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适合教育”理念促进学校文化提升

2014-06-06 10:44武汉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单凌燕
成才 2014年4期
关键词:校本学校课程

■ 武汉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 单凌燕

践行“适合教育”理念促进学校文化提升

■ 武汉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 单凌燕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源动力。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我们在传承与创新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将多年积淀的学校文化予以凝炼,确立了“为灵动生命的自主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求真、尚雅、灵动、致善”的校训和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并逐步形成了一种不懈追求、缔造卓越,做更好的自己的校园人文精神。

虽然毗邻繁华的“武广商圈”,但武汉市滑坡路小学,却无喧嚣、浮躁之气,洋溢着静心读书、潜心学习的气息。2012年学校发展为一校两点,即展览馆校区(低学段)、滑坡校区(高学段),两个校区格局一致,文化相融,各具特色。

近年来,围绕省市“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基于适合教育办学理念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我校主要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和环境文化五个方面来建设学校文化,这五个方面既有各自的指标任务,又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精神文化——变适应为适合

学校始建于1919年,原名辅仁小学,是伦敦会英人捐助而建。百年老校,薪火传承,悠久的办学历史、规范的学校管理、优良的育人质量,为学校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我们知道,办学校就是办文化,办什么样的文化,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在这个层面,我们研究了两个与学生密切有关的词:适应与适合。前者是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特性与性状;后者指的是“适当、精当、适宜、合宜、正好”。我们认为,教育不是让孩子走进校园来适应学校,而应该是学校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他们成功成才!

在“适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的五大职能管理中心,即行政管理中心、课程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服务保障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均围绕“适合教育”,以提升质量为经,以尊重个性为纬,为师生提供适合的发展可能。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学生上网参与选课,学校负责整合资源为孩子们打造适合的课程。孩子们自主录制游戏MTV,课间十分钟满眼都是孩子们自选自创的适合自己的游戏项目。教师积极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学校为他们打造适合的精英团队,促进他们抱团发展。在倡导减负增效的今天,师生选择用ipad平板互动课堂,用适合的方式上适合的课。同时,依据班级差异和个性差异,师生共同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资源包……

各项工作因为有了“适合教育”理念的浸润,彼此间形成了一种圆融、和谐的整体文化氛围,在看似落实教学常规的“无为而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改变着人,不断增强着学校的集体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二、制度文化——变有形为无形

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学校积极构建“科学、民主、高效”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科学强调制度规范、制度流程和制度文化;民主强调学校管理中目标认同、过程参与和评估多元;高效强调以人为本,顺应需求和促进发展。

学校确立了五大职能管理中心,即行政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学校党政管理工作)、课程发展中心(负责学校课程管理和研发工作)、学生发展中心(负责学校学生质量监测、整体评价工作)、服务保障中心(负责学校后勤服务、电教信息工作)、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学校教师发展工作)。

学校通过教代会不断完善各类以质量为经、以人性化要求为纬的规范制度保障网络,先后形成了一系列文化管理制度。“将平凡工作做到经典,将简单工作做到极致”的工作理念已经浸润到校园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它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计划、有过程、有结果、有评价、有实效。

三、行为文化——变外需为内需

学校中师生行为文化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与办学追求,它是学校文化的窗口,因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理念是“做更好的自己”,即变外需为内需,提高师生的自主发展意识。

在干部队伍建设中,我校倡导教育思想的创新,在明确学校发展方向、明晰个人专业化成长轨迹后,不断探索管理的新办法,提高管理效率。每位干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力争做学校发展的排头兵。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学校文化的有力保障。学校实际在岗教职员工111人,专任教师10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87人,占学校专技教师总数的85.7%;骨干教师41人,占学校专技教师总数的39%。帮助每一位教师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做“更好的自己”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2010年,学校荣获“武汉市青年学理论示范小组”称号。学校先后启动了“感动滑小”“工作滑小”两个板块打造教师文化,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准确定位教师职业。

找准了职业定位的教师需要不断获取发展机会,满足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为促进教师成名、成“家”,学校制定了市级、区级、校级骨干教师培养、考核、选拔制度,与教师共同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采用以精英团队打造、备课组教研、教科研专题研究为点,全校集中业务学习、教研活动为面的点面结合的推进方式,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与外聘专家、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一起,采用分类、分层听课指导的办法,帮助每位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群体,其认知力、自控力都比较弱,“说教”在他们身上很难奏效。所以,我校在学生行为文化的建设中以活动为载体,将德育目标寓于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感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不断增强自主发展意识,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校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行规,引领学生发展:一是关注学生校园生活活动;二是精心组织主题教育活动;三是聚焦学校传统文化活动。我校一年要开展四个与学生有关的节日活动,即上半年的科技节和读书节,下半年的体育节和艺术节,让学生在传统校园节日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学校选取一些适合的游戏方案,把它们整理、设计成一本《游戏手册》,发放给低年级的每个学生,便于他们了解开展的所有游戏的名称、规则,从而让他们玩得更开心。学校开展活动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玩玩,而是要在活动中,给孩子们最自然、最真实的教育,彰显化有形于无形的育人本色。德育本来就应该融入学生的生活,少些说教,多些引领;少些规矩,多些率性;少些程式,多些童真!

四、课程文化——变以教促学为以学定教

1.打开一道门,以生为本,师生合力构建三级校本课程

在课程文化建设之初,我们就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校本课程成为实现“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办学宗旨的有效途径?

经过思想履新,我们形成了统一认识: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把学生视为文化的建构者。于是,我们勇敢地打开课程设计的大门,把设计权从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手中交到学生和家长手中,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平等的课程参与权,拥有适合自己的课程表。

参与学校eClass数字化校园综合平台上的网上问卷调查后,学生就进入到参与设计校本课程的第一步了。随后在调查结果分析过程中,学生客观地分析自身兴趣,家长积极地贡献资源优势,为科学设置校本课程提供了重要依据。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构建了我校的三级校本课程体系:

第一个层次是普及性校本课程,注重兴趣培养。开设儿童书画、趣味英语等5门普及性课程,旨在让学生全方位地激发兴趣、开掘潜能。

第二个层次是选择性校本课程,注重特长打造。开设科学探究、信息高手等23门选择性课程,并实行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表。学生自主选择、网上报名、分层编班、走班上课。分层分类的个性化育人特色也在学生不同的选择中得到呈现。

第三个层次是学生合作探究校本课程,注重自主发展。我校先后开设了风筝、剪艺、曲艺等18门学生合作探究校本课程,为学生自主发展搭建平台。

我们欣喜地看到,师生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从课程与教学的层面有效推进了学校文化的建设,成为我校学校文化的显著亮点。三级课程让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得到适合的发展,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

2.推开一扇窗,与时俱进,信息技术助力实施多元化课程

近一年来,我们利用eClass校园数字综合化平台让信息技术为多元化课程的实施注入巨大的活力,让滑小师生在课程文化建设中直飞“云”霄!

(1)“微课”与传统课比肩

“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左右,集中说明某一个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小课程。我们整合本校教师优质资源,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并录制成“微课堂”视频上传至平台,供孩子们网上学习,也可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这一举措相对传统教学而言,更随时、随地、随机、随意,“微”而有力,“微”而有效,可以说是针对传统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个性化、信息化的补充。

(2)互动课堂与传统课堂角力

互动课堂PowerLesson是平台建设的一个重点项目,是配合老师教学计划而设计的教学工具,它成为了教学新范式的一次革命。学校移动平板教室的建立使互动课堂的功能显现得更加充分,新技术、新媒体成为了适合教育的有力支撑。我们结合教学对互动课堂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使其在课前、课中、课后显现出其特有的功能。运用创意图功能将课堂上的生成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运用评价工具实时准确了解课堂上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运用投射功能实现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一对一的关注和学生间的互动,运用自学功能和讨论区工具实现课前预习、作业评价和课后复习的有机结合。学校移动平板教室的建立使互动课堂的功能呈现更加充分,新技术、新媒体成为了适合教育的有力支撑。上学期,陈瑶老师的一节《年月日》的练习课就充分展现了互动课堂的魅力。课堂上,教师随时可以掌握现场学情,调控学习进度;还可以通过现场收集正确率,调整练习难易度,使教学变得生动、快捷、高效。

(3)电子成长档案与传统学生手册媲美

课程评价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环节。学校在平台建立了学生成长空间,在实验班开展了电子成长档案的试点工作,教师、家长和学生携手共同在eClass平台留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电子足迹”。孩子们的个性化课表、校内外活动图片、文字资料、作品、学业情况等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成长历程的资料将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将成为自己成长空间的建设主角。

3.共享一片天,全员参与,积极深入研析教学模式

基于“适合教育”办学理念下的“四学四段”课堂教学模式为课程实施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操作范式——“铺垫激学、分层导学、赏识促学、交流延学”,在四个不同阶段中,师生的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今年4月,我校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国“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市级协助组展示活动中广受好评。市教科院特级教师吕得星老师和湖北大学叶显发教授分别从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深刻指导。

如果说课堂教学模式是课程文化发展的“经”,那么国家课程、三级校本课程则是我校课程文化发展的“纬”,只有两者和谐交融,才能令课程熠熠生辉。为此,我们会从课程设置、课模建构、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脚踏实地、层层深入地开展研究,不断彰显课程文化的魅力。

五、环境文化——变精细为精致

我校地处繁华的“武商黄金商业圈”,如何通过校园环境建设褪去喧嚣、浮躁之气,让师生能够静心读书、潜心学习也一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

2010年,我校抓住区委、区政府校舍“抗震加固”工程改造的契机,精心规划,营造简约雅致的校园环境。2012年学校变为一校两点,即展览馆校区(低学段)和滑坡校区(高学段)。两个校区格局一致,文化相融,各具特色。

走廊文化采用摘自国学经典中的名句名篇的书法作品装点;从科技大楼的台阶拾级而上,便能欣赏到墙壁上的“中国科技大事巡礼”的12大板块105张图片,让学生置身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征途中;艺术空间里富于现代气息的学生活动场地,科技大楼中低吟浅唱、高山流水、水墨丹青、云中漫步、品文悟道、灵动畅想等功能室为学校三级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物质资源保障;学校主题文化墙上镶嵌着我国古代、近现代和世界各国广为流传的47条励志名言。文化墙旁边设置有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木质休闲椅,让学生在闲暇时畅谈理想,品读静思。

学校文化建设捷报频传,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红旗大队、湖北省绿色学校、湖北省语言文字示范校、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校、武汉市青年学理论示范小组、武汉市高效课堂建设先进校、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基地校、武汉市师德先进集体……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的生长点,我们会不懈追求、执着探索,铸就学校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校本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