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视域下外语教育中的文化碰撞与交融

2014-08-15 00:45王晓丽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移情母语

王晓丽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将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虽然不同文化在经济、政治及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在中国逐渐走向世界化的进程中,秉承全人教育教学理念的外语教育应该融入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潮。语言不能仅仅被作为一种工具,而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特殊工具,可以是显性的声音工具,也可以是隐性的思维工具。外语教育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肩负传承和谐文化的使命,架起了一座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

一、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文化教学观

全人教育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教育思潮,是基于教育与人的价值关系的认识而提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全人教育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培养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正说明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外语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基础之一,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精通语言、了解文化。但是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片面强调外语作为语言的工具性,忽略了人文教育,在跨文化交际中凸显不出语言学习者应有的文化素养。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文化教育观认为,外语教育已不再是单向的学习外国语言,更应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深刻理解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树立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学习者的视野。

二、外语教育中文化的碰撞

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含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格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外语教育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过程。东方思维的直觉整体性和西方思维的理性截然不同,西方文化注重逻辑与理性的分析,而东方文化在交往中往往注重认知过程的感觉,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行为规范是一个文化中为大家共同接受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用自己文化的行为准则去判断所接受文化的一些行为,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往往会引起误解和冲突。不同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有助于人们区分是非善恶,形成自己文化的处世哲学。比如,我国文化崇尚集体主义的发展观,而西方文化则追求个人主义。任何文化都不存在优劣之分,我们不能因为文化差异而放弃对外语的学习,相反,我们要在外语教育中加深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学习和掌握语言专业知识与文化同样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受到语言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引起矛盾和冲突。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来自外来文化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价值观念会对学习者原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有的学习者故步自封,不愿意接受外来文化,担心外来文化会模糊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有的学习者不愿坚守自己的本族文化,认为他文化优于本族文化。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会处在极度矛盾中,产生文化焦虑和文化认同上的困扰。在外来文化与本族文化的交织与碰撞中,学习者可能对自己本族文化身份产生困惑或茫然,对外来文化产生“爱恨交织”的情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彷徨迷失。

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学习者才能找一个参照系,并据此来化解母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

三、外语教育中文化的交融

在以全人教育为理念的外语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要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育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自然离不开文化教学。因此,外语教育中要引导学习者对外来文化给予尊重、宽容和理解,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母语文化,使两者能彼此渗透、相互交融,共同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观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尊重和宽容。我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差别,承认“不同”乃事物发展之根本,追求不同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和谐发展。

我国外语教育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根本,吸取不同文化的精髓,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外语教育中,我们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观,并将此应用到外语与外语文化的学习中,既不舍弃母语文化,也不拒绝外来文化,在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矛盾与差异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外语教育中文化的融合不是不同文化间的机械整合,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也不是盲目模仿和完全照搬,不能以牺牲母语文化为代价,而应该以母语文化为主,为母语文化所用。因此,在外语教育中,一方面要加强学习者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要鼓励学习者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学习外语语言和文化,有意识地超越母语文化定势的束缚,如实地的感受、领悟另一种文化的内涵。在实施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外来文化,大胆学习和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精华,加快我国和谐文化的建设,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扎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还能汲取世界文化的精髓。

(二)树立母语文化自觉意识

外语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习者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是费孝通1997年在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说,文化自觉需要学习者深刻了解自己文化传统,进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高永晨认为,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在认识上主要表现为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正视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能自觉反思和调整民族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差距。因此,在外语教育中要帮助学习者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在热爱和深刻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会对外国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理解造成困扰。

长时期以来,外语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并没有将母语文化的教育摆在首位,缺乏对学习者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致使很多外国语言与文学的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度不高,认为“西方文化优于母语文化”,完全移情于异域文化,并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相出“母语文化失语症”。这种对外来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盘吸收,最后会造成学习者迷失在外来文化中,失去母语文化的归属感。“英语的全球化及本土化是英语运用趋同和变异两种力量交互的结果,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既指中国英语变体的形成,也意味着中国本土文化对英语语言的移入,学生不必因为学习和使用英语而改变自己的身份和文化价值观念,甚至不必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外语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习者学习体验国外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灌输自己的母语文化,培养学习者对本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外语教育处于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前沿,面临传承、发展、弘扬本族文化的严峻考验,肩负着培养具有本族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优秀人才的使命。作为文化沟通桥梁的外语教学要重视母语文化的渗透功能,引导学习者摒弃腐朽的外来文化意识,隔绝外来文化对本族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渗透和侵略,保持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更好地向世界传播本民族的文化。

(三)进行适度文化移情

文化移情就是为确保不同文化顺利沟通,有意识地超越本族文化的定势,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的心理体验。在文化移情过程中,交际者自觉转换立场,有意识地超越自我文化的框架,将自己置于目的语文化模式中,去感受、理解与接受异文化。外语教育中的文化移情是一种立足本民族文化又超越本族文化之上进行的跨文化思考,可以让学习者感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碰撞与融合,架起了文化间相互交流、融合的桥梁。每一种文化关于行为标准、价值尺度和社会制度,在其文化体系中的范围内都有某种存在的合理性,尽管各种文化的行为标准、价值尺度和社会制度千差万别,乃至相互对立,但它们都有一定的维护人们社会存在的功能,都是在一定的群体中形成,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透过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可以发现其对世界认知的统一性,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人类文化的共性使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成为可能。通过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学习者可以摆脱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式和束缚,自觉地避免因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在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寻求双向沟通。

适度原则是文化移情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移情不足和移情过度都会对跨文化的交流产生障碍。外语教学中要把握移情的适度原则,要向学习者强调文化相对性的规律,引导学习者克服唯母语文化为中心的偏见,培养跨文化的意识和移情。同时,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不能放弃自己本族文化的立场、盲目地崇洋媚外,否则,就会在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逐渐模糊或丧失自己的母语文化身份。文化的适度移情可以帮助学习者真实体验外来文化的底蕴,体验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的文化背景,领略异域文化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开拓学习者的跨文化视野,在跨文化交际中将本族文化的价值观渗透其中,达到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1]李文中.英语全球化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人文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31-134.

[2]徐宜良.当代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及其民族文化心理透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89-92.

[3]单敏.交际者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移情[J].江西社会科学,2013(3):230-232.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移情母语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母语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母语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