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安康地区书院考

2014-03-03 03:05黎文丽
关键词:书院

黎文丽

(咸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陕西 咸阳 712000)

■史学

清代安康地区书院考

黎文丽

(咸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陕西 咸阳 712000)

清代陕西安康地区先后建成12所书院。书院教学主要采用名流讲学、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等方式,书院办学经费的来源主要有学田租金、官府拨置、私人捐赠等形式。光绪年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旧式书院相继改为新式学堂。

书院;教学;经费

书院产生于唐代,且因西安地处全国文化的中心,陕西在书院建设方面也处于领先的地位。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推移,南方书院不断拓展并得到大发展,陕西书院建设渐渐落后于教育发达省份。至明代,陕西关中地区书院数为34所;陕北有11所;陕南地区书院最少,仅为2所,即商洛的商山书院、汉阴县仰山书院。清代,朝廷对书院有政策支持,陕西书院也得到发展,陕南书院达到42所,其中汉中22所、安康12所、商洛8所。就陕西而言,研究往往集中在关中书院等著名书院而忽略其他,其实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对于启发当地民智、传播文化等方面更为重要。因此,考察这些地区的书院发展、教育思想等对于当今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一、书院概况

清代安康地区先后建成12所书院。文峰书院,乾隆十五年(1750) 建于安康,嘉庆十二年(1807)增修后改名为关南书院;岭南书院,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敷文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建于洵阳县城北门内。锦屏书院,乾隆十七年(1752)建于平利县城东。仙峰书院,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于紫阳县,道光二年(1822)改修后更名东来书院。银屏书院,乾隆四十七年创办于石泉县治所东侧。天池书院,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于白河县。太乙书院,乾隆五十三年(1788)建于宁陕县。育英书院,嘉庆八年(1803)建于汉阴县。岚河书院,道光十年(1830)创建于岚皋县城内北街,后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通判高箕承补复旧式并更名为烛峰书院。三山书院,光绪三年(1877)建于镇坪县城西塘塆城隍庙文昌宫魁星楼。此外,还有清末建的宁陕县洵江书院。

二、教学设施及生源

清代书院大都营建在山清水秀、风景绮丽的地方,可以取山水之灵气,并营造一种悠然适意的读书环境。书院也往往因地而名,如《太乙书院碑记》说明书院以太乙为名,是因为厅之北有太乙山,与豹林谷相近,即王维终南山诗所云“太乙近天都”。以此为名意义深远,是勉励诸生能顾名思义,争自奋发。书院一般都有校舍,且设置和布局较为讲究。如仙峰(东来)书院有正房6间,大门一座。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陈仅割俸建楼房4间,次年又捐廉建讲堂,题额“东山草堂”;构小楼,题额“霁阁”。太乙书院,有房屋13间。嘉庆二年(1797)又建正厅五楹,前厅五楹,厢房6间,讲亭一座,牌楼一座。文峰书院始建时有讲堂三楹,诸生斋舍、几案卧榻无不齐备。敷文书院,有房屋 16间。

书院设山长(亦称掌教)1人,主持讲学和院务诸事;首士1人,办理生员生活事务;学长1人,负责生员学习事宜。书院山长和主讲必须由名儒担任,属于官聘、官俸。

入书院就读者,一部分是为应乡试考取举人的秀才,“寄课”书院,每月进行两次“文生月课”,类似“进修”或“函授”;另一部分是县试合格的童生,准备进府应考秀才,常年在书院学习。书院生员数额的多少,根据书院规模和当地人口多少决定。

三、学习内容及方式

书院教学,除延请名流学者或大儒们讲学外,主要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等方式。书院主要研习四书、五经、“八股”文、试贴诗等。州官也兼负州学、书院教学,每月讲授月课,定期考试阅卷。乾隆年间白河县知县谢奉璋、雍正年间知县唐效尧、道光年间知县朱斗南、光绪年间知县顾等,常去天池书院为诸生授课,批改文卷,勉励学生。道光六年(1826),平利知县司徒修在锦屏书院讲学《制艺试贴》,刊印《五经“易读”》,勤为讲解,训诸生以敦品。嘉庆六年(1801),严如熤任洵阳知县时对敷文书院加以整顿,在洵三年间常亲往书院为学生授课。他有《示敷文书院生徒》二首“敦朴民情与古同,我来江汉景王风。愿将麟趾千年瑞,消尽狼烟万点红。佩犊无人劳长吏,秉简何处刺狂童。中林知有干城寄,盈耳弦歌绣陌中。”“名山风雨忆吾师,拙宦宁忘北面时。吏不诗书真是俗,士能忠孝始为奇。千岩崒嵂终南穴,万叠萦洄汉水池。自古三秦钟秀杰,瓣香灵麓许分支”[1]742。严如熤不仅处理政务有方,还长于治学,其所修《汉南续修府志》号称是清代方志之名志,又著有《三省边防备览》、《汉江南北》、《三省山内各图》及《乐园诗文集》等。

书院的课程和教学简约灵活,师生有较多的主动性和自由度。书院常邀请一些名流学者讲学,传讲自己的学术心得和成果,同时答疑解惑,形成讨论式教学。安康地区书院也出现过一些名人讲学,比如:

董诏,安康人,学识渊博,兴安名人王玉澍、马二南、谢玉珩、张鹏飞等皆出其门下。董诏曾应叶健庵太守之邀任关南(文峰)书院主讲。董诏曾到关中等地游历,与当地学者进行交流,返归故里后,也将外地的学术研究风气传播而来。

岳震川,洋县人,毕业于汉中汉南书院,中进士后入京城任内阁中书,后为赡养父母辞官返乡,不久在关中书院任教,并深受关学的影响。后来又应叶健庵太守之邀赴安康任关南书院的主讲,他认为学生的品行关系到国家吏治和社会风气,而为人师者更应以身作则。岳震川在书院主要讲授程朱理学和张载的关学理论,强调注重自身修养,要求学生写文章要结合社会实践。岳震川毕生研讨文辞,尤以文笔见长。因其文才出众,“德教派衍关中,流波吴楚”[2],一时名士多出其门。

邓梦琴,江西浮梁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洵阳知县。他重视书院教育,常教人以《小学》、《近思录》、《洛学编》为宗。邓梦琴《敷文书院讲义》从讲明学义、分别义利、敬惜字纸、奋志文章四个方面论及读书研习之法。从邓梦琴这篇讲义中可窥见当时教学方法注重引导,教师开讲必引经据典,集中难点反复阐述、说理,务求教学相长。如“讲明学义”一节有:

讲明学义。《说命》曰:学于古训乃有获。此“学”字见经之始。《论语》第一章第一句首说“学”字。今试问:何事未有不以知行应者?再问:知之行之何事?则茫无以应矣。盖《说命》所谓“学”者,即上文“知行”,所谓“知行”者,即上文“虑善以动”也。善本于天,惟圣宪之,惟臣钦之,惟民从之,故学者所以学为圣人也。圣人亦人耳,朱子于《时习注》云:人性皆善,则学者所以学为人也[1]738。

从“学”说到“知行”,也即“虑善以动”,不断递进,反复说理。并在文末提出诸士若果能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细细揣摩,循序而致其精,必能窥见古文门户,由古文而窥见经学源流,则正学之津涯可测也。

四 经费与管理运营

书院办学经费的来源,主要有学田租金、官府拨置、私人捐赠等方式。书院经费支出主要用于修建校舍、山长及教师薪俸、考生棚费、学生膏火、奖励等方面。书院山长年俸银百余两,教师年薪略低。书院的教师,多从科举落榜的庠生、辞官归里的隐仕和不愿出仕的秀才、举人中邀聘。

(一)学田收入

文峰书院、岭南书院自置田产,经济独立。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收入。据《安康县志》载,康熙三十二年(1693),兴安州学13处,学田411.67亩,年收租银52两7钱零5厘7毫9丝。道光二十年(1840)春,陕安道蔡琼巡察至兴安府,将前知州吴大鳌和学官分吞的学田换佃查明学田租谷52石,房租17200文。银屏书院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建立学田、馈田赠地、收取租课。如有不敷,官府拨银公款提留,学生缴纳学费以作补助。雍正五年(1727),银屏书院置有学田17.4亩,按年交纳租银3两4钱8分为教育基金,作常年经费。三山书院,清光绪三年(1877)有学产银稞钱148串800文、玉米稞128.2石。光绪二十五年(1899)实行连农捐、屠户捐作学款辅助[3]。光绪十五年(1889),洵阳知县刘德全见敷文书院经费拮据,就动员县内士绅为书院捐置学地,又把县城东门外官地所收租粮拨给书院,作为廪生生活费用。还拿出俸金为书院捐置学地半亩。

育英书院经费主要来源有:(1)嘉庆二年(1797),用存贮公项积累置田,计种1.35石。其后,邱通理、邱通德、胡华美、吴维新、吴士成、张誉周、王坦、马现道、毛大禄、尹体仁、方文彬等共捐水田计种3.96石、旱地1段。(2)黉学巷屋基地5段,东关庄房两院、园圃1处,租银200两以上。(3)海壕沿园圃7段、北坡旱地2段,计种2.65石。(4)兴安府常年拨银165两,当商生息。(5)光绪三年(1877),藩库拨银500两,置田计种1.1石。

天池书院费用,由白河县帑拨支或由官地稞租供给。清代中后期,白河县内望族的荣宗耀祖意识强烈,白河的黄帮、武帮、江西会馆曾公置产业供本帮子弟求学、应试费用,且对族中优秀的子弟实行奖赏,东坝黄氏家族在宗祠中规定:“考县、府案首,赏钱二千一百文,入学赏钱八千四百文,帮赠赏钱二千八百文;廪生赏钱十六千八百文;恩、岁、副、贡生赏钱三十五串文,拔优贡赏钱七十千文;乡试帮盘费七千文,能中者,赏钱二百一十串文;出仕者领凭时,供给钱七百串文,惟任教职候分发,文到借钱三百五十千文,均三年还本无利”[4]459。如此倡导与鼓励下,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年间,黄姓子弟入仕者以及受朝廷、州、府、县旌表犒赏者较他姓子弟为多。

(二)个人捐赠

安康乡绅唐国元在《新立初级兼强迫学校序》碑文中说:“读书所以明理,人不读书其理何明?人材何出?常见英明子弟竟陷于终身无成,深可慨也。”但是当时的安康兵燹连年、灾害叠祲,众多贫寒士子欲读书而不能。于是一些有识之士挺身而出,捐资兴学。如:乾隆十七年(1752),知州刘士夫捐银创办关南书院,郡城商民踊跃乐助,筹集资金五千七百两,其中盐商更是愿每岁捐银为延师薪金及生童膏火。光绪二十七年(1901),储万贞等为育英书院捐银1155两。烛峰书院经费甚微,士子膏火不足,《徐芷生公祖培植书院碑记》(碑立于光绪六年)记载徐芷生“百计图维,竟领银八百,较邻封犹倍,爰置朱寨沟山地一分(份),用钱一千二百串文,每年收苞谷稞叁拾柒石,为士子膏火之费。且恐首士不力,凡书院事件,亲手经理,既乾乾不息,复井井有条,必尽善尽美而后已”[5]。

乾隆三十七年(1772),杨玉朝捐置田产给锦屏书院以收租供给生童膳食。嘉庆十年(1805)后,始有地方教产(学稞),以作锦屏书院山长、讲师及生童膏火之用。道光十八年(1838),县进士余怀堂捐献土地五十余石(稞),钱五百串。同治八年(1869),知县卫锡恩主持捐置桌案器具,以书院兼考院,同治十一年(1872)又捐款创立卷局,劝捐稻谷五百石,银二十两,钱一万零四百一十九串有奇,以钱谷置产,岁收地租三百六十四石九斗七升,房租六十四串,收捐租一十四石,捐山地租钱一百零七串有奇,以备寒士考卷之费。当时教育经费充裕。十余年后经费日趋紧张。光绪初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平利县空前受益,一次发银五百两,享受膏火的生童,由20名增至37名。光绪十四年(1888),平利知县杨孝宽劝捐钱款7千串,使生员不缺廪膳,一切考费皆出其中。

乾隆四十五年(1780),紫阳县创设仙峰书院,知县张志超撰《建修仙峰书院碑记》记载捐银购置长滩沟水田一份,收租作为生童膏火和教师修脯之资。道光四年(1824),知县张琛动员县民踊跃捐助,得钱六千余串文。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陈仅割俸建楼房4间,次年又捐廉建讲堂,旧有膏火本银500两,贡生张征、生员樊巩等又捐膏火地27亩。咸丰五年(1855),善士侯一位将自己在皮锅(窝)铺(四川万源县境)、镜子崖两处值银千余两、可收租9.25吨的山地捐给东来(仙峰)书院作为固定校产,受本县绅民称道。蒿坪人杨景泰道光年间亦慷慨助银1000两给书院以作生童膏火之资,陕西巡抚赠匾题额:“乐育维桑”。

五、书院藏书

书院本是学生读书学习的场所,一般书院也都建有藏书阁或藏书楼。比如泾阳县味经书院光绪年间藏书一万五千零一十二卷。泾阳县正谊书院光绪年间藏书数千卷。安康的关南(文峰)书院,嘉庆十二年(1807)知府叶世倬捐购图书32种,881册,内有《蚕桑须知》、《树桑百益》、《小儿语》等为他院少见。晚清时,岭南书院、烛峰(岚河)书院也收藏一批图书和其他文献。清末,洵阳知县刘德全筹资为敷文书院购置书籍805册,内容包括历史、文学、数学、化学、物理、军事等方面。光绪二十七年(1901),刘德全主持将县敷文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捐置有关中外新思潮书籍二十余部。清末,白河县王贤辅、张悌、柴守愚等人藏书较多,“四书”、“五经”以及诠注类书是必藏之书,科举考试需要的《古文集评》、《时文摘艳》、《诗韵集成》、《东莱博议》、《诗学含英》、《因难见巧》、《佩文韵府》、《律赋丽则》等书也在收藏之列。王贤辅曾任天池书院的山长,张悌曾任杜阳学署讲席、麟游县教谕,因教学需要,《古文辞类纂》、《古文析义》、《古文快笔》、《古文观止》、《古文雅正》、《试策便览》、《策试》、《七家试贴》、《考卷脱颖》、《陕甘试牍》、《安徽试牍》、《山西乡试文集》等书籍也是他们藏书的内容[4]489。现存有关书院藏书的文献资料较少,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书院藏书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地域特色,如《蚕桑须知》、《树桑百益》等书籍对于发展当地经济就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六、书院著名山长及主讲

历代学者在书院传道授业、倾注心力,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当地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现仅举数例如下:

张鹏飞,安康县人,清道光元年(1821)中科,历主临潼、褒城、安康讲席。他一生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是安康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发行家。张鹏飞倡修关南书院、兴贤塔,恢复魁星楼,抢修水毁考院,还向书院捐赠书籍六百余种。为解决贫寒童生膳食,多方奔走,收回学田数百亩。张鹏飞执教“必本之经以厚其基,扩之史以宏其材,正之濂洛关闽以端其趋,游之诗骚古文以雅其情”。他曾以“来鹿堂”之名刊刻多种书籍。进士武廷珍、管芳、雷钟德、举人吴敦品、李芬等人均为受业弟子。

茹金,汉阴县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进士。曾拜洋县岳震川、安康董诏为师,深钻唐宋明清之文学。他在育英书院执教时,外地不少学生长途跋涉,慕名求教。

郭炎昌,洵阳县人,于咸丰三年(1853)入县学为廪生,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授候补直隶州州判。平生极尊儒学,重五经,严修身,砺人品。主讲县敷文书院十五年,继设教于甘溪,门生遍洵阳。

史兆熊,城固县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出任平利训导。他学识渊博,循循善诱。邑中知名人士多游其门,掇高科者指不胜数。其德才为陕甘学政许轩屏所赏识,被聘为泾阳县味经书院长。著有《心劝集》、《身世准绳》等书。

赖钟毓,镇坪县人,聪颖笃学,屡试夺魁。清光绪末任三山书院院长,继任高等小学堂校长。通诗文,善书法,治学严谨。

杨家坤,紫阳县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后被聘任东来书院讲习,多有成效。兴安知府徐栋赠匾:“仪型桑梓”;广东兵备道高建瓴题联:“周夫子程夫子吾道其南端赖龟山夫子,张紫阳朱紫阳学者仰北现有松泉紫阳”。道光中,主纂《紫阳县志》,为今存诸志中善本。

七、书院改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钦定学堂章程》和次年《奏定学堂章程》及“癸卯学制”颁布后,全区除宁陕县外纷纷改立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育英书院改为育英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帝下令停止科举,旧式书院相继改为新式学堂。兴安知府金文同在关南书院南侧以书院院舍为教室,首创兴安府中学堂,期教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入学,秋季招生,修业五年;银屏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初小学制5年,高小学制4年,春季始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来书院改建为高等小学堂,课程有修身、读经、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物、图画、体操等;天池书院改为县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山书院改建为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岭南书院改建初级小学堂。民国五年(1916),宁陕县太乙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当年招收学生20余名,学制3年,开设国文、算术、修身、英语等课程。

[1] 旬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旬阳县志[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2]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汉中地区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982.

[3] 镇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坪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569

[4] 白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白河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5]张沛.安康碑石[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270.

本文推荐专家:

傅绍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及政治思想史。

冯霞,咸阳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基础理论。

Research on Qing Dynasty Ankang Area’ Ancient Academies

LI WENLI
(The Editorial Dept.,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China)

Twelve ancient academies have been set up successively in Ankang Area, Shaanxi Province during Qing Dynasty. The teaching approach of academy teaching mainly includes celebrities lectures,individual coaching, mutual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cus explanation, etc. The schooling expenditure of academy teaching was available from various sources such as educational croplands, government grant,private donations and so on. These academi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modern learning institutes during Guang Xu Period when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as abolished by the government.

Academy; teaching; funds

G649.299.41

A

1008-472X(2014)05-0124-05

2014-02-18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2013JK0440);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13XSYK085)

黎文丽(1972-),女,陕西汉中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编辑出版学研究。

猜你喜欢
书院
沐浴涵濡:群玉书院的讲学探索与反思
朵云书院黄岩店
“一片丹心育新人”
——嵩阳书院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白鹿洞书院记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办好书院 造福农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