我在寻死,

寻死,却发现生命的契机。

吉尔伯特·斯莱特(Gilbert Slater,1864-1938)经过参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推出了他的学术论著《七个莎士比亚》(Seven Shakespeares)。他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是由不同时代的七个作家完成的,他们是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 -1593)、威廉·斯坦利(William Stanley,1561-1642)、 罗杰·曼纳斯(Roger Manners,1576-1612)爱德华·德·维尔(Edward de Vere,1550-1604)、 玛丽·锡德尼(Mary Sidney,1561-1621)和沃尔特·罗利爵士(Sir Walter Ralegh,1554 -1618)等。在研读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后,吉尔伯特认为莎剧中《裘力斯·凯撒》(Julius Caesar)、《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 Antony and Cleopatra,1607)、《李尔王》(King Lear)、《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等有女人的手笔、女性的视觉,而这个女人一定出身贵族,且曾住在Kent,而且了解威尔士和威尔士人。他认为这个女性就是玛丽·锡德尼,彭布罗克伯爵夫人。玛丽·锡德尼精通意大利语、希腊语、法语和拉丁语,她的父亲和丈夫都先后任威尔士枢密院院长。吉尔伯特·斯莱特认为《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剧中的Rosalind,“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就是作者本人(伯爵夫人)自己的真实写照”[12]219。

吉尔伯特·斯莱特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暴风雨》(The Tempest)“是她唯一一个人创作的”[12]305。他认为1623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的最早对开页的部分手稿很可能是由伯爵的两个儿子在母亲去世后提供的(儿子是尊崇已故母亲的旨意出版该书),该书注明是献给彭布罗克伯爵夫人的两个儿子威廉·赫伯特和菲利普·赫伯特。被委托的编辑琼森(Jonson)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和别的剧作相比在编辑上也格外费心思,并把《暴风雨》放在首位,还把作者(玛丽·锡德尼)称为“我亲爱的作者——埃文河上美丽的天鹅”[12]305。

《莎士比亚秘史》(Shakespeare´s Secret)的作者Rudulf Melander Holzapfel(1900-1982)在仔细研究和分析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后,认为威廉·赫伯特是莎士比亚的儿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里的维纳斯是玛丽·锡德尼,尽管玛丽·锡德尼生自己第一个儿子时是 17岁,而莎士比亚当时是15岁。Holzapfel认为“玛丽·锡德尼因为自己的丈夫彭布罗克伯爵(在他曾经长达13年的婚史里没有子嗣)迟迟让自己怀不了孕而利用了年轻、貌美、富有才华的莎士比亚让自己生了儿子,并以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字给儿子起名威廉·赫伯特”[13]。即后来的彭布罗克伯爵三世。莎士比亚则回到家乡斯特拉福特Straford-upon-Avon娶了大他8岁的Ann Hathaway(有证据表明他们的结婚证书是在婚礼之后补办的)。婚后,莎士比亚住在伦敦,创作和表演戏剧,一年只在家里待很少的一段时间,而他的妻子则住在斯特拉福特小镇,莎翁去世时的遗嘱里仅给妻子留了一张二手床。根据 Rudulf Melander Holzapfel分析, Rudulf在剖析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后断定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哈姆雷特就是威廉·赫伯特,那个父亲的鬼魂就是莎士比亚。但是事实上,玛丽·锡德尼和彭布罗克伯爵二世一共有四个孩子。因此,笔者认为该分析不可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确频频涉及到威廉·赫伯特的祖先们。玛丽·锡德尼之子威廉·赫伯特被加德纳(Samuel Rawson Gardiner,1829-1902)称为英国宫廷的哈姆雷特。

1623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的最早对开页,枣红色含有金色暗花的硬皮包装的扉页上印着,本书是献给彭布罗克伯爵夫人的两个无以伦比的儿子威廉·赫伯特和菲利普·赫伯特(在其母去世两年后),其中《暴风雨》(The Tempest)排在第一。罗宾·威廉斯(1953-)著书《埃文河上的天鹅:莎士比亚剧作是一个女性创作的吗?》,他层层剖析,认为莎剧是玛丽·锡德尼的杰作。无论如何,玛丽·锡德尼和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被紧密地关联起来。

3.其他

玛丽·锡德尼还被和年轻的戏剧家、才子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联系在一起,有谣言说,当初英年早亡的马洛是假“死”,他后来秘密地住在伯爵和伯爵夫人的威尔顿豪宅(笔者亲临豪宅,那绵延几十英里的辽阔原野,有河流、桥梁、森林(古树参天)、花园、气势恢宏的美丽宅院,藏匿个马洛完全有可能),被夫人保护着,继续创作(难怪有人认为莎翁戏剧背后的写手有马洛、玛丽·锡德尼呢?!)。1819年一个匿名作家曾在每月评论(The Monthly Review)上发问:克里斯托弗·马洛是否在一段时期内就是叫莎士比亚这个假名字?

有传闻说玛丽·锡德尼后来嫁给了一个年轻(比她小10岁)、博学而且帅气的伦敦医学院院长马修·利斯特(Sir Matthew Lister,1571-1656)[4]47。无论传闻如何,因天花于1621年9月25日在伦敦去世的她(悼念仪式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的遗体最终是以彭布罗克伯爵夫人的身份埋葬在了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她伯爵丈夫的身边(他们的儿子们后来也埋在这个墓穴里),墓穴上方的石碑上刻着那首威廉·布朗为她撰写的“一切诗章之源”的墓志铭的第一节。

结束语

关于玛丽·锡德尼(彭布罗克伯爵夫人)这些错综复杂的谜团,也许应了中国女明星刘晓庆的那句名言: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同样,中国民间的那句“无风不起浪”也可作参考。

[1]SIDNEY PHILIP.The Subject Of All Verse:Being an inquiry into the authorship of a famous epitaph[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07:5.

[2]RICHARDSON AUBREY.Famous Ladies of The English Court[M].London:Hutchinson &CO,1899.

[3]DONNE JOHN.The Divine Poems edi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Helen Gardner[M].Oxford:Clarendon Press,1959:34-35.

[4]HAYASHI AKIE.Shakespeare and the Sidney Circle[M].Tokyo:Tsurumi University,2006.

[5]HANNAY MARGARET,NOEL J. KINNAMON,MICHAEL G. BRENNAN.The Collected Works of Mary Sidney Herbert Countess Of Pembroke[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8.

[6]LAMB MARY ELLEN.Gender and Authorship in the Sidney Circle[M].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0.

[7]HANNAY MARGARET.Philip’s Phoenix Mary Sidney Countess of Pembrok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07

[8]MARSHALL BEATRICE.His Most Dear Lady[M].London:SEELEY AND CO.,1906.

[9]AUBREY JOHN.Aubrey’s Brief Lives[M].Suffolk:Boydell & Brewer Ltd,1982.

[10]WALLER G.F.Mary Sidney,Countess of Pembroke A Critical Study of Her Writing and Literary Milieu[M].Salzburg:Institut fur Anglistik und Amerikanistik Universitat,1979:108

[11]YOUNG FRANCES BERKELEY.Mary Sidney Countess of Pembroke[M].London:David Nutt,1912:197.

[12]SLATER GILBERT.Seven Shakespeares[M].Oxford:The Kemp Hall Press,1931.

[13]HOLZAPFEL RUDOLF MELANDER.Shakespeare’s Secret[M]Dublin:The Dolmen Press,1961:PVIII.

本文推荐专家:

涂险峰,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杨纳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The Mysterious Life of Mary Sidney

XU YANPING, BAI S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dian University, 710071, Xi’an, China)

Mary Sidney, the sister of Philip Sidney, was praised as Muse or Sapple by her contemporary poets. William Brown hailed her as “the subject of all verse” and Edmund Spencer called her “the ornament of women”. She was the first English lady to publish her dramas. The Sidney Psalms, the great works by her and her brother, was highly praised by John Donne as “The highest matter in the noblest form”. Concerning her, the outstanding lady in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many gossips spread such as the relation of her to her brother; the relation of her to Shakespeare, etc.

Philip Sidney; Shakespeare; The Dramas of Shakespeare

I561.063

A

1008-472X(2014)11-0108-07

2014-10-24

陕西省社科界2014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4Z096)

徐艳萍(1967-),女,山西人临县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导;

白 素(1967-),女,陕西人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导。

猜你喜欢
伯爵夫人赫伯特伯爵
改变
Transference of Things Remote:Constraint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 Ping Mei
浅析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处理
歌剧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时光》的演唱分析
加9旬夫妇圣诞前被迫分居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咏叹调分析
论《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艺术
伯爵山药
智者和愚者
扔掉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