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的建筑
——关于祝晓峰及其作品

2014-04-06 02:32龚维敏山水秀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世界建筑导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体量空间建筑

(文)龚维敏 (图)山水秀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Gong Weimin has known Zhu Xiaofeng since he was a student and believes that even as an aspiring architect, Zhu Xiaofeng had a clear direction – to localiz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Gong Weimin asserts that this tendency has only deepened over time because Zhu Xiaofeng’s architectural ethos has avoided the pitfalls of “heroism”. Instead, he uses an architectural language that comprises local culture, materials and artisanal knowledge. The Victory Street Neighborhood and Elder Care Center, for example, manifests Zhu Xiaofeng’s vision. He combined traditional wooden structure technology with modern materials and standards to craft a site that expresses both local hist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aspirations.

作为祝晓峰曾经的老师、同事、学友、项目设计合作者,我有机会较为完整地见证了他至今为止的建筑生涯,对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看来,祝晓峰展示了一条十分清晰、连贯的专业进化路径,他始终方向感明确、坚持行走在"在地"建筑的道路上,他的思想和设计也不间断地在这个方向上发展和丰富至趋向成熟的境界。祝晓峰是位思想型的设计者,这个特点在他的学生时代就很突出,当时他对课程设计课题的思考,常超出基地、任务书的范围而至更大的环境、人文、当代理论背景的层面。祝晓峰一直关注建筑、城市、人文的大命题,他的建筑观念建立在对自然、人类、社会的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哲学层面的思考之上;他对建筑现代主义、本土文化及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承等方面也有过系统的研究及探讨。而在建筑本体层面,关于空间与建构,关于设计方法论,他也作出过深入的思考,并有“思想先于行动”的主张,总结出“选择”、“交互”、“分散”等个人的基本设计策略。祝晓峰理性、冷静的思考状态并未掩盖他富有激情的一面。他是我遇见过的少数用“感动得流泪”来形容个人建筑体验的建筑师。与他的交流中,1996年的罗马之行、陈其宽先生的台湾东海大学校园建筑,都曾深使他获得过这样的深度感动。在关于建筑与文化的讨论中,他是观点鲜明、“爱憎分明”的人,对艺术、电影、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与感受。在沉静思考与激情的交织下,祝晓峰的作品具有了平静、隽秀而又富有内在情感的美学气质。

2004年祝晓峰曾应我的邀请担任深圳大学主题工作室(THEME STUDIO)的主持教师。当时他给出的设计课题是“Site Contact”,即“在地建筑”。这也是我对他的设计作品在总体上最突出的印象。从祝晓峰的作品可以看出,基地环境、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文化、历史及时代的大背景与项目所容纳的生活交融在一起,形成了设计的“意志力”,设计和建造由此而推进、生成。这些作品很有说服力地“锚固”在地点、文脉及生活之中。设计想法与最终结果关系的明晰性是祝晓峰作品的另一个特点,这种“思”与“果”的一致性,使他的建筑具有清晰、纯粹的力量。祝晓峰的建筑往往营造出明确的场所感,空间表情不是自我的、抽象的,而是与特定的生活事件相关联,场所氛围容纳与在其中的人及发生的生活有着自然的默契。

再说几点具体观察:建筑与所在环境的契合。几乎所有祝晓峰的设计都明显地具有这一特点。1994年深圳大学活动中心设计,他将建筑体量分成两块,使中间敞开,让建筑与外侧的树林及开放空间组成整体的环境。大沙湾海滨浴场,用交织的块板体量与山体融合,建筑以景观姿态呈现;层层交错的直线型平台与山体、海岸线,场所的公共开放特征形成自然恰当的关系。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建筑体量处理成聚落组合,与周边的街巷肌理,周边建筑的小尺度体量相适应;基地的古银杏树恰如其分地成为户外开放空间的中心元素,并与建筑入口、阅览室、二层水院互为对应。华鑫展示中心更是将基地上的树当成整体形态的重要元素,建筑与树互为不可或缺的部份,共同创造了场所的"在地"特征。

传统空间原型的现代演绎。祝晓峰的建筑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传统空间室内、室外紧密合作的“院”的原型及空间序列组织的方式。紫气东来书店,用连续折叠的墙一气呵成地生成内部空间以及外部的院子,内、外共生、互应。胜利街居委会及老人日托站,现代功能平面中,置入或在边缘形成一系列的院子;这些院子,以整排木质落地门划分,与室内活动室直接对应合作,呈现出层次丰富的动人的空间氛围。朱家角人文艺术中心则似是一系列“院”的立体构成。以白墙界定的中庭与展厅、阅览室互为对应、对景,有“院”之韵味;二层围绕中庭的玻璃廊则将屋面的四个展厅及各具特点的“三合院”串连,提供了连续的“游园”式的丰富体验。

“在地”、适宜的建构语言。祝晓峰作品平静、内秀,没有“英雄主义”情结,他的设计语言与地域文化、项目条件相宜得彰,地方材料、工艺也常常得到恰当运用。最令人印象深的是胜利街居委会和老人日托站,在这个在通常情况下有一定个人发挥空间的项目中,他所采用了《营造法原》的传统木构建造法,与现时的使用要求,材料,建造工艺水平很自然地结合,营造出贴近地域生活的场所表情。此外,具有江南意味的白墙、青瓦、青砖、木料,现代的金属板,玻璃等多样的材料以精确构造方式组合,恰当地运用在整体建构语言之中,使建筑获得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连贯、通畅的完整感和精神品质。

祝晓峰的建筑大都完成度很高,这是对他的倾心投入的最好的回报。

猜你喜欢
体量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明年目标1.5个亿?!这家体量过亿的动保企业正在谋划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砳建筑:在“鹅卵石”体量中实现绿色节能办公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打造体量感的裤装2016春夏女裤流行前瞻
导语:小体量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