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学技能全程化培养体系的构建
——以地方高校思政专业为例

2014-03-22 14:14庞海云
关键词:师范生思政技能

庞海云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师范生教学技能全程化培养体系的构建
——以地方高校思政专业为例

庞海云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随着政治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教师专业化问题日益突显。作为培养未来政治教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将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作为重要工作。探讨一个目标、两个加强、三个突破的“1+2+3”全程化培养体系的构建,为切实提高思政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政治教育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如曾令辉等探索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核心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彭柏林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提出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以学生为本、突出主体地位,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关系的新思路[2];王兰芳针对“中学新课改视阈下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更新教学技能和培训教育观念,完善培训大纲和计划,采取开放多元的教学技能培训方式构建教学技能培训新模式,以及建立思想政治学科理论教师与中学实践基地教师“教学共同体”[3]等措施,但对高校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路径尚乏深层次探讨。本文将以地方高校思政专业为例,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全程化培养体系,旨在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人才提供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以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方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专业。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发挥“生命线”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强大政治优势,更是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在我国高校的具体体现。其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娴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精通学生思想形成、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能胜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学、科研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关乎高校社会声誉,而且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文化意识形态与我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识形态的交流、交融以及交锋日趋频繁,加之西方敌对势力在思想领域的渗透,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很多高师院校由于合并与升级,其师范性明显弱化,一味地追求综合性和学术性,强调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却忽略了师范生的专业培养,尤其是对教学技能培养重视不足,导致学生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二、构建机理

针对目前地方高校思政专业教学技能培养中,教学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技能课程设置不全面、教学实践环节时间安排不科学、管理不到位及教学技能评价体系不健全的现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全程化培养体系,以培养合格的准政治教师为着力点,立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将教学技能培养贯穿于师范生从理论接受到技能习得,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一)构建方法

高校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全程化培养体系,概括为“1+2+3”体系,即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加强,实现三个突破。“一个目标”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合格的准政治教师为目标;“两个加强”是加强教学理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组织与管理;“三个突破”是突破教学技能形成的认识障碍、时间障碍、方式障碍。“1+2+3”教学技能培养体系贯穿于思政专业师范生大学学习全过程,分阶段、分学年、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推进教学技能培养工作。

(二)构建意义

1.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师范生作为未来思想政治教师的储备力量,不仅要掌握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教学技能,从而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能力的“准思想政治教师”。

2.中学政治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钟启泉指出:“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先进、思路清晰,但是很多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与中学政治课程的新课改完全脱节,影响改革成效。因此,当务之急是将传统的培养模式与新课改相结合,注重教学技能训练,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教师。

3.政治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保障。教师专业化是指通过专业训练和理论学习,获得教育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从教能力,进而成为一名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4]。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技能的核心。高等师范院校思政专业的教育过程,是培养政治教师技能的准备期和学习期,因而必须根据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三)基本特征

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全程化培养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全员参与和全程培养。学院成立由教学院长负责、教科办牵头、学工办和院办密切配合的工作队伍。同时,根据每位任课教师的特长与实际能力,将其分成若干小组,专门负责师范生某一项教学技能的培养,如成立口语表达能力培训组、书面表达能力培训组、教学设计技能培训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组等,进行全程、全面、连续、集中的教学技能培养。要求所有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个小组的学习和培训,培训成绩作为对学生毕业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及择业时的重要推荐材料。

三、实现途径与措施

(一)“一个目标”的实现

根据国家教委1994年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规定,本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包括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课堂教学技能、指导政治课课外活动及教学研究技能。思政专业师范生只有掌握这些基本教学技能,兼备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才能胜任中学政治课教师工作。

1.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训练目标是普通话至少达到国家语委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二级乙等水平,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语言清晰、准确、规范、精炼。

可采取“个人—小组—班级—年级—学院”五段式模式。个人练习:鼓励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通过网络视频资料学习标准发音,阅读报刊杂志进行个人练习。小组练习:分为班级层面和学院层面。从大一开始,每班成立若干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小组,定期训练。院级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小组,由专门负责的教师进行指导训练。班级练习:每天组织一名同学,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进行演讲或朗诵。年级练习:每学期组织3~5次年级演讲与朗诵大赛,为提高参与率,要求各班参赛人员不得重复。学院练习:学院定期聘请专业教师及相关专家进行讲座,集中培训。

2.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训练目标,一是能正确、规范、美观、整齐地书写钢笔字和粉笔字,二是掌握一般常见应用文种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如社会实践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工作计划与总结、申请报告和毕业论文等。

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主要由教法教研室和学院书面表达能力培训组共同负责。教法教研室负责学生日常的书面表达能力训练,包括布置与批改书法作业,指导学生板书练习与设计、常见应用文写作等。学院书面表达能力培训组,主要针对小组成员进行训练,同时负责对全院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

3.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整体规划的过程。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制定教学目标与计划、研究与分析学生、组织与处理教材、制定教学策略的方法与能力。力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目标恰当、结构合理、内容丰富。

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一是应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一二年级侧重设计教学目标与制定教学计划的训练;三四年级侧重制定教学策略的训练。二是应既集中又分散地进行:集中训练是指在教法教师的带领下,依托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学教材教法分析等课程集中统一进行训练;分散训练是指教学设计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自我训练。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训练。训练目标是掌握现代教学媒体(投影、幻灯、录像等)的使用方法及软件编制,能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设计制作教学课件。训练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获得主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及校内外相关的培训班。具体实践的操作主要由教法教师负责,利用教法课的讲课、说课、评课环节,进行教学课件制作训练。

(二)“两个加强”的实现

1.加强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1)增加思政专业教育理论课程门类。在以教育学、心理学为核心的传统理论课程基础上,增设“当代教育理论”“教改动态”“教育评价”3门选修课,以及“教育反思”“班级管理”“比较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4门自修课。

(2)加强思政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教育。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等相关文件,及时掌握课程改革动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其次,邀请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中学名师,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讨。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标准融入教育理论课程,使学生毕业后尽早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3)增加思政专业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一是增加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内容,二是增加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通过中学课堂情景模拟及到中学课堂开展实际案例教学,加强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笔者所讲授的“美学原理”课程,将总学时划分为40%的理论学时和60%的实践学时。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开展审美选择实验、审美创造实验、审美心理交流实验、审美主体文化基础作用实验、审美主体的形象塑造与期望实验,通过参与、体验、交流与合作,促使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以改善。

2.加强教育实践环节的组织与管理。

(1)合理安排教学见习、实习。首先是延长教学实习时间。我国大部分院校教学实习时间是8~10周,而美国为15周,英国为12~14周[5]。可见,教学实习时间偏短且内容单一,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之问题。因此,应合理延长教学实习时间,实习内容由原来单纯听课、试讲,改为参与班级管理、指导课外活动等。其次是全程安排教学见习、实习。一三学年安排教学见习,二四学年安排教学实习。一年级安排教学见习后,可使学生尽早明确学习方向,了解中学政治教学工作,使其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二年级进行具体实习操作,可使学生发现不足,回校继续学习;三年级再次见习,不断提高其教学技能;四年级再次实习,查缺补漏。只有这样反复循环,才能使学生练就过硬的教学技能。

(2)加强教学实习环节的组织和管理。佳木斯大学思政专业学生的实习指导,一般是由带队教师和原班级政治教师共同进行,学校选派政治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重、沟通能力强的教师(主要是教法教师)带队。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不仅要定期抽查,而且要求其提供实习视频资料作为考核依据。事实上,分散实习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实习效果并不乐观,这是今后加强教育实习组织和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3)创建教学实习基地。首先,创建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佳木斯大学思政专业现有5个教育实习基地,为学生教学实习提供了保证。其次,鼓励学生到农村偏远地区支教实习。要求各师范院校在创建教学实习基地时,不要仅把目光集中于条件好的学校,还应适当考虑农村偏远地区。事实上,这些学校更需要先进教育理念和高素质政治教师队伍。由于其教师缺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真正站上讲台讲课的锻炼机会,从而使学生切实增长才干,提高教学技能。

(4)借鉴美国成功经验。美国十分注重教师职前培训,所采取的PDS模式(专业发展学校模式)和UTR模式(城市教师驻校模式)均取得显著成效[6]。实习过程中,要求每名师范实习生制作专业成长档案,将教学反思性日志、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录像等资料放进档案袋,以作为体现其实习成效的重要依据,经项目负责人、学区管理者以及合作教师和督导教师的审核后,才能确定是否为该实习生颁发相应资格证书。

(三)“三个突破”的实现

1.突破教学技能形成的认识障碍。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形成过程中,最大的认识障碍就是学生对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针对以往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领着才练,教师看着才练、教师评比才练”的现象,为形成“利用现有条件积极练,克服困难主动练”的训练氛围,首先对大一新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观看《感动中国的十大教师》专题片及名师记录片、聘请中学名师到校讲座、参观实习基地,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教师”职业,进而树立“未来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理想与目标。其次,开展“未来我要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主题系列活动,如演讲大赛、征文大赛、朗诵大赛、小品大赛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教学技能训练的兴趣,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2.突破教学技能形成的时间障碍。教学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时间训练,只依靠在校期间的训练远远不够。为了延长训练时间、加强训练的连续性,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高度重视对假期训练的安排,充分发挥学院训练小组和教法教师的组织作用,做到假期训练“有计划、有步骤、有总结、有提升”[7]。同时,为丰富学生的训练方式,开展假期训练“三结合”,一是结合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对中学政治教师的需求,加强训练的针对性;二是结合教育培训机构,使学生担任助理教师,达到“在练中教,在教中练”;三是结合网络视频资料,博采众长,全面提高。

3.突破教学技能形成的方式障碍。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教学技能的获得可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进而打破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甚至是任课教师能力与水平的限制。例如,建立教学技能培训网站,开展网络探究式(Webquest)教学;建立教学实习网站,搭建教学实习信息化管理平台;鼓励师生建立博客,教师分享最新、高效的教学技能,学生将学习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反思,实现相互交流与沟通、借鉴与提高。

“1+2+3”师范生教学技能全程化培养体系,在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2010、2011级思政专业103名学生培养中开始实施,效果显著。83.6%的学生在院级训练小组考核中获得“良好”以上成绩;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教学技能较高,能很快适应教学岗位。经过教学技能全程化培养,思政专业2010级5名学生、2011级3名学生因教学技能突出,已被实习单位录用。

四、结语

高校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全程化培养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升,可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教育格局的形成,但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各项技能等级的评定标准、“三个突破”的实现形式尚待后续深入研究。

[1]曾令辉,戴回天,黄玮琍,等.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性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彭柏林,张海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J].云梦学刊,2011(1).

[3]王兰芳.新课程标准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16).

[4]李欣,宋立军,庄树范.关于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若干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4).

[5]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6]贾廷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7]庞海云.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践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

G652

A

1672-3805(2014)02-0102-05

2013-08-26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基金项目“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G2012010633)

庞海云(1974-),女,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师范生思政技能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