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生制在大学感恩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及长效发展策略

2014-08-15 00:48蔡金淋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弟学妹培训

蔡金淋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 200444)

1 导生制在大学感恩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在西方,导生制起源于19世纪初英国的贝尔-兰卡斯特制度,这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中国,尽管教育史上从未对“导生制”有过概念性的论述,但这样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一直存在于历史中。最早运用导生这一教学形式的倡导者与使用者是孔子,他在当时师资资源与弟子数量呈现强烈反比的条件下,创造性地使用了“次相授受”这一教学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导生制在当今高等院校中得到了多样化发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就业、学生管理、学生组织等各个方面,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

所谓“导生制”,是指学习优秀、能力出众的在读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通过选拔、培训,协助教师培养和教育学弟、学妹,引导学生适应和进步,从而促进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的制度。参与者的工作以引导、帮助、分享为主,因其自身的身份也是学生,故称为导生。导生制是大学感恩教育的实践平台,在大学感恩文化的建设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彰显榜样与示范,体验施恩传承的快乐与成长

从主动实施者——导生的角度看,感恩教育需要在反复的体验中取得认同,进而内化为个人的优秀品格。导生制符合感恩教育的实践,在双向互动中,导生把知识、经验传递给学弟、学妹,让其感受正能量。导生在工作中以情感人,在关怀与帮助中,获得了学弟、学妹的信任,在不断感动中感染他们的性情。导生带着感恩之心教导着学弟、学妹,而学弟、学妹带着感恩之心感激导生。这样周而复始,逐步形成感恩教育意识培养的实践平台。

1.2 提倡学习与感受,培育知恩图报之感恩情怀

从被动接受者——学弟、学妹的角度看,感恩教育要从导生与学弟、学妹们的对接中找到突破口。教师要让学弟、学妹从识恩开始,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成长与导生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让学弟、学妹在实践中体验感恩,感谢导生的点滴帮助,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在感恩教育实践中,感恩品德的培养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要引导学弟、学妹将所受到的帮助和关怀通过导生的形式传承下去,体会施恩和报恩带来的身心愉悦。这样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形成感恩精神传承的教育实践平台,促进感恩闭环的形成。

1.3 重视宣传与引导,营造大学感恩文化的氛围

从教育主体——高校和教师的角度看,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学”与“做”同样重要。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创建这一漫长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校园主流媒体宣传和报道导生中的感恩事迹和感恩人物,弘扬感恩价值观。比如,在上海大学团委举办的2013年优秀学生表彰和分享大会上,受到表彰和分享感悟的代表不仅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还有优秀导生,这正是高校对感恩精神的重视、尊重与引导。教师需要利用好这种优秀的教学资源,开展讨论、演讲与采访等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优秀学生报名参加导生选拔,实实在在地为学弟、学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把感恩行动传承下去,在体验教学中使导生学会如何知恩、施恩,使学弟、学妹学会如何识恩、报恩,让感恩之花开遍校园,形成大学感恩文化。

2 推行导生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发挥导生制作用的前提条件

导生制可以缓解当前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紧张状况,个性化地指导学弟、学妹,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但导生制不是万灵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导生作用的有效发挥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合理地建设导生制的外部保障和内部运行的长效机制。

2.2 导生的角色定位不清容易导致工作方法失当

导生仍然是学生的身份,与学弟、学妹是平等关系,职责重在“引导”。导生既不能像管理者或者教师一样高高在上,采用说教的方式开展工作,也不能对学弟、学妹的事务大包大揽,甚至越俎代庖。这样做就违背了导生制的设立宗旨,其结果,要么使得导生得不到学弟、学妹的认可而形同虚设,要么使得导生工作简单机械而事倍功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生要用同辈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做值得尊敬、可以亲近、能够学习、可以信赖的学长。

2.3 导生的工作需要高水平的指导

导生的工作不仅是为转变学弟、学妹的思路和规划生涯而提供咨询,还要协助教师开展教育活动,这就不仅要求导生具有责任心和专业知识,还要求指导教师具有长效的管理思维。在现实中,一方面,招募组织和指导教师在导生的培养和培训方面还有所欠缺。导生本身还是在校学生,自身能力有待提高,各种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处理问题的时候难免稍显稚嫩,这需要学校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导生在与学弟、学妹接触的同时,需要将“导人”与“育己”相结合,实现“双赢”。另一方面,招募组织和指导教师的观念上存在局限,认为导生是帮助他们开展工作,若导生本身还需要花费时间去指导,不如不用;导生也是学生,同样也需要教师的关心与指导。导生在工作的同时,自身也会遇到课业压力和规划问题,在导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指导教师应当向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关心、指导与帮助,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3 导生制在大学感恩文化传承中的长效发展策略

3.1 构建适合导生制长效发展的外部保障机制

3.1.1 规范高校导生制的管理体系

导生制是高校育人与文化传承的实践平台,高校应当建立管理主体多元化、组织成员普遍参与的导生制度管理体系。在组织上,由学工部门统一领导,招募组织拥有充分自治权和运行上的主观能动性,学工部门负责监督和保障其运行顺畅,并协调其与外部的关系。

3.1.2 提升高校支持导生工作的力度

打造导生的品牌,是吸引、激励和留住导生的有效方法,品牌越响,导生的边际效应越大。高校应当加强导生理念和成长案例的宣传,增强师生认同感,提高师生的支持度,为导生制的长效发展提供健康的土壤。宣传载体应当多样,包括校园电视台、电台、互联网等等,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1.3 建立保障导生制活动的制度

加强导生制度化建设,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实施性强、操作性高的制度规范,是有效发挥导生制作用的制度保障。导生制的制度规范,不仅可以强化师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可以通过制度来认可导生活动的性质以及导生的角色,进而促进各级组织保障导生的权益,保证导生活动的顺利开展。高等院校需要建立导生角色定位、职责、权利等基本制度;导生招募部门可以依据高等院校的基本制度、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的差异化,完善导生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等实施细则,并报学工部门备案。

3.2 建立确保导生制有效运转的内部运行机制

3.2.1 建立规范化的导生选拔机制,制定明确的准入制度

在导生选拔过程中,应当规划所需要的导生类型、专业兴趣和人数比例;招募程序必须规范,选拔标准、招募条件、工作要求和工作对象等必须公开,对自愿报名学生采用统一的选拔机制,择优选取。

3.2.2 制定合理化的导生培养方案,促进导生能力素养的提升

培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可以使导生不断掌握工作知识和技巧,提高工作水平,并且通过学习和服务使自己的个性、心理得到改变,能力得到发展。招募组织应该评估导生需要和工作要求,据此建立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形式与培训内容,收到培训绩效。培训通常包括自我认知、人际沟通技巧、活动程序设计、管理技巧、特别技能等。在培训中,使导生明白工作的意义并了解工作使命,促进导生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达成一致;提高专业技能,确保工作质量达到应有的水平;经验丰富的结对导师,指导、关心和帮助导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使导生在完成自身提升的情况下也为学弟、学妹彰显克服困难的榜样作用;开展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辅导,完善其知识结构,增强导生对工作的信心。例如,汕头大学至诚书院的导生素质拓展训练营就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形式,它借鉴香港等地的培训模式,将培训目标分解为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锻炼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是导生的交流平台。

3.2.3 规范过程化的导生使用方案,加强记录、指导与帮助

充分尊重导生的意愿,在工作过程中鼓励导生发挥自身的兴趣特长,激发内在潜能演变成一种组织化的整体力量,让成员在实践工作中感受到助人和自助的“双赢”成长与团队精神。导师了解工作方向和进度,指导制定工作计划并追踪实施效果,及时提供帮助和疏导,引导他们总结经验,激发导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具体工作。召开导生工作例会、记录导生工作过程;建立学习交流、探讨案例、分享心得的平台。

3.2.4 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激发导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建立统一的导生评估机制,结合导生工作证书的管理,科学及时地对导生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估。考核内容包括导生接受培训、参加服务的情况等。对完成的工作项目和任务给予相应的认可,实现导生、服务对象和工作项目的有效衔接。考评形式包括学弟学妹评价、导生自评、导生互评和招募组织评价四个方面。评价结果作为导生的在校表现予以记录并及时反馈给本人,为其改进工作和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对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的导生,若是态度问题,可采用退出机制进行清退;若是能力问题,则可采取重新分派工作或再培训等措施进行调整。

3.2.5 实施多样化的导生激励方式,发挥机制的导向作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倡导的期待理论:人们在预测他们的行为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目标。只有在领导充分认识导生的作用,并且实施有效激励方式的情况下,导生制才能发挥出最优的水平。一方面,实践是有效的教育平台,高校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等德育课程的时候,可将导生工作列入实践环节之一,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对于表现出色的导生,可纳入优秀学生的表彰行列,在选课、实习、直研、出国交流等项目中,实行同等条件下的优先考虑。除此之外,还可以让优秀者充当培训师,组织指导下一届导生。

[1] 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 孔翠薇.导生制的起源与发展研究综述[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3):45-47.

[4] 丁云霞.导生制:历史发展与概念界定[J].理工高教研究,2010,(2):36-39.

[5] 姜宏.导生制在高校社区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7,(7):113-115.

[6] 杨国峰.大学生导生制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5):43-44.

猜你喜欢
学弟学妹培训
尴尬
审视自我,溯心而行——写给高一学弟学妹们的一封信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PPZ的朋友圈
只属于我
只属于我
尴尬
住进医院,才知道自己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