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2014-06-06 10:44方毅胡荣
成才 2014年4期
关键词:笔记习惯课文

■方毅 胡荣

浅谈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方毅 胡荣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语文教师虽然注重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但没有认真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课前预习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和持续性。我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进行了有意识、有步骤的培养。我认为如果按照“教师指导——小组预习、个体预习相结合——检测与落实”三个环节逐步展开,就能有效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

一、强化教师指导,明确要求,传授方法

学生在预习时,常因为在起始阶段得不到老师的指导而显得茫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要教师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可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阅读的习惯

要知道学生学会阅读单元内容说明,阅读课文导读,阅读课文,阅读注释,阅读“研讨与练习”。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整本书之前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阅读要求,通读单元的每篇课文,了解各篇课文的共性和个性。当具体预习某篇课文时,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都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决不能忽视它们的作用。通过阅读这一环节,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大体的了解,这能为我们对课文进行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十分重要。上课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

2.查阅的习惯

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字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借助工具书,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对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让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如果碰到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上网,或到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弄清它们的含义。

教师还可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要依据作者的名(名、字、号等)、时(生卒时间、年代等)、生(生平简介)、评(社会、时代给予的公开评价)、品(主要作品及代表作等)五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积累文学常识。

3.提问的习惯

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的,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惰性心态。针对这种心态,老师除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或主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最多,谁提的问题最有意义。学生设问,一般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于字词的,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予以表扬,以此激励他们积极地进行质疑,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提问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增长知识、激活思维的过程。

4.做笔记的习惯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做笔记的重要性。在前面阅读、查阅、提问的三个环节中应让学生做好笔记。当然,做预习笔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在书上做标记、眉批、尾批等,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等,标记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及疑难之处。书上写不下的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用来做预习笔记。预习笔记可设计成预习卡,上课前必须完成填写,从而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学生做到了以上几点,听课的时候,也就会比较容易地跟着老师的讲解,理清老师讲课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自己预习时发现的疑难问题,看看哪些已经解决了,哪些还不明白。对于还没有弄清的问题,要通过听课、提问,力求及时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自主预习、合作预习相结合,浓郁预习氛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语文课前适当预习,正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预习,即按照老师提供的方法和提出的要求进行自主预习。这时,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根据自己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了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也不能否认部分学生由于惰性或基础太差仍然对预习或不以为然或不能完成任务。这时就需结合新的预习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一定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合理、优质的合作学习小组是增强预习成功的关键。教师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将学生每4人组建一个小组,推荐一名乐于助人,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带领大家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预习任务。

小组长根据组员的学习能力合理分配预习任务,交流预习成果。学生通过合作主动地完成教师预习卡上的预习任务。这样,好的带动差的,勤的带动懒的,学习上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学生预习的兴趣也就日益增强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对预习摸出了门道,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就会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自觉地应用到学习之中。(附:课文预习卡)

三、注重反馈落实,督促习惯养成

教师在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进行有效的督促与跟进。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有认真预习的动力。因为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常用检查和反馈方式有以下几种:

用举手的方式进行检查和反馈,即让那些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预习的同学举手。这种方法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它既可以让老师在课堂上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学生预习的基本情况,又可以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但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学生以诚信作为前提,要防止小部分没有预习的学生因害怕老师批评自己而做假。

用检查预习笔记本的方法来进行反馈和检查。可设计预习检查表,采用教师检查课代表、课代表检查组长、组长检查组员的形式进行检查。这种检查不但可以反馈出学生是否进行了预习,还可以检查学生预习内容的全面性和质量的高低、认真的程度,甚至还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纳入到期末的考核。

用提问法反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问时要求被提问的同学合上课本和课堂笔记本,其他同学不能提醒被提问的同学。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以举手方式检查和反馈的补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难易度不一、涉及课文的各个层面的问题,有性针对地进行提问。

用小测试的方法反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课件显示测试题或使用打印的预习测试小卷,学生用笔答题。测试情况的反馈方法如下:或是老师公布统一的评分标准,全班同学进行同桌间互评打分;或是组长为组员打分,教师为组长打分;或教师统一打分。

还可以用展示预习笔记(预习卡)的方法来反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上新课前,教师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抽查几个同学的预习笔记利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既是对学生预习作业的检查,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使他们的学习成果能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学生有了学习的主体感和成就感,促使学生爱上预习,逐渐养成预习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 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却是获取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终生受益的永久的推动力。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使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科学性的指导,需要条理性的规范,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培养。

(作者单位:方毅 武汉市黄陂区教育局胡荣 武汉市黄陂区双凤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笔记习惯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上课好习惯
背课文的小偷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背课文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