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2014-03-22 14:14姜岩许静波
关键词:艺术类政治环境

姜岩 许静波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新媒体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姜岩 许静波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及认知产生很大冲击,特别是高校艺术类学生,因其更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也更为活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力加强。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加强日常思想教育,注重培养道德素质,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探索新的工作途径,为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新媒体;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际沟通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特点。特别是网络、移动通讯迅速发展的今天,沟通方式逐渐转向以高科技手段为先导的新媒体工具。传统交流模式下的书信往来早已变成快捷便利的电子邮件,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也渐为听筒和话筒代替,通过网络视频手段,不需身处一地,即可清晰对视。不仅如此,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及快速普及,使得每个人都有话语权。新媒体环境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交流平台,潜移默化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深受影响。正因如此,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新媒体环境提供了更多沟通平台,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舆论阵营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熟练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更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把握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趋势,才能通过新媒体走到学生中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4岁,思想正在逐渐成型,对社会和未来的认知正在逐渐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有不完善之处。新媒体环境提供的海量信息中不乏不健康内容,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和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性极易对其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知识学习、艺术灵感和造诣的培养上,思想更活跃,心理及行为更特别,加之近年艺术类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各自成长环境的差异,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由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对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度,不仅能探究新的工作思路及方法,还能规范新媒体环境,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其辨别是非的判断力,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并健康成长。

一、新媒体环境对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影响

(一)思想方面

高校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较小,自由支配时间更多,故大多性格开朗,思想活跃,是大学生队伍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易接受新兴事物,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新兴媒介手段表现出浓厚兴趣,QQ、微博、微信等已成为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通过网络平台结交好友,展示自我,宣泄个人情感。可以说,现今的时代,让他们离开网络,离开新媒体,会变得寸步难行。

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类学生通过不同渠道获得海量信息,新闻时事消息的获取更快捷便利。新的媒介手段活跃了他们的思想,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消极影响。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空间,其中不乏垃圾信息,在这些不良信息的诱导下,自我价值观念体系相对薄弱的艺术类学生更易受其误导,迷失自我。而信息获取的简单容易也使其疏于独立思考,久而久之,易致其逻辑思考能力减弱,思想浅薄,轻率浮躁。

(二)学习方面

在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类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上更具优势。网络媒体资源的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工具的拥有,无不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图像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相互融合交织发展,使得视频图像的制作更平民化,这为绘画、电视新闻等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便利。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知识的传达不再生硬晦涩,而是可以图文并茂、直观感性地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提高学习兴趣。

然而,高新科技手段的应用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注意力,减弱了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价值取向。使得本就感性大于理性的艺术类学生在新媒体的引导下更倾向于直观感性,而缺少抽象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艺术类学生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基础文化素养的学习,更愿意用公共课程的时间去练习专业技能。

(三)心理方面

由于高校艺术类学生长期以来所受教育以及自身素质的特殊性,其心理表现呈现多元化特点。艺术类学生是依靠感性来感知世界,思想大多比普通类专业学生更为敏感,更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对于外界的刺激表现得也相对敏感,自尊心更强,情绪化倾向明显,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遇到问题易钻牛角尖,是心理问题频发的高危人群。

另外,由于艺术类学生大多追求自我,我行我素,具有情绪化特质,加之涉世不深,心智不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有所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取得一定成功时,往往喜形于色,甚至得意忘形;遭遇失败或者挫折时,便会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专业实践要求他们更早接触社会,他们在渴望尽快独立的同时,又要面对适应社会及就业压力等问题,往往收获与期望不相符,从而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艺术类学生的特性

(一)文化基础薄弱

艺术类学生高考时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较低,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加之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宽松,自我约束意识不强,对文化课的学习重视不足,文化基础素养薄弱成为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共性问题。此外,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相比普通专业学生而言,不仅要学习公共课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专业技能,而大多数学生更重视掌握一技之长,因此应付文化课的学习。

(二)思想活跃,自律意识差

艺术类专业的独特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创造力。也正因如此,部分艺术类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活跃,自我约束力差;课下,生活懒散,不拘一格,学习松弛。故而,与非艺术类学生比较而言,艺术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喜欢张扬个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管理往往产生抵触情绪,自身又不善于管理,最终形成随意、散漫,集体荣誉感不强,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的特点。

(三)存在功利化思想

在艺术类专业课程安排中,实践教学部分占有很大比重,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进入社会娱乐场所,利用所学获取报酬,久而久之,正常的学习活动将会受到影响。此外,艺术类专业学生善于表现自我,更易“出名”,加上现今选秀节目不乏一夜走红的个例,导致部分学生功利化思想严重,从而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浅尝辄止。

(四)存在叛逆心理

艺术类专业学生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以及创作方式都要求很强的独创性,尽力求异。这就决定了艺术类学生必须学会与众不同,有自己的鲜明风格,保持前卫意识,敢于标新立异。恰恰是这种专业基本素质的要求,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普通学生有很大不同,往往个性张扬,不羁自我,渴望用他们眼中的奇特吸引更多注意。此外,他们的社会经验、人际交往经验尚不丰富,对于很多事情往往坚持自己的认知,多数情况下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易感情用事,迷失自我,甚至形成叛逆心理。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一)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是,在网络建设尚不完善的我国,网络资源是把双刃剑:有益的、积极的信息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丰富阅历,提高素质;错误的、消极的、不健康的内容,偏激的言行及生活方式表达,或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传播虚假、夸大的信息,也会对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的权力也不同于传统媒体,从以往由信息掌控者发布转变为信息接收者和信息掌控者均可发布,使得对信息的控制更加困难,对信息内容的把关更加乏力。而学生长期依靠虚拟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其日后与人交流甚至对社会的认知都会产生影响。

(二)传统工作方式急需转变

新媒体环境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新媒体技术常识,提升新媒体技术使用水平。但目前为止,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理论知识水平较为薄弱,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地应用于实践教学的能力不高,对新媒体技术的接受速度也比较缓慢。还有一部分传统的高校思想工作教育者甚至不认同新媒体技术引导下的教育观念,依旧采用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教育方式。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在电力时代,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靠技术得到了延伸。它既使我们和全人类密切相关,又使全人类包容于我们身上”。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多种多样,思想教育工作者不再是传统的权威者,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身份交流。所以,新媒体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水平带来了挑战,急需改变和增强。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一)加强日常思想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包括以课堂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又包括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根据高校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其自我意识较强,理论教育的灌输对这类学生的作用相对较小。所以要针对艺术类学生的性格特点,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走入他们的生活,肯定其思想发展的层次性和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思想实际,正面应对艺术类学生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新媒体方式,有针对性、目标性地开展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做到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他们信服,才能切实提高在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此外,高校艺术类学生的课业相对较少,课余生活中上网占用了很多时间。因此,可增加网上交流的模式,使艺术类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一方面,高校BBS这一网络平台的建立,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为其人际交往打开另一扇门。在BBS上,热心网友会将各类信息加以分类整理,并转载其他可用的网络资源。大部分高校BBS还提供站内查询功能,以便师生查找信息。另一方面,“支配性的趋势是迈向网络化、非历史流动空间的前景。”[1]MSN、QQ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既为大学生提供交流情感、倾吐心事的方式,也为他们进行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沟通提供了便捷。尤其给思想活跃的艺术类学生提供了发表个人观点的平台。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实名微博、人人网等全面开展。

(二)注重培养道德素质

“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2]为让艺术类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必须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为更好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优化新媒体思想环境,可让本就多才多艺善于表现的艺术类学生参加学校网站、广播台、校报工作,让大众传媒方式在营造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起到教育引导艺术类学生的作用。与此同时,加强新媒体文化产品的服务和供给能力,为喜欢追求潮流的艺术类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新媒体文化平台;从校园文化入手,利用艺术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开阔性,使其加入校园新媒体文化衍生产品的创作中。

“只有将‘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有机整合为同一个‘自我’,人才能成为顺应时代的健全的道德之人。”[3]因此,必须加强科学、依法、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校园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校园网络管理头绪多、任务重,必须抓住要害,突出重点,打好基础,才能带动一般性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对于艺术类学生,应推行网络实名制,特别是对校园网、各主流网站的交流群进行严格的实名注册控制,对以学校名义创建的论坛版主、编辑、管理者等进行实名登记。建立校内网络域名的数据库、IP地址数据库、登记备案数据库,为网络服务的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着力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让正确、正面的思想内容占领网络阵营的高地,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1.建立以趣味性、思想性、服务性为主题的教育网站,增强艺术类学生关注度,强化网络教育力度。针对善于表现自我的艺术类学生,切实运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先进典型的事例,及时调查思想动态,收集意见及建议,进行网络文章征集等活动,并开通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的交流热线,解答艺术类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网络资源成为学生主要的信息检索源。

2.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既是大学生交流的工具,又是艺术类学生关注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挖掘网络教育功能。针对高校艺术类学生,采取更加新颖、特别的方式与手段。例如,举办微电影、网页制作、编程及电脑绘画大赛等,引导他们广泛参与;开展公平评议、心理咨询等活动。日常生活中,可组织学生网友开展“现实联谊会”以及各种学术性交流活动。

3.关注网络动态,加强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网络道德环境缺少他人的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要求人们有较高的自律性。”[4]网络交流的开放性、匿名性,使网上交流更加放心、大胆、真实。对于自律性不强的艺术类学生而言,更应加强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高校BBS、人人网等是学生运用较广泛的网络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运用这些网络提供的信息,洞察多变的艺术类学生思想动向,切实关注其热点问题,并及时跟踪调查研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好沟通和引导作用,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预见性得以提高。

(四)探索新的工作途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应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建立新的沟通方式,利用网络的私密性与不敢直面自身问题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网络辅导员机制,一是要注意网络传播的安全,二是要注意传播内容的实时性。特别是对艺术类学生而言,要针对其特点进行更有效的引导。

1.BBS平台。高校BBS是学生思想动态的直观体现。学校变革中的现实问题、国内外热点话题、社会变革中的各种矛盾等,经常成为高校BBS中的焦点,这也给学校稳定工作埋下隐患。尤其针对于思想更活跃,心理及行为更特别的艺术类学生来说,高校BBS的管理难度非常大,因此要建立BBS舆情管理和长期有效的引导机制,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适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另外,增强高校BBS的实名制管理,确保校内信息交互平台稳定发展。

2.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利用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建立“班级群”“专业群”“年级群”等,把大学生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即时传递给相关“群”的每个人。对于共同关心的某一话题,可组织群成员参加网上讨论。在这其中,把握机会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将对高校艺术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产生强化作用。通过讨论传递正能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接受正确思想和观念。

3.微博平台。各大高校应鼓励教育工作者注册并运用微博,利用新手段开展工作、交流信息、解决问题。通过微博开展工作,可建立各自的知识库、思想库、教育平台。并通过微博之间的链接、互粉,与学生形成互动,相互交换意见。

4.移动互联网。目前,移动设备在艺术类学生中极为普遍。移动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便携性大大增强,其中的有益信息与艺术类学生之间能够轻松地搭建桥梁。因此,可利用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心理行为特点也深受影响。作为高校艺术类学生,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都在新媒体环境的侵润下悄悄产生变化。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具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把握好这柄双刃剑,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寓教于乐,让高校艺术类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发展。

[1]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张立彬.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N].光明日报,2005-12-31.

[3]李萍,钟明华.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4]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G641

A

1672-3805(2014)02-0110-05

2013-11-27

姜岩(1984-),男,哈尔滨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与创新。

猜你喜欢
艺术类政治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艺术类专访心得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