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特征的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构建

2014-10-16 01:19李业旗
关键词:胜任指标体系素质

李业旗 刘 芳

(长春工业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素质测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要对大学生素质进行有效测评,就要建立一个与我国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素质测评体系,这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设计。但是,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第一,从大学生素质测评的研究目的来看,大多数研究是将大学生素质测评仅仅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评价,忽视了其本身的作用。从而使大学生忽视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发展。这就削弱了大学生测评体系存在的价值,使大学生成长目标的导向性失效。第二,从大学生素质测评的研究内容来看,很多的研究都是从行为表象出发,忽视个性因素、潜能等内隐特征的测评,仅仅强调统一的行为指标和测评系统。这样的测评体系很难体现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很难适应创新教育的培养,很难起到培养和筛选优秀人才作用。第三,从大学生素质测评的研究视角来看,大多数研究仅仅测评大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缺乏时效性。如果不能将社会的各种需求与测评相挂钩,不能把整个人才市场需求整体规划纳入到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那始终没有时效性。第四,从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建构方法来看,大多数研究是采用主观定性的方法,或者利用素质结构法建立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由于素质结构的分类角度不同,这样构建相关的素质测评体系就会造成主观随意性,造成客观严谨性的缺失。

二、构建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的研究意义

本研究是通过胜任特征模型的有关理论探究高校大学生内在胜任素质,目的是能够建立起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素质测评指标和胜任特征结构模型,为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一)构建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意义

1.研究视角创新。本研究是通过分析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具体需求素质,来确定相应的测评指标。摒弃了过去传统的测评模式,从社会的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来研究当前大学生的人才素质构成,充分与社会测评体系相融合,是研究视角的创新。

2.研究方法创新。本研究是通过借用胜任特征的开发与研究方式,构建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大学生素质体系的研究方法丰富了,实现了把管理心理学与教育心理的融合。

3.测评方法创新。本研究采用社会人才测评技术来开发大学生的胜任素质。这是由于在人才素质测评中对于隐性素质的测评难度较大,而以往的测评手段又只是注重外在行为的测试,很难测试大学生的个性素质和潜能。

(二)构建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实践研究意义

1.为高校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使其发挥:(1)素质教育效果反馈作用,力图做到测评体系与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实际效用相结合。(2)大学生自我成才的能动性作用。符合实际的人本化的测评目标和测评标准,会对大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思想行为,帮助其发挥能动性。(3)大学生职业生涯的预测作用。通过测试来预判其未来发展,为未来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给有效参考。(4)甄选人才作用。根据大学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能够实现人才测评技术测评职业能力和个性特征,发挥人才甄选作用。

2.为高校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测评系统,保证测评的真实性和公平性。本测评体系为社会测评体系和学校测评体系建立起桥梁作用,使测评主体和客体相互了解沟通,保证测评结果的有效。

3.为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新思路。改变人才培养只关注学业成绩,忽视潜能挖掘和综合素质培养。同时,也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测评和分析工具。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路径

(一)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虽然麦克利兰(McClelland)的胜任特征理论在现代人才测评中已经被广泛运用,形成了完善的素质测评模式,但是将这种模式充分运用到大学生素质测评还需要不断完善。那么,运用胜任特征模型的方法构建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就是使大学生素质测评更具有实践性和预测性。

第一,胜任特征反映一个人具有该项工作的胜任素质,对工作的绩效具有预测性。因此,它能够反映更深层次的兴趣、价值观、动机等核心职业素质,所以能够预测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第二,胜任特征还具有区分性。因为胜任特征是基于个体的不同表现,针对绩效优秀者与表现普通者的差异对比得出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确认的大学生优秀素质作为整个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的指标更具有实效性。第三,借用胜任特征理论构建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就是为了建立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不仅仅是为测评而测评,而是能够将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更好地运用到高校的素质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由于胜任特征是针对工作任务和岗位而言的,因此,构建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应该以核心胜任素质为主,应该结合大学生今后就业和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和优秀工作绩效。我们要测评的大学生素质是能够预测大学生是否胜任未来职业工作和适应社会需要的通用胜任特征。

(二)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思路和步骤

1.研究思路。本研究所构建的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是通过从当代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素质出发,结合学校素质培养和测评的实际来确定测评指标。同时,根据我国人才管理通行分类,收集主要类型的岗位胜任特征,作为衡量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标准,来直接反映现代社会的人才素质的构成,力图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来构建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从而使所构建的测评体系更具有实效。

2.研究步骤。首先根据胜任特征理论,通过工作分析法、胜任特征法、文献查阅等方法抽取大学生胜任素质指标;建立大学生素质库;进而根据人才素质测评的方法编制大学生素质调查问卷,通过综合分析后构建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最后验证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四、基于胜任特征的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验证

(一)建立大学生素质库

1.通过工作分析明确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内容和目标。工作分析是人才测评标准体系制作的基础。根据人事配置理论,在制定素质测评目标时,必须从工作的本身的要求出发,进行工作分析。根据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具体内容,工作分析不要求针对职位进行描述。最重要的是分析大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要完成工作职责应该以哪些更重要的指标来测评。

2.基于胜任特征理论构建大学生胜任特征结构模型。我们所指胜任特征是指大学生作为职业人具有的,与一定职位的良好绩效存在显著关联,可以有效观察、测评和改善的知识、技能、动机、品质、价值观等行为特征。首先,这里的胜任特征是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对象,是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素质特征。同时,这里的胜任特征不是大学生的单一能力素质,而是一系列能力素质的组合。这种组合也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个存在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的素质结构体系。

根据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的冰山理论,我们初步建构的大学生素质的胜任特征结构模型:(1)表象层:知识、技能;(2)支柱层:个性素质、能力素质

3.通过文献查阅构建大学生素质库。通过研究当前收集的相关文献资料查询有关的素质测评指标,不断完善胜任力词典与素质库,并从中寻找出能够真正适合大学生的胜任特征或素质。

4.通过专题访谈获取信息从而构建大学生素质库。通过组建20人以上专家组,包括了高校教授、人力资源部管理者、相关心理学专家等,对这些专家组成员分类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访谈,并将收集的这些资料进行归类,分别加入现行的资料素质库中。采用的资料多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行为事件,将这些专家讲述的成功事例进行整理提炼出目标素质。其次是访谈信息,以大学生素质为谈话的话题,从相关专家那里直接得出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素质。

将访谈到的资料首先按照表象层和支柱层分别分类。进而总结归纳出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素质特征,并予以定义。从而能够完成大学生素质库建立的的第一步。其中表象层包括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知识素质又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经验知识;技能素质又分为业务技能、管理技能、运动技能等。支柱层包括能力素质和个性素质,能力素质又分为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个性素质又分为个性倾向、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

根据专题访谈和大学生培养的实际,我们认为大学生素质库还应该包含一个基础层。基础层包括品德素质和身心素质。品德素质又包含了大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创新意识;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体质、体力和精力等)和心理健康素质。通过对这些相应素质梳理后,并参考相关资料给予相应定义,最终建立大学生素质库。

(二)访谈调查验证与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确立

1.调查验证大学生素质库。本研究通过对专家组访谈、调查、资料查找、事实论证等,通过不同种类的素质与胜任特征,找出能够与大学生未来发展有关的20项胜任素质。为使获得的信息对大学生素质要求能够与社会接轨,调查验证还是以专家组为重点。

课题组选取的专家组成员对于胜任素质的本身理解较为透彻,清晰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在访谈中不同背景的专家对素质的重要性要求有所不同,有的看重专业能力和创新素质,有的看重一般能力和个性素质,这对我们建立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并不存在矛盾。我们强调的是大学生通用型核心胜任素质,本文研究将这些核心胜任素质归纳出来作为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

因为建立的素质库的某些素质的基本内涵有交叉,但侧重有所不同,不能将其任意合并。所以调查验证前的沟通尤为重要,通过沟通使得被试者的思路更加清晰。经过调查验证课题组又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实际状况,把各个指标进行概括和总结,建立了大学生通用素质库。

2.确立大学生胜任特征模型。根据研究抽取的大学生素质,借助胜任特征理论,结合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建立大学生胜任特征结构模型(如图1)。

图1 大学生胜任特征结构模型

3.根据确立的大学生胜任特征结构模型和调查验证后的大学生素质库,构建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及指标释义。(如表1)

表1 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及指标释义

(三)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验证

本研究关于效度的研究还仅停留在表面。有关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还要进一步验证。尤其是效标效度中的预测效度尤为重要。因为本研究特别强调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胜任素质,这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追踪,从而对这些追踪的对象进行进一步研究,将他们未来就业以及其所在单位的具体表现进行记录,这样便能得出相关结论,这都需要长期的追踪来进行研究。

虽然本研究立足于素质的实际效果,也适用于人才测评的理念。但付诸于教育实践还需要更加复杂和耐心的反复实践验证,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在设立一、二级指标后,需要建立有行为指标构成的三级指标以及权重和测评方法,才能真正运用于大学生实际测评。

[1]肖鸣政,Mark Cook.人员素质测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淑红.人员素质测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彭苏勉,翟怀远.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测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胜任指标体系素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