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画

2014-10-21 14:53方惠娜
中国文艺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故事美术作品想象力

方惠娜

【摘 要】美术是要求人调动各种感官投入其中的一种活动,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积极地表达自我,表现自己的思想,说出自己画中的故事,这样我们的美术教学不仅仅培养的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更应该让学生能够拥有个性的审美情趣,创作有思想的画。

【关键词】故事;美术作品;想象力

一、美术的涵义

美术,通俗来讲其实就是与美有相的艺术与技术。美术的学习,在于发现美并欣赏美再去创造美的全过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充满了美的元素,像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灿烂的阳光、美丽的树、漂亮的花、鸟儿在头上轻轻掠过,还有我们在生活当中体会到的冷热温凉和酸甜苦辣,我们能够在生活当中感情到生活之美,也能够感悟到艺术是无处不在的。如果让我回答什么才是美?那我会用最简单的形容词,像漂亮的、好看的、优雅的、美丽的、细致的、精美的、迷人的、顺眼的、舒服的、鲜艳的、有创意的等等,而且所有的美共同的特点便是动人的,美能够感动我们的心灵,触动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思想受到美的冲击。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现美,深入的去欣赏,然后再将美的人或美的事物,通过画笔为大家展示出来。

二、《地下的故事》有感

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总是给我们灌输中心思想,一篇课文有中心思想,而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考试的时候要做到只字不漏,那么一幅画的中心思想呢?或者说画有中心思想吗?当然有,往往一幅好的美术作品都是好在“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而且美术作品的中心思想不像语文课文,是这样就是这样,相同的美术作品,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怎样让我们孩子的美术作品赋予他们自己的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呢?在进行浙美版的第三册21课《地下的故事》教学构思中,我发现本课教学主旨在于如何帮助学生从图中开拓思维。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进行简单构图练习的能力,提高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创造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也发现了“故事”两个字,对于儿童来说“故事”是他们在妈妈肚子里开始就始终伴随左右的朋友,故事所给予孩子的绝不仅仅只是简单文字知识,更多的是在故事海洋中所获得的愉悦,这种愉悦绝也不只是视觉带来的感受,而更多的是孩子们在想象中得来的快乐,在想象能力培养上其实“故事”和“美术”是共通的,那么我又何不在美术教学中加入故事呢?让孩子讲完故事再进行艺术创作,或者让孩子边画边讲故事,又或者艺术创作完再讲讲画中的故事,那么孩子的艺术创作会更有思想,更有感染力。但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见到的还是地上的事物和画面比较多,对于地下,很多学生都没有感性的认识与生活经验。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缺乏地下的空间感,不能合理的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表达并创造出来,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

1.抛砖引玉的画前“故事汇”。在《地下的故事》这篇课文中,有日本著名漫画家佐佐木洋子的一幅插画《鼹鼠爸爸的鼾声》,我在教学中先让孩子看看这幅画,再让孩子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说的时候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把“怎么可能”、“你想错了”、“太夸张了”等否定的词扔到西伯利亚,对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尤其是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我进行表扬、鼓励,让学生觉得这样“异想天开”是对的。这样,“鼹鼠爸爸想不劳而获偷睡刺猬大婶的床”、“无家可回的鼹鼠一家”、“鼹鼠爸爸一家和刺猬合租趣事”等等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出炉了,孩子们不仅仅说了画里的故事,还把故事说到了画外,而且还同画异构,自然而然地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这次画前故事汇,是“故事说画”的餐前点心,打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使之后学生的创作更有张力,同时避免了之后孩子自行创作时作品的空洞感。教师要让小朋友看画面当中的故事,并提示小朋友们,这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地下家园,大家一起来看看,是谁要搬去新家了?它的新家里都有什么?让小朋友细致的对画面进行观察,然后,把看到的画面,用语言简单地表达出来。教师再进行引导,将各种小动物画在黑板上,像老鼠、小兔子、蛇、小猫、小狗、鼹鼠、蚯蚓等,请小朋友到前面来,将生活在地下的小动物用“√”标出来,不是生活在地下的小动物用“×”标出来。无论小朋友回答的错还是对,教师都要鼓励他们,并引导小朋友找到错误的根源,然后,将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趣闻讲给小朋友们听,在故事当中加强小朋友对生活在地下的小动物的理解。

2.自得其乐的画时“故事集中营”。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有在绘画中“自得其乐”的小雅——边画边说,画个奥特曼打小怪兽,把怪兽的招数和长相,还有奥特曼的绝招,描绘的跟个真的似的,我想这就是孩子脑海中的一幅画吧。在进入小学后,因为纪律和思维各方面的制約,慢慢的没了这种习惯。有利也有弊吧,孩子纪律是变好了,但天性受到了影响。这是孩子自我情感的流露,最真实的自我,所以在孩子进行创作时,根据本科的教学内容,放上的背景音乐,让他们完全放松,在不受拘束的状态下进行创作。应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故事在画画的时候讲出来,边画边讲。在画人物时可以允许孩子可以流露自己的情感,让思维迸发出火花,可以手舞足蹈,可以给自己的画配音,可以说说自己绘画的原因。当然在引导孩子绘画的过程中,语气适当的夸张,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比喻、夸张手法来影响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在边画边讲的同时发现自己画得不足,及时添改,还能让美术作品赋予灵魂,赋予随即的创造,不至于平板,重复,千篇一律。

3.各有千秋的画后“故事比赛”。最重要的阶段是画后说故事,让孩子把自己的画用讲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先可以在小组里说说,整理一下条理思绪,组织一下语言,接着站起来说说,说得精彩的还可以到台上来展示,进行绘画故事比赛,在说的时候,孩子会发现在画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的东西,下去时候把自己的画更加完善,让孩子的作品有了思想意义。看:“洪水来了小蚂蚁齐搬家”表现了团结的重要性、“地铁飞机”让大家见识到了新科技的魅力、“青蛙家的优点”让大家发现了地下生活的好处、“无家可归的人类”更是突出了环保主题……当然孩子们不仅仅说自己画得故事,还可以说别人的画,把其他孩子的画又进行了新的想象,是说故事激发想象能力的另一个宝贵资源。这样不仅让孩子自己锻炼了思维水平和想象能力,又让画画的孩子有了一种成就感,更是对孩子作品的一种无声评价。看到孩子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我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搭建了“画和故事”这个平台,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展示的机会。每次上美术课之前都让孩子说说自己画里的故事,说说你看到别人画里的故事,这样就有了《下雪天里的红领巾》,《爸爸的汗水》,《我的多功能房间》等等一系列有故事的美术作品;或者给孩子一些故事,让他们给故事插画,这些有故事的美术作品往往题材新颖,构思大胆,有思想意义。……让孩子“故事”中有“画”,“话”中有“故事”。这样,孩子们在美术课时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让孩子真正达到多元化发展。

故事让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仅让孩子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还使孩子的性情得到了陶冶,情感也变得丰富,而故事也让绘画有了孩子的灵魂,培养了孩子的洞察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孩子潜在的创造能力,就让我们的绘画带着故事,一起成长。(作者单位:诸暨市店口镇第一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江晓庆.如何激发儿童在绘画中的潜质[M].少儿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9)

③[美]伊莱恩·皮尔·科汉,鲁斯·斯特劳斯·盖纳,尹少淳译.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M].湖南美术出版社

④杨果果.少儿美术教学方法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⑤李月秋.关于儿童绘画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猜你喜欢
故事美术作品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
美术作品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