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到心尖到笔尖 从个体到集体到个性
——以小学语文《舌尖上的味道》为例谈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2014-06-06 10:44夏绮云王菁
成才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尖舌尖美食

■夏绮云 王菁

从舌尖到心尖到笔尖 从个体到集体到个性
——以小学语文《舌尖上的味道》为例谈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夏绮云 王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武汉教科院小学教研室罗昆霞老师也对作文教学提出了使学生“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充分表达”的要求。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做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得有个性呢?下面,我以《舌尖上的味道》这节作文课为例,来谈谈作文教学如何实现教学目标。

一、作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思路

教学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前者服务于后者。不同的“教”“学”观便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们从“教”与“学”两个层面入手,设计了该课。如下图所示:

第一个层面是从学生的学习入手,促进学生新旧经验之间、个体与集体经验之间的转化与提升,这反映了我们对学习本质的理解。从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的杜威,到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从个体建构主义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到社会建构主义的维果茨基,无不把经验作为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泰勒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他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学习经验这个术语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节作文教学课中,从“舌尖”到“心尖”到“笔尖”,其起点与基础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从经验开始深入到感受与领悟,再变成“笔尖”的写作素材。另外,本课不断地让学生交流、讨论、展示、互相学习,促进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之间的转化,使个体在共性中找到个性,实现自由表达。

第二个层面是教师的教学,教学辅助学生的学习,以学定教。教师通过建构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提供支架、组织活动等方式来辅助学生的写作学习,实现充分表达。这反映了我们对教学本质的理解。

《舌尖上的味道》作文教学设计思路

二、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

整节课分四个环节推进:聊美食,忆美味——多角度谈生活——写故事,品生活。具体细节与作用见下页教学环节详情表。

三、教师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设计以及学生学习的基本思路与过程:从舌尖上的尝到心尖的品,通过多角度的思考与真性情的表达使文章有滋有味。“尝”“品”这两个字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写作的基本规律:先要有独特、深入的感受,然后多角度、真实地去表达。

四、课堂教学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愉悦轻松的写作氛围,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思维空间,使作文教学充满情趣。教师在执教习作课《舌尖上的味道》时,充分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乐于表达,自由表达。比如教者设计了“吃货协会”这个情境,并以此贯穿教学过程,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从以“会长”的身份招募新会员,让学生喊出美食名称,唤起美食记忆,到“采访”会员,话美食,说吃相;从“会长”分享自己的美食经历,到引导会员自述美食故事,引发心间的思考、情感感受。从对优秀会员多角度选材的赞美到鼓励评价习作,将其聘请为专栏作家,并请会员加入协会的QQ群发表大作……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生活积累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各个美食经历的片断成了他头脑中最现实、最活跃的画面,满足了学生心里想说故事的心里需求,从而乐于表达。

同时,教师还提供了一些支架,帮助学生实现充分表达,如“下水”范文,写作的顺序、评价的标准。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描述美食的色、香、味、形,以及各不相同的吃相,尽享食物之美味,点出舌尖上的享受。“舌尖的享受”与“心间的感受”这两个角度既可以互为独立,又可以相互融合。这样的享受与感受都来自于生活,这些普普通通的食物、平平常常的经历,可能在平时被学生忽略,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再现中诱发学生生活体验,重新、深入地去思考,才能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食物、人、人和食物、人和社会的关系。

从课堂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写作兴趣高涨、现场习作生动形象、个性鲜明;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互动充分,很好地在个体之间产生了共鸣,又在共性中凸显了个性。该课很好地实现了写作的三个目标——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充分表达,并荣获2013年武汉市作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夏绮云 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王菁武 汉市江汉区卫星村小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教学环节详情表

猜你喜欢
心尖舌尖美食
多排CT对经股动脉与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对比分析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美食
甜蜜养颜季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
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