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随情动 情随乐生
——《雪花带来冬天的梦》说课稿

2014-06-06 10:44黄冠
成才 2014年4期
关键词:乐句本课唱歌

■黄冠

声随情动 情随乐生
——《雪花带来冬天的梦》说课稿

■黄冠

《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是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九册八单元的歌曲。本课结合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学习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情景体验和情感共鸣中愉悦地学习。下面,我将从教学指导思想和理念、教学背景、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等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分析和设计。

一、教学指导思想和理念

本课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九字方针,一直贯穿我的唱歌教学始终。

唱好歌是在唱会歌中体现的,歌曲的处理和表达是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完成的,这是审美教学的规律;会唱歌是在唱好歌中生成的,三者融为一体,都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这九字方针对于唱歌教学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作用。

二、教学背景

1.教材内容

本单元由欣赏聆听《乘雪橇》《踏雪寻梅》《打虎上山》和演唱《堆雪人》《雪花带来冬天的梦》这五首音乐作品组成。

本单元我共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聆听《乘雪橇》,演唱《堆雪人》,第二课时学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第三课时复习并聆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今天,我主要给大家阐述的是第二课时《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的教学设计。

2.教学内容

《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是一首带有生物科普知识的儿童歌曲,歌词拟人化、曲调平稳而带有叙事性。

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F自然大调。每乐段各由两个乐句组成。

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描绘的是雪花飘飘而下的情景,3、4小节是1、2小节的模进,在第4小节中升2的运用,使梦境更为形象。第二乐句中四个“告诉”,节奏平稳,非常口语化,叙事性很强。

第二乐段,音乐有了发展,节奏改变为弱起,具有推动力。而在“甜美的梦”处,又采用了“冬天的梦”的变化音旋律,运用得非常巧妙。整首歌曲16小节,短小精悍,一气呵成。

3.学生情况

我校地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4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69人,其中五年级共有6个教学班。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对孩子艺术方面的培养。调查发现,仅五年级,就有66%的学生曾经参加过各种器乐培训,有21%的学生参加舞蹈等培训,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具备初步的识谱和鉴赏能力。此外,我校“小龙人”合唱团一直是我校实施艺术教育的特色团队,曾多次获国家、省、市合唱比赛大奖。在五年级有32%的学生参加合唱团的训练已达2年,他们具备良好的识谱和合唱能力。今天幻灯片中所有的背景音乐,都是我校合唱团学生的演唱。这些给我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尽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唱歌教学中的九字方针、教学内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课相互渗透的三维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优美、轻快的旋律,体验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2.能用轻巧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在学习中体验并初步掌握升2以及尾声中二声部的演唱。

3.在想象、聆听、演唱、创造等音乐实践活动中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结合以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以情带声准确表达歌曲的意境。

2.教学难点:升2以及二声部尾声的准确演唱。

四、教学与教法

古人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创设法、合作式教学法、听唱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五个部分:

导入部分:巧设动画,营造氛围。用时约3分钟。

铺垫部分:模拟练声,感受歌曲。用时约7分钟。

形成部分:多次聆听,学习歌曲。用时约12分钟。

发展部分:反复练唱,表现歌曲。用时约11分钟。

延伸部分:教学拓展,丰富歌曲。用时约7分钟。

1.导入部分:巧设情境,营造氛围

弥漫是音乐的重要特征。此环节我充分运用音乐的弥漫性,引导学生想象“你最喜欢冬天的什么”,然后出示几张描绘我校雪景的照片,配上本课歌曲的伴奏。照片源于生活,很快孩子们就从照片和音乐中到感受雪花美丽的情景。

2.铺垫部分:模拟练声,感受歌曲

把握歌唱技能是唱好歌关键。接下来,我根据本课作者的和声、旋律特点,编创描写雪花漫天飞舞的乐句,引导学生模仿。作为趣味练声曲,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炼声,也为歌曲延伸部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对于学生在演唱中呼吸、位置、音准等欠佳的问题,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声音要像小雪花一样高高地飘在天上,引导学生把声音位置放高一点,声音往后靠,口腔打开,气息放下来,注意提醒学生用正确的演唱的方法来表现乐句。

接下来难度加大,我让学生保持刚才声音的状态,模唱第二乐句,想象雪花在空中飘飘摇摇纷纷扬扬的情景。

3.形成部分:多次聆听,学习歌曲

聆听是唱会歌的前提。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因此,我让学生多次整体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情绪、速度、节奏特点等。在每次聆听的过程中,我都会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聆听音乐,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同时也让学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模仿是唱会歌的重要途径。我把升记号比作顽皮的雪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找到它,并通过感受、聆听、认识、对比、模唱等方法解决本课难点。

4.发展部分:反复练唱,表现歌曲

强化与重复是唱会歌的有效方法。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如用lu哼唱、轻声跟唱、师生接唱、小组对唱等方法演唱歌曲。我在学习歌曲过程中不断提示学生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演唱姿势。针对学生的演唱,我主要采用自探互究教学模式来强化学生的练习。

5.延伸部分:教学拓展,丰富歌曲

自信歌唱是会唱歌的体现。著名音乐教育家吴斌先生说:“浓厚的兴趣、自信心、快乐是会唱歌的生成。”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加入雪花漫天飞舞的乐句,在歌曲中加入打击乐器的伴奏,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培养学生演唱的自信心,并从唱歌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让快乐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最后以舞台剧的形式将歌曲完整地展现给观众,结束本课教学。

六、评价与反思

评价语言。整节课我的评价语言有:“你唱的真不错,下次注意音准和呼吸就更好了”“别急,你已经唱得很棒了,自信点!”“唱得真好听,面带微笑唱着试试。”“从你的歌声里能听出雪花轻盈和空灵的感觉。”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给予学生肯定,一是肯定学生的演唱,二是给学生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

教学反思。本课我始终贯穿“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九字方针。三者融为一体、共同进行。聆听与重复是唱会歌的有效方法。把握教材,联系学生实际,是有效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生时刻保持着对课堂的期待,又在不经意间得到收获的喜悦,把握歌唱技能。课堂教学环节逐层深入,教学重难点在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得到突破,整个课堂氛围轻松和谐。我想这样的课堂,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乐句本课唱歌
遇见他们在唱歌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唱歌猪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一只大狼想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