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

2014-06-06 10:44李震
成才 2014年5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高中生习惯

■李震

高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

■李震

行为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调查表明,人们90%的日常活动源自习惯。好习惯对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对习惯作过经典的表述:“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高中的德育工作应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养成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主线,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

一、创设良好环境,陶冶美好情操

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养成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家懒外勤”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的一种习惯性表现。高中生处于人生观塑造的重要阶段,他们思想丰富、志向高远,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社会十分好奇,容易受环境感染。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创设环境,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校园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学校特有的办学风格,将浓厚的办学思想蕴含其中,也可将当地文化风俗和优良传统融合到学校的建筑风格之中,使之成为传播当地优良文化传统的教育载体。校园教学活动的场所、设备的布置,也要体现出科学性、人文性的特点和学校所独有的办学特色,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感受和富于责任感、献身精神的环境熏陶。还有,绿色象征着生机和希望,出色的绿化环境既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又有健身益智之功。因此,在绿化的布置上,要多选择常绿、挺拔或寓意美好的植物,让学生徜徉其中时,能耳目清新,赏心悦目,充分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这样的环境设置,既缓解了学生脑力劳动的疲劳,调节了学生的心态和情绪,提高学习活动的效果,又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奋进的力量,促进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编制引领计划,强化过程管理

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要“慎始而善终”。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只有精心设计各种学生活动,有计划地培养高中生做人的习惯、做事的习惯、学习的习惯、交往的习惯,并形成一定的规范和相应的制度,习惯的养成才能得到保障。形形色色的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契机,只有坚持不懈,精心计划,良好的行为才能够成为习惯。

1.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强化习惯的养成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日常活动中的习惯养成教育。我们可在每天的日常活动中,安排值日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评比,进行流动红旗的评比。如学生的个人习惯方面,可从学生的校服、头发、书包、礼仪等方面进行评比;集体意识方面,可从班级的清洁、跑操的整齐程度、黑板报的质量、教室的布置等方面进行评比。大型活动的表现方面,可从学生在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表现来进行评比。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训练、活动开展是核心,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行为训练计划,让学生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不断巩固。同时,辅之于检查和督促,这样就一定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兴趣的激发中逐渐养成习惯

高中生已经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力,只有他们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才能乐于参与并在不断的参与中逐渐形成习惯。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一定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如培养学生形成提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就要在每节课课前,根据要预习的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乐于预习,从而逐渐形成预习的习惯。

三、注重方法引路,构建科学体系

教育家洛克曾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形成好习惯,需要极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和正确的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与愿违。

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

学生模仿力强,教师是学生喜欢模仿、效仿的对象之一,教师内在、外在的表现对学生能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做学生行为习惯的表率。教师不仅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张弛有度,以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不断影响的过程中形成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2.发挥名人的榜样作用,在不断的激励中养成习惯

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士都有一些良好的习惯,而且好习惯帮助他们开发出更多的与生俱来的潜能,使他们获得成功。这些名人的榜样力量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动力。如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把成就归功于勤于思考的习惯。他说:“就像锻炼肌肉一样,我们同样可以锻炼和开发我们的大脑……恰当的锻炼、恰当地使用大脑,将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而思维能力的锻炼,又将进一步拓展大脑的容量,使我们获得新的能力。”爱迪生进一步解释道:“缺乏思考习惯的人,其实错过了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不仅如此,他也会因此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和展现自己的才能。”爱迪生正是勤于思考、并让自身潜能开发出来的典范。通过名人效应或身边优秀学生的榜样力量的激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3.发挥纪律的约束作用,在严格训练中养成习惯

赏识激励是精神激励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的赏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习惯得以保持。同时,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也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在赏识激励的同时,必须配合适当的严格的纪律约束。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回忆父亲对他早期学习习惯的严格训练时说:“代数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可父亲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精神不得安宁,每个错误都必须纠正。他对我无意中犯的错误,第一次是警告,是一声尖锐而响亮的‘什么’,如果我不马上纠正,他会严厉地训斥我一顿,令我‘再做一遍’。我曾遇到不止一个能干的人,可是他们到后来一事无成。因为这些人学习松懈,得不到严格纪律的约束。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正是这种严厉的纪律训练。”父亲严格的训练,终于使维纳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巨人。

4.发挥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不断的强化中养成习惯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非一劳永逸的事。一种好习惯的养成往往是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不断纠正不良习惯,强化良好习惯。为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一个阶段内有序列、有目标地确立强化一个主要习惯,以这个习惯为主,其他习惯为辅,形成循环,反复强化,持之以恒,使这些习惯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样,“好习惯养成得越多,学生的能力就越强”,习惯养成就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高中生习惯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上课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