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课好”:理想课堂的现实路途

2014-06-06 10:44武汉市硚口区教育局
成才 2014年5期
关键词:一节课活动学校

■武汉市硚口区教育局

“节节课好”:理想课堂的现实路途

■武汉市硚口区教育局

【光杰手记】

“节节课好”是一种态度

在我们的印象中,硚口区教育局一直强调教育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这次走进硚口区,他们给我们呈现的是小学开展的“节节课好”的实践活动,走的是小学教育教研改革的内涵发展之路,方向把得准,活动抓得实,成效看得见!

的确,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节节课好”也是一种态度。因为:

上好一节课并不难,难的是上好每一节课;

一个老师上好课并不难,难的是每一个老师上好课;

落实一门课并不难,难的是落实好每一门课;

办好一所学校并不难,难的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节节课好看似一种理想,遥不可及,但实际上它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高度,硚口教育人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引导学校和教师将目光聚焦到每天、每科、每课的教学上来,使小学的教学回归基础、回归规律、回归法规、回归主体,追求教育的效能和质量的提高,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们正处在教育改革的大好时代,时代要求我们既要有大海一样的激情,更要有湖泊一样的淡定!“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化浮躁为沉静,化张扬为淡定,使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一、回顾与梳理

三月硚口风似酒,一路春花醉眼看。2009年3月25日上午,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在市教科院的组织下,在众多教育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市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创建高效课堂——‘节节课好’研讨活动”终于在硚口区崇仁路小学隆重召开了。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室主任朱长华、副主任李光杰率市小教室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各兄弟区的小学教研室主任、部分小学的领导以及骨干教师近500人参加了活动。硚口区教育局局长荣建、副局长谈宇贤,硚口区人民政府督导室副主任赵仲喜亲临大会。大会由硚口区教校教研室副主任熊卉主持。

会议开始,硚口区教育局副局长谈宇贤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接着,硚口区教校教研室主任何宗荣同志作了题为《节节课好:课堂理想的现实道路》的工作汇报。报告从内涵及主张、做法及经验、成效及反思三个方面回顾了他们的心路历程。

随后,同济附小的数学高段备课组备课组进行了研讨活动展示。研究主题是“解读教材、节节课好”。展示分两大板块进行:

第一块是课堂教学展示,由硚口区首届“节节课好”的模范教师刘霓老师执教,她执教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

第二块进行了现场的备课组研讨。同济附小长期坚持以研促教,做到每月确定一个教研主题。三月份的研究主题是《解读教材与“节节课好”》。他们选定“分数的意义”这一课,采取同课异构、一课一研的方式,随机抽签开展系列教研活动。3月2日先由一位教师执教,发现问题,研讨反思,修订教案;3月6日抽签确定第二位教师再次执教,然后再发现问题,研讨反思并修订教案。当天刘老师的课是在前面两次执教研讨活动的基础上,刘老师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设计的。这支优秀的团队,7女一男组成,平均年龄30岁。在研讨展示中,他们深刻地解读了教材,她们的精彩表现向现场的观众展现了她们的风采与个性特点。同时也让与会者体会到其中“炼”的份量,即“炼”了团队,展示了同伴互助、合作共赢的优秀团队;“炼”了基本功,8位教师对教材做了深刻、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展示了教师们的扎实功底;“炼”了学校文化,课堂教学的朴实,“真枪实弹”的教研风气,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路径,让与会者无不敬佩。

接着,“节节课好”模范教师代表的演讲将现场会推向了高潮。

来自崇仁寄宿学校的语文教师王晓红,她将用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深刻剖析了解读文本与炼就“节节课好”的关系;

年过半百、痴心三尺讲台三十多年的板厂街小学的李跃进老师,用朴素的语言告诉了大家,在“节节课好”的活动中、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所思所悟。

在人们眼里,语文、数学属于考试学科,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除语数之外的考查学科则不受重视,来自体育馆小学的陈丽老师作为综合学科的代表立下这样的誓言:我们也要“节节课好”!

最后,《成才》杂志的刘晓鸣主编、教科院小学教研室李光杰主任作了大会点评,他们高度概括地肯定了硚口的做法和本次现场会的意义。

二、内涵与解读

“节节课好”是针对一节课好的现象提出来的。课从类型上看,不外乎有公开课、观摩课或评优课,共同点是精心雕琢、反复打磨。其本意是研究、示范、培养,它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科的教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一节课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扭曲了人们对“一节课”的认识,由此产生了系列的异化现象。它主要表现为:“一课成名天下知”的功利;“因一废十”的高耗;“表演性质”的虚假;这些都偏离了教学的实际,一节好就成了好教师的代名词。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节节课好”的概念,并提炼出了“节节课好”的本质特点和基本主张。

我们认为“节节课好”的特点是:常规、常态和常效。就是要从一节课好的超常规回到常规;从一节课好的反常态回到常态;从一节课好的非常效回到常效,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我们“节节课好”的基本主张有“四观”。一是教学观:就是要以学论教,用“学得欢、睡眠足、考得好、发展优”来评价教师的教;二是发展观:就是要尊重差异,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是进步。三是主体观:节节课好的主体是教师,要以师为本,调动教师的内动力,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四是均衡观:就是要全面发展。我们认为:上好一节课并不难,难的是上好每一节课;一个老师上好课并不难,难的是每一个老师上好课;落实一门课并不难,难的是落实好每一门课;办好一所学校并不难,难的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节节课好看似一种理想,遥不可及,但它实际上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所以,节节课好又是一种态度。为了追求这个理想,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三、探索与实践

2005年,硚口区教育局鲜明地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总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区小学开展了“节节课好”的实践活动,历经三年的实践,大致经历了萌生、启动、推进三个阶段:

回顾近三年的历程,我们认为“节节课好”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校和教师将目光聚焦到每天、每科、每课的教学上来,使小学教学回归基础、回归规律、回归法规、回归主体。

(一)用破与立之策——除浮华

观念决定行为,文化决定品位。在新课改之中之所以出现“一节课好”的异化现象,其根源是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出了问题,以学定教的思想确立不够,导致教育行为违背了教学规律,使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追求浮华。因此,我们用破与立之策来更新观念,实现重基础、除浮华、求实效、返璞归真的目的。我们主要是从学校绩效观、教师发展观、教科研成果观来进行破与立的。

一是破除只重视轰轰烈烈的活动、一俊遮百丑的学校绩效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一流质量、鲜明特色、和谐校园的学校绩效观。

二是破除只重视教师优质课获奖、脱离校情的教科研成果观,确立重视“节节课好”“门门课程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教科研成果观。

三是破除只重视优质课、论文、教案、获奖的教师发展观,确立重视上好每节课、重视每位学生发展的教师发展观。

为了实现三破三立的目的,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一把手亲自抓。荣局长在各种会议上强调,教育要回归本质,不能一颗金豆炒几年,要扎扎实实上好每节课。对校长还提出了“五个应该一个必须”的职责要求,要求校长将精力集中于教学之中,校长要姓“教”。

二是组织学习、培训。为了搞好校长的学习与培训,教育局给每所小学配发了《杜郎口旋风》一书,要求校长带头学、对照实践反思学。在学习的基础上,又组织校长到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同时,还非常重视教研室队伍的建设,定期参加教研员的学习与论坛活动,一起探讨教研工作。

三是确立了节节课好的导向标准。为了让“节节课好”有序推进,发挥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我们制定了节节课好的三类标准,一是底线标准——教学常规到位,无教学事故;二是基础性标准——落实“三基”,做到“学、练、导、效”统一;三是发展性标准——知能形成性高、教学独特性强、思维创造性活。同时,对三类课程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努力做到一校一策、一师一策。

四是落实“四清三心”要求。为了让校长姓“教”,给学校打好“场子”,我们提出了“四清三心”的要求。“四清”是指:清理会议;清理渠道;清理竞赛;清理活动。“三心”是指:让校长静心办学;让教师潜心教学;让学生专心学习。

回顾近三年“节节课好”的实践过程,我们就是抓住了“三破三立”的主线,突出观念层面的转变。在观念上不断更新的同时,实现了对旧观念的转变。在这个破与立的过程中,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好的趋势:重视常规、回归常态形成共识,追求浮华,不求实效没有了市场。

(二)施点与面之术——弃虚化

“以点带面”是我们常用的工作方法,也是管理之术。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以点过重”而“带面不足”的现象。落实“节节课好”,需要我们既重点又重面,做到点与面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区小学教育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做真实的教育,摒弃教育的虚化现象。为此,我们着重抓了“节节课好”活动、考查学科质量监测、作业最优化研究三个支点的工作。

1.以推进“节节课好”实践活动为支点,撬动全面优化学校管理这个面,进一步突出教学中心的地位

为了发挥“节节课好”这个支点的杠杆作用,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1)仪式推动。我们在星火小学召开了“节节课好”实践活动的启动仪式,会上还下发了水厂路小学和东方红小学干部听课、评课和解读新课标的典型做法和经验材料。会上,杨科长代表教育局还提了要求,他说:“节节课好”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更是我们实现“双提高”的载体,只要大家提高认识,共同努力,“节节课好”一定会成为我区小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推进器。

(2)典型引路。我们围绕“节节课好”的实践活动,在硚口路小学和同济附小分别召开了“科学听课、效率评课”和“减负增效、科学提高质量”的两次现场会,交流她们的经验。会上还交流了崇仁路小学高效课堂、体育馆小学备课组建设的经验,充分发挥她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会上还下发了《学校干部“科学听课、效率评课”指导意见》,将上上下下的关注点都聚焦到课堂,聚焦到教学上来,凸显了教学的中心地位。

(3)规范管理。我们先后出台了《加强备课组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深化作业管理的意见》,同时还联合组干科将校长落实“五个应该一个必须”的情况,纳入对校长的考核。通过这样的考评,引导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保证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推动“节节课好”实践活动的稳步开展。

2.以推进“作业最优化研究”为支点,撬动区域有效教学这个面,努力追求减负增效、高效课堂

(1)深入调研,找准切口。初教科和教研室联手进行了学生课业负担的访谈,召开了多层次的座谈会。在此基础上,又重点对我区7所小学中的242名教师、2784名学生家长和320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研发现,“课堂效率低下、课内作业向课外挤”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之一。所以,我们最终确定了“小学课堂作业最优化研究”的课题,其目的是以此为切入点,改进课堂、优化教学、提高效能。

(2)分层管理,明确责任。确定方向后,我们组建了由教育局局长牵头、初教科、教研室、基层学校多方面人员参加的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地进行了责任分工。局领导对课题进行宏观把握方向、微观具体指导,初教科负责组织协调,教研室负责实施指导,基层学校开展专题研究。

(3)拟定方案,试点推行。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挑选了14所试验学校,进行先期试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该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用这两个方案来指导学校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在试验校的工作布置会上,谈局长作了《以作业研究为突破口,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能》的主题发言。他要求试验校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调整改革的策略,研究实际问题,以小见大。要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以作业研究为突破口,拉动教法、学法、练法、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以此作为我区深化素质教育的推动器,发挥“蝴蝶效应”,破解减负增效的难题,提升硚口的教育质量和品位。

3.以推行“考查学科质量监测管理办法”为支点,撬动全面落实课程这个面,努力推进课程的均衡化

重视语数课程、忽视考查课程一直是教育管理上的一大难题,也是全面落实“节节课好”的难点之一。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研究与试行。

(1)出台办法。我们结合区情和校情,由学科教研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硚口区小学考查学科质量监测管理办法》,并按“学习期、空转期、完善期和运转期”四个阶段稳步推进,以此来引导学校落实好考查课程。

(2)明确主体。我们规定,该办法的指导与监测主体是考查学科的教研员,由他们依据校情,与学校商定考查学科的质量目标,并指导学校进行校内的质量监测。同时,坚持每周二的集体下校和每月下校的巡视制度,用多种形式了解学校的课程落实情况,并做到一月一查一汇总。

(3)确立原则。为了使监测工作平稳、和谐、有效地落实,我们还明确提出了“四个突出”,即:突出对学校实际困难的关心,突出常态的检查,突出底线的检查,突出飞行检查。在检查中还必须遵循五个原则,即分层分类原则、增值发展原则、以校为本的原则、多元开放原则、减负增效原则。

以“节节课好”实践活动为主轴,以“作业最优化研究”和“考查学科质量监测”为两翼,推进我区小学课程的均衡化发展。充分发挥了三个支点的杠杆作用,逐渐夯实学校的管理、课程与课堂三个方面的工作,逐步扭转教学中的虚化现象。

(三)炼静与动之功——求实效

对教育的认识与发展需要冷静、理性的思考,对教育的实施与改革需要务实、细致的行动。没有冷静的思考会导致盲动,没有理性的思考会产生躁动,有了冷静的思考而没有务实细致的行动,则会产生浮动或逆动。因此,“节节课好”活动的推进,只有做到静与动的结合,才能收到实效。我们的做法是用“两静”促“两动”。

1.“静”,就是要坚守两类制度,解决“节节课好”推进中躁动的问题,使“节节课好”的运行能循规律而“动”

一是科学的管理评价制度。我们制定并下发了《素质教育质量绩效评价方案》和《教研员绩效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其中,明确将“节节课好”实践活动的落实情况列入到绩效考核项目之中。

二是严格的质量监控制度。我们根据市教育局的有关规定,结合区情,坚持水平性监测原则,发挥监测的导向作用,引导“节节课好”实践活动健康发展。首先是制定并下发了“质量管理条例”和“实施意见”。其次是各校完善了三段六年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注重师生的诚信教育,开展了“抓考风促三风”的主题教育活动。

以上两类制度的落实,从不同侧面引导了学校,将“节节课好”的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发展上;将着力点放在落实各项常规、科学提高质量上。从而保证了“节节课好”的推进与落实能够遵循规律而动。

2.“静”,就是要坚守三个长效机制,解决“节节课好”推进中盲动的问题,使“节节课好”的运行能有序、有效的联动

一是建构“节节课好”主题活动的运行机制。我们的做法是:学期初计划——方案导向;学期中调研——指导调控;学期末总结——反思重建。三个环节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保证了“节节课好”实践活动的有序地运行。

二是建构“节节课好”活动开展的激励机制。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进行团队激励。坚持初教科、教研室和教科室对学校的联合考核与奖励,并开展备课组的评选活动,评选出了50个“节节课好”的优秀备课组。在评选中着重看两个建设,突出“课好”的前提就是“备”的建设,突出“均衡发展”的载体就是“组”的建设。

其次,进行个体激励。在暂停了区优质课比赛后,我们开展了评选“作业管理先进个人”“节节课好先进教师”和“节节课好模范教师”的活动。共评选出了60名“作业管理先进个人”、50名“节节课好先进教师”、20名“节节课好模范教师”。特别是对20名模范教师,利用区教育工作总结大会,进行了集体表彰,由教育局的党政领导,给她们颁发了荣誉证书,由她们的校长亲手给她们献上了鲜花。这些做法,积极引导了学校工作重心的转移,引导了教师课堂价值观的回归。

最后,完善“节节课好”活动的研训机制。我们进行了三个机制的建设,它们是:教研—管理运行机制;研训一体的教研培训机制;动态发展的骨干轮训机制。我们组建了初、中、高三个级别的教研组。初级教研组是以学科中心骨干为组长的校本研究组;中级教研组是由教研员和名师任组长,中心组骨干教师为组员的教研组。对中级教研组成员实行每两年一次的考核制,对考试合格“出师”的教师颁发相应的证书,优秀者进入高级教研组,并拟聘为兼职教研员。从而构建了教研的轮动机制,拓宽了教学骨干的培养渠道,提高了教研的效能。

运行机制保障了“节节课好”的运行有秩序,激励机制指明了“节节课好”的运行方向,研训机制的建立又为“节节课好”的运行注入了人才活力,三个长效机制从不同方面保证了“节节课好”的有序推进。

三、思考与展望

(一)取得的成绩

1.转变了观念,摒弃了浮躁,思想回归到对教育本质的追求上。社会的指责、学校的埋怨、家长的投诉明显减少;督学、专家、领导的肯定增多。硚口小学教育是“十五”以来的最好时期之一。

2、聚焦了课堂,提高了质量,探索了适合硚口特点的本土做法。常规意识、课程意识、效能意识得到增强;学生负担有所减轻,素质教育的质量有所提高;特长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楚才作文””走进数学王国”“读书知识竞赛”的获奖面和等级有了新的突破。在2008年的楚才作文竞赛中,全市小学组评选了10名特等奖,我区就有4名学生荣获殊荣;在“读书知识”竞赛中,全区的获奖率为63.4%,比去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在“走进数学王国”的竞赛中,全区的获奖率为31. 2%,比去年增加10个百分点。

3.构建了机制,形成了愿景,重建了硚口小学的教育文化。学校自主办学、教师静心教书、教研员潜心研究的氛围越来越浓,围绕中心的工作意识更加明确,校际间的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者进课堂的多了,跑教育局的少了。

(二)成效原因分析

1.一把手亲自抓,上下联动,四位一体,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是落实好“节节课好”的前提。

2.把握规律,立足区情,尊重差异,突出今天比昨天好的发展性理念是落实好“节节课好”的关键。

3.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和谐推进,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是落实好“节节课好”的有力保障。

(三)遇到的问题

一是教师素质与理想之间的差异,二是一节课好与节节课好的协调,三是节节课好与职评政策的统一。

“节节课好”遵循的是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彰显的是硚口的教育文化,体现了教育的“慢的艺术”,它是我们课堂理想的现实道路。“节节课好”实践活动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们将坚守“节节课好”的理念,探索高效课堂、减负增效的新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一节课活动学校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托马斯的一节课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学校推介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