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激发党外知识分子活力的机制

2014-03-30 20:53史迎霞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对外经贸中层干部双高

史迎霞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116052)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3年9月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442所,其中民办高校707所,民办高校占整个高等学校的28.95%。在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数量大多超过教职工总数的一半,如何激发这部分群体的活力,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统战工作效果,也直接影响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

一、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显著特点

1.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结构呈现两极分化

民办高校的党外知识分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双高”(高学历、高职称)或者“单高”(高学历或高职称)特征被作为人才引进的高级知识分子。另一类则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具有职称低、学历低(博士以下)的“双低”特征。两类群体在民办高校的教职工队伍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该校建于1997年,2005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截止目前,学校的党外知识分子占全校总人数的47%。他们中具有“双高”或者“单高”特征的党外知识分子16人,大多是在学校升格本科前后被陆续引进的人才。其中,博士7人,高级职称10人,这些党外知识分子大多集中在学校的教学和主要管理工作岗位上,6人被聘为专业带头人,4人为中层干部。而大多数职称和学历相对不高的党外知识分子则主要集中在一线行政后勤等基层工作岗位上。

2.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追求上呈现两极分化

从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双高”或者“单高”特征的党外知识分子虽然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但在政治信仰上大多始终保持自己的立场,很少有人有入党的动机和需求,特别是其中年龄在40周岁以上的群体基本没有入党的意愿。而职称和学历相对不高的党外知识分子却不同,他们中90%以上的人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从学校近三年发展的教师党员结构来看,新发展的14名党员中只有1名博士,无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其余全部为低职称和低学历人员。从调研的情况看,具有“双高”或者“单高”特征的党外知识分子中,年龄越高者越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年龄低的群体中个别人员有入党动机和入党需求。

二、党外知识分子在民办高校发展中作用发挥的现状

1.积极参与民办高校的改革和建设事业

无论是民办高校的“双高”“单高”还是“双低”党外知识分子群体,他们都乐于参与党的教育事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持拥护的态度,能够积极投身民办高校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仍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党外知识分子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后勤等岗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的教职工代表、工会代表、学术委员会、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教师指导委员会等群体中均有一定数量的党外知识分子,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建言献策,成为民办高校的一支重要力量。

2.在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调查表明,在民办高校中被作为人才引进的党外知识分子能够积极参加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该校的中层干部聘用全部采用竞聘上岗制,中层干部队伍共有42人组成。其中,党外知识分子4人,占整个中层干部总数的9.5%;4人全部为高级职称,占中层干部队伍高级职称总数的13.3%;4人中有博士1人,占中层干部队伍博士总数的12.5%人;有海外留学背景的1人,占中层干部队伍有海外留学经历总数的30%。学校目前下设的4个二级学院中,党外知识分子占二级学院院长总数的50%。在学校目前中层干部的岗位层级中,一级岗位共有12人,其中党外知识分子3人,占一级岗位总人数的25%。

三、建立激发党外知识分子活力的工作机制

1.构建多样化的融合机制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实现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两个低层次的需求后,就有了爱和归属这样较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建立多样化的融合机制,满足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这一层次的需求,才能够有效激发他们自身的活力。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在多年的统战工作实践中构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合机制,实现了用情感沟通更用情感维系党外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确保融合无隔阂,通过“教师节”“元旦”“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学术研讨会等文化活动促进深度融合。

2.建立差异化的激励机制

科学有效的激励是焕发活力的核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1]要充分有效地激发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活力,就要秉持“用好人才是核心、满足需求是关键”的观念,对“双高”“单高”和“双低”群体建立差异化的激励机制。就“双高”或“单高”的群体而言,一是对于参政议政热情高和能力强的党外知识分子,努力搭建平台,重点予以培养和举荐,使其成为党外知识分子在参政议政方面的先进代表人物。二是对于专业和学术造诣较高的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创造机会,助其实现学术理想和职业追求,成为党外知识分子在学术领域的典型代表人物。三是对于教学和管理能力较强的党外知识分子,创造机会支持鼓励他们成为党外知识分子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先进代表。对于党外知识分子中的“双低”群体而言,既要搭建职称和学历晋升的平台,又要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蓝图。

3.搭建立体化的培训教育机制

在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培训机制,通过专业教育培训使他们因持续的自我成长而拴心留人,通过形势政策教育不仅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从而筑牢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如果我们的知识分子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又在同工农群众的接近中,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有所了解,那末,我们大家就有了共同的语言,不仅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而且还可以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如果这样,大家的工作就一定会做得好得多。[2]搭建涵盖专业培训与思想政治培训两大领域、全方位立体化培训教育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云资料优势,积极拓展线上网络培训,通过全国高校网络计划等专项计划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灵活多样、运行有序的培训教育机制,使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有归宿、干事有目标、前进有动力、成长有保障,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的公益性事业中。

[1]谭用发.发挥党委联系专家工作中的激励效应[J].中国人才,2013(19):32.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3.

猜你喜欢
对外经贸中层干部双高
事业单位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思路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欢迎投稿《对外经贸》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企业中层干部执行力建设的思考
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素帕猜先生为本刊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