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而写作:当代文学创作对《讲话》核心理论的践行

2014-03-30 20:53张从容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讲话文艺作家

张从容,石 磊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622)

诞生于1942年5月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理论的奠基之作,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宝贵成果。《讲话》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发展的光辉历程与宝贵经验,敏锐地指出延安文艺工作者队伍中日益显现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蔓延、个人主义现象严重等问题,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阐明了革命文艺发展的路线方针以及理论基础,系统地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立场及方式等问题,确定了当时全国文艺工作应遵循的正确方向,对1942年以后直至当下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文艺为人民”是《讲话》的核心理论

在《讲话》庞大的理论体系中最为核心的理论是“文艺为人民”的观点。这一理论不仅解决了文艺工作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核心精神。“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并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而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1]由此可见,《讲话》要求文艺在内容上,要为人民群众服务,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表现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生产劳动等现实生活以及人民的喜怒哀乐等精神生活,要为人民群众所熟悉;形式上,要尽量民族化、大众化、民间化,符合人民群众的阅读水平与审美情趣,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文艺工作者也要转变创作立场与方式方法,最大程度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革命斗争与日常生活中,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真正实现“文艺为人民”的宗旨。

“文艺为人民”的核心理论,不仅为当时延安的革命文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为我国文艺理论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核心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全国革命文艺工作的蓬勃发展,并为以后长达70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及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当代文学创作对《讲话》核心理论的践行

回顾中国当代文学几十年来的创作实践,“为人民而写作”的创作主线清晰可见。从文学体裁上分类观之,小说如赵树理的《三里湾》、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戏剧,如郭沫若创作的六个历史剧、崔德志的《报春花》与赵国庆的《救救她》等社会问题剧;散文,如周立波的《南下记》、刘白羽的《环行东北》、林语堂的《论躺在床上》、丰子恺的《放生》;诗歌,如阮章竞的《漳河水》、李季的《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张学梦的《现代化和我们自己》等。这些文学作品皆立足于现实,表现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真正做到了“为人民而写作”。

在众多的文学体类中,小说艺术无疑是最受读者喜爱的文种。其中以赵树理和高晓声的小说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以新写实小说为代表的城市题材小说以及以官场反腐小说为代表的社会热点题材小说,都体现了当代小说创作对《讲话》核心理论的践行。

1.植根农村生活,为广大农民写作

作为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农民是我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体。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人学,因而作家应把创作的笔触伸向农村的社会现实,把关注的目光转向广大的农民大众。自《讲话》发表后,许多文艺工作者纷纷响应号召,将目光投注到千百年来被阻隔在文学主流之外的广大农民,并身体力行深入到农村、深入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真实地描写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喜怒哀乐。

当代农村题材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出身农村的作家赵树理的小说。他的《三里湾》《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长篇小说,《锻炼锻炼》《实干家潘永福》等短篇小说,展现了一幅幅地域色彩浓郁、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生产生活画面,体现了作者明显的农民立场和民间取向,也体现了创作风格上的民族作风、民族气派。赵树理是真正为农民而写作的作家,通过文学大众化的创作实践,创造出集民族化、通俗化、农民化等特色为一体的农村题材小说。

高晓声是又一个真正为农民而写作的小说家,也是20世纪80年代描写新时期农村变化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他的小说侧重描写新时期农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转变的浪潮中,生活与思想上发生的变化,尤其擅长从日常的普通生活细节的描绘中展现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发展历程。

赵树理和高晓声是不同历史时期为农民而写作的典型代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进程中,和他们一样辛勤耕耘,潜心为广大农民而写作的作家还有很多,如贾平凹、莫言、张炜、阎连科等,他们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切实践行了“文艺为人民”的核心理论,有力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繁荣。

2.深入市民生活,为广大市民写作

伴随着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市民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市民阶层成为中国除农民大众外最广大的人民群体。许多作家践行《讲话》“为人民写作”的核心理论,将目光投向市民群众这类值得关注的人群。

兴起于80年代中期的新写实小说,就是为市民写作的典型代表。新写实小说主要以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方方的《风景》等作家作品而闻名。新写实小说大多关注社会中卑微小人物的生活及命运,通过描绘普通工人、教师、营业员、打工仔、待业青年等这些社会中普通市民困窘的生活细节,来突出人们生存的挣扎与烦恼,彰显了普通市民艰难而又顽强的生存状态。新写实小说特别注重描写现实生活中普通市民的生活原态,立足于现实、直面人生,力图在凡人琐事的细节描写中揭示普通人生存的本相,满足了广大市民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要。创作方式上,新写实小说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强调表现人民与时代的新的结合。通过描写市民小人物在社会变迁中庸常琐碎的生活原态、喜怒哀乐的情绪情感,清晰地揭示了城市生活的本相、社会变革的现实影响与当代人的生命存在状态,显露了对“人”的关注、关怀与对普通人存在价值的肯定,拓展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与内容,是真正的“为人民而写作”。

除新写实小说外,关注城市民众生活的作家很多,作品也丰富多样。有关注当代女性自身的作家,如林白、陈染、安妮宝贝等,有关注公安法制题材的作家如海岩,有描写青年一代生活的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他们都是在为他们所熟悉的人群代言,并努力创作出让不同阶层的人们喜爱的文学作品,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坛创作。当代小说的创作与发展有力地向人们证明,文学创作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及其现实生活,文艺工作者应致力于创作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现实、贴近人民生活、满足人民需要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讲话》中“文艺为人民”的核心理论应是当代文学创作始终坚定不移的创作方向。

3.关注社会热点,为广大人民代言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中国历代作家的内在品质。置身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家们关注时代发展脉搏,满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这种情感促使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关注社会热点,为广大人民代言。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改革开放后经济浪潮的冲击,人民生活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在人民生活质量、经济条件改善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热点问题。许多关心民生疾苦、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作家,纷纷将创作视角投入到社会的突出问题中,从坚定的民间立场出发,试图通过文学创作为广大人民代言,一时间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广受读者青睐,其中官场反腐小说最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官场反腐小说蕴含了作家强烈的人文关怀、现实关怀、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与时代主题同步,贴近社会现实,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指导下,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抨击官场腐败罪恶,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刻剖析了官场腐败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代表作品有王跃文的《国画》、阎真的《沧浪之水》、张平的《抉择》、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周梅森的《人间正道》等。

众多创作官场反腐小说的作家们,通过形象生动的小说作品表现百姓关注的社会现实,真正做到了为人民代言,在抨击官场黑暗、打击官场罪恶、惩恶扬善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人民的喜爱与拥护,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正如反腐小说代表作家张平在其小说《抉择》的后记中所说的:“我的作品就是写给社会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写作。”[2]这无疑是对《讲话》核心理论“文艺为人民”的最好阐释和有力践行。

三、“为人民而写作”永远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是广大作家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努力践行“文艺为人民”这一核心理论,创作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历史;这些丰厚的文学作品又有力地证明了《讲话》理论的先进性、正确性以及科学性。无论是以赵树理与高晓声小说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还是以新写实小说为代表的城市题材小说创作,抑或是以官场反腐小说为代表的社会热点题材小说创作都成功地践行了《讲话》“为人民而写作”的根本要求。《讲话》不仅为当时的革命文艺指明了正确方向,产生了大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促进了当时全国文艺工作的发展与繁荣,且在距今的几十年间也一直引领着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对当代文学影响深远。

任何理论都是发展的,都需要不断的丰富与完善。自《讲话》明确提出“文艺应为人民大众服务”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继承贯彻这一观点,并结合文艺工作的实际,进行了科学的完善与补充。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梦,人民的梦》,提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由此可见,“中国梦”对文艺工作的要求也继续遵循了“为人民”的方向。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4〛“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4],更加明确了文艺工作的“为人民”方向。72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中国的文艺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72年后习近平在此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无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完善和发展。

几十年来,当代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感召下,坚持与人民的血脉联系,不断创造出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主题、“为人民”的优秀作品,并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习并坚持《讲话》的基本精神,践行《讲话》的“文艺为人民”的核心理论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讲话》所提出的“文艺为人民”的核心理论对当下以至将来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都将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以及应用价值。在当代文坛,“为人民而写作”应当始终作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M]//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7.

[2]汤哲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3]习近平.中国梦,人民的梦[N].人民日报,2013-03-18(01).

[4]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01).

猜你喜欢
讲话文艺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1942,文艺之春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注水”讲话
□文艺范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