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班级文化成为持久的教育力量

2014-06-06 10:44王晓静
成才 2014年5期
关键词:班级班主任制度

■王晓静

让班级文化成为持久的教育力量

■王晓静

班级文化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全班同学共同创造的。它是指班级成员所共有的相对稳定的思想作风、情感态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及班级内部环境的复合体。它是深化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是促进青少年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持久的能动的教育力量。因此,班主任应该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学生特点、班级建设的方向等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建适合班级发展和学生需要的班级文化,使其产生持久的教育力量,促进班级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让制度成为习惯

我认为,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建设的保障。在传统的班级制度建设中,常常只是在教室里千篇一律地张贴几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者是由班主任、几个班委制定的班级纪律,方式单一,内容枯燥,像学生头上的“紧箍咒”,很难让学生乐于接受。这些制度由于只是单方单向的对学生的强制要求,缺乏民主互动,导致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常常“按了葫芦浮起来瓢”,以致筋疲力竭,心力交瘁。

创建良好的班级制度,需要班主任将制定制度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他律转化为自律,从而达到持久的教育效果。

1.自定班规,自我规范

如何制订真正能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班纪班规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班主任可以放权学生,让他们在参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找出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调研班级同学的班级愿景,并由班干部负责,全班同学参与,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相关班级制度。

制度的张贴可以打破常规,如让美术特长生用即时贴彩条将各项制度粘贴在班级制度栏里,这样既醒目,又美观。还可照此方式设计考评奖励栏,实施小组、个人的星级评比。实践证明,用学生自定的制度来约束他们自己的行为,以评比竞争的机制来激发学生的优良表现,比单方面强制执行要有效得多。而且这种方式,变被动遵守为自觉遵守,让制度成为了学生的习惯。

2.星级管理,争创星级

“我的阵地,我做主!”在班级建设中,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人,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班级建设的愿景,我们设计了《小组帮学制度》,制定了《班级公约》,并辅之以生活、学习、行为等习惯的量化考核。我们对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实施规范化的考核,“一日一记载,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表彰”的评比制度,使学生日常行为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这样简洁明了、具体且可操作的《班级公约》就成为了学生自觉且乐于遵守的准则。

星级的评比是班级建设的动力源。我们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长,评出方方面面的班级明星,让每个孩子都有做明星的机会和可能。这种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竭尽所能为班级和自己的发展发挥所长。

为了给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我们每个学年仿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出“感动班级十大人物”,具体类别由最感动的事迹来确定。2012~2013学年度,我们评出了“勤奋坚强的春蕾生”“人小力大的热心人”“践行低碳的小卫士”“品学兼优的带头人”“帅气多才的小画家”“尽职尽责的好干部”“感恩乐观的小天使”“勤劳孝顺的好儿女”“憨厚朴实的好后勤”等班级人物。看似一个个简单的名词和小小的荣誉却是一个个让人奋起的动力;看似平常的表彰,却能变被管理为乐于遵守和主动执行,班级文化成为了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

二、让环境孕育品格

记得去年12月到美国访谈学习时,我们每到一所学校,校园、教室、走道等地处处可见活动的海报,班级学生各科的优秀作业、作品的展示等使得班级的每个墙面、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文化的氛围,真正实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我以为,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

1.班歌、班旗、班徽的设计

班级的标志,代表着全体同学的奋斗方向和斗志,因此,在设计班歌、班徽、班旗这些班级标志的时候,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设计的任务可交给学生,这样既可以挖掘并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

2.图书角的设计

我利用学生看过的闲置在家的好书,组成了图书角,并定期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对阅读次数最多的小组和个人每月进行奖励。我还鼓励学生自创小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这样的措施不仅激励了学生自觉阅读,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好习惯,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学会相互推荐好书籍,学会资源共享。

3.打造“成长的足迹”,让每一面墙说话

班级的墙壁是学生的创作园地,我将一块块园地划分给每个小组,由小组设计健康向上、喜闻乐见、富有激励作用的作品,有活动的海报,有美术的涂鸦,有优秀作业的展示,有活动图片的张贴,有小组成绩和班级成果的展示……这样,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也增进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了大家热爱班级的情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让活动促进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精神是学生、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积淀起来的,是反映全班学生的价值并被全体师生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它是班级管理和建设良好班风的内驱力和核心,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及激励、制约作用。

1.发挥班会主阵地,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会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结合节假日,开展“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诚信教育”等一系列教育主题班会,将班级精神及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不仅在思想上教育了学生,熏陶了学生,同时也在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2.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由个体化向社会化转变

我们每学期都会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参加基地感恩教育和理想教育的活动,请老红军讲课,组织学生参加“对香烟说NO!”的主题报告会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社会,了解了社会,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使班级文化在每一次的社会实践中得以体现并升华。

3.加强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创新教育。班级管理是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让学生参与班级各项管理工作,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在管理制度的制订、管理方式方法的设计等方面大有可为,还可以使他们的个性、特长等方面得到有效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又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因此,不仅班主任要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学校也要为班级文化的建设提供一切有利的条件,创建班级文化的各种模式,并鼓励形成班级文化的多样化局面。只要我们共同来关注班级文化建设,我相信班级文化一定能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有效而持久的教育作用,真正实现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之效。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西湖金银湖中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班级班主任制度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班主任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