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014-11-27 04:26
肇庆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学学校发展

李 琨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战前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1.明治维新后至《专门学校令》颁布之前的起步期;2.《专门学校令》颁布之后至《大学令》颁布之前的初步发展期;3.《大学令》颁布后由大学升格运动带来的快速发展期。笔者拟从以上3 个阶段入手,分析不同时期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特征。

一、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起步

(一)日本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对内,国内资本主义发展仍不健全,工业生产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乎没有重工业,其经济发展主要以家庭劳动为主;反对改革的保守派与被剥夺特权的下级武士势力仍对新政权心存不满,期待蓄势反攻。对外,受到美国、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东亚野心的威胁,又因为与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尚未废除,日本仍未摆脱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困境。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势,争取民族独立,追赶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脚步,日本政府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总目标及“置产兴业”等一系列具体追赶政策。这些目标的提出及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对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富国强兵,主要是指通过实行资本主义化政策来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以达到富国的目的;通过实行军制改革及征兵制来增强军备、加强军力,达到强兵的目的。这一目标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了对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高等人才的需求。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明治政府提出了“置产兴业”这一实施手段。“置产兴业”就是要靠国家政权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其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发行纸币和公债、扶植国内企业、征收土地税和消费税等,这一措施的落实同样提出了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随着以上政策的落实,日本产业经济逐步发展,单纯依靠国内技术实力已无法满足其长期发展需求。为引进和掌握欧美先进生产技术,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引进外国专家和先进技术设备。据统计,1872 年共聘用外国专家214 人,其中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部省有153人;1876年,外国专家人数上升至469 人,工部省为221 人[1]。由此可见,日本对于经济发展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本逐渐出现有识之士,他们认识到这种一切以欧美制度、技术、经验为转移的欧化主义,既消耗了大量政府财政,又与日本的国情和需求存在差距。正因为处于这样的环境,明治政府为实现科技自立,决心培养自国人才,旧制高等教育体制因此初具模型。

1871 年4 月,明治政府着手建立大学并由工部省设立了工学寮,建立工学校(1877 年改称工部大学校)以专门培养高级科学人才。工学校有学士授予权,修业年限为6年,其中包括2年预科、2年专业学习和最后2 年的实习。1877 年,政府合并大学南校和东校,成立由法、理、文、医4个学院组成的东京帝国大学前身——东京大学。到1885年,这2所学校所培养的高级人才达418 名,再加上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构成了实现日本近代化的一支重要科技力量。工部大学校和东京大学的成立,也标志着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初步确立。

(二)旧制私立专门学校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日本最早产生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专门学校。“二战前,绝大多数的大学在制度上都是以‘专门学校’的形式建立,然后才升格为大学的。二战之后,在新制度下产生的新制大学,大多数也是从专门学校转过来的,可以说是我国大学的‘母体’。”[2]16

根据日本政府颁布的《学制》及《学制二篇追加》规定,专门学校泛指“由外国教师传授高深学问的学校”,是“与师范学校一样,以习得其学术并于将来以国语教授国人为目的的学校”。由此可见,专门学校是一种培养教师,并期待由其所培养的教师去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培训机构。但在地位上,由于《学制》的严格规定,作为正规的高等教育机构只能设立大学,因此“专门学校”在法律上并没有作为高等教育机构被认可。另一方面,由于创办大学需要很多能够用国语传授科技知识的本国人,因此,专门学校只是作为创办大学所需人才的培养机构,是作为脱离正规学校体系的、不正规的、暂时的学校类型而设立的。在日本,最早使用专门学校名称的主要有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校这2所官立专门学校。除此之外,据《文部省年报》统计,截至1875 年,还有公立专门学校1 所,私立专门学校5所;1876年,其数量先后增加至5所和6所。日本私立大学的前身就是以这种形态出现在了最初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1879年,日本政府颁布《教育令》以取代之前的《学制》,进一步明确了专门学校的定义。规定“学校由小学、中学、大学、师范学校、专门学校和其他各种学校组成”“大学是传授多科专门知识的场所”“专门学校是传授单科专门知识的场所”。由此可见,专门学校在法制上是包含着介于大学与中学之间的多样化水平的“单科性”学校,其与大学的差别仅仅在于学科是否具有综合性这一点上,这也是这一时期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虽然在法律上专门学校的地位仍然没有被明确下来,但其依然依靠自身努力取得了初步发展,特别是私立专门学校出现了显著增加。根据1895 年的《文部省年报》统计,此时专门学校共有公立3 所,私立44 所,在校学生人数已达8 700 人[3]。从与帝国大学在校生人数1 300 人的人数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专门学校特别是私立专门学校在高等专门教育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专门学校令》的颁布与私立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

(一)《专门学校令》的颁布

1903年,日本政府颁布专门学校制度的基本法规——《专门学校令》,文部省颁布了省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这些法令的颁布,正式承认了专门学校的法律地位,为其稳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对专门学校的设置提出了具体标准,使其发展进一步规范化。

《专门学校令》对专门学校招生范围、修业年限、教授内容及部门设置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可以说是以法律形式规范了专门学校的设立与发展。它规定专门学校的招生范围为中学毕业生或修业年限4 年以上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或经过审核具有与上述2 种学校毕业生同等学力者;学业年限为3年;设立目的为传授高等学术技艺;可以设置预科、研究科以及别科。针对官立专门学校之外的公、私立专门学校的设立,法律规定这些学校必须得到文部大臣的认可,并需根据《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办理相关手续。根据此规定,此后多所专门学校的设立均被认可。

《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则对得到认可的专门学校所必须具备的设施设备作出规定:专门学校要有文部大臣认可的《学校章程》、招生规模;具备一定的学校用地、校舍、教育用具及其他必要设备。除此之外,还对教师资格、入学资格等做了规定:要求教师原则上是帝国大学及其他官立学校毕业的“学士”,或得到文部大臣认可的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是中等学校毕业生或文部省实施的学力考试合格者[4]。虽然法规对入学学生数量、教师资格等做出了重点规定,但对于设施设备的最低标准、校舍与学生定编人数以及教师与学生比例等并没有设置严格的标准,这造成了专门学校水平的参差不齐,特别是导致官立、公立专门学校与私立专门学校之间的教育条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例如,依靠学费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私立专门学校,为了减少支出而几乎没有配备专职教师,主要依靠聘用外聘教师或兼职教师进行授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私立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

《专门学校令》确立了专门学校在制度上的地位,有力推动了私立专门教育规模的发展。法令明确了专门学校与中等教育的连接关系,并清楚地将其定位为接收中等学校毕业生、修业年限为3 年的高等专门教育机构。与此相对,实施农、工、商等实业教育的学校则被称为实业专门学校。根据此法令,1903 年被认可的专门学校共32 所,其中公立4所,私立28所。

由于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专门学校及实业专门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表1 和表2 所示,这一时期,在专门学校方面,官立专门学校数量上几乎没有变化,仍是由5 所医学专门学校和外语、音乐、美术各1所专门学校构成。与此相对,私立专门学校无论是在学校数量还是在在校生数量方面都得到快速增长,进入初步稳定发展阶段。截至1910年,共有私立专门学校46所,到了1915年发展至53所,较1903 年增加近1 倍。在在校生人数方面,私立专门学校学生数量由1905 年的18 359 人增加至1915 年的23 558 人,增幅达28%。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私立专门学校取得了初步发展,学校数量不断增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私立高等教育制度初步确立。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自身课程设置,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实业专门学校的开设目的主要是通过实施农、工、商等实业教育直接为国家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其官立性质明显,因此受国家直接支持较多,这也造就了实业专门学校与私立专门学校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局面。在同一时期,官立实业专门学校由12 所增加至20 所,增幅达67%;同时,在校人数由4 212 人增至7 192 人,增幅同样达70%,为一战前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及技术进步提供了大量实用性人才。

在课程及专业设置方面,私立专门学校中像庆应、早稻田学校,从很早就开始以发展成为综合性专门教育机构作为自身目标,在法学以外设立了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促进了学校自身规模的扩大。另外,随着实业界成为毕业生新的就业市场,其他学校也纷纷走上综合化之路,在原有学科基础上新设了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扩大了自身的办学规模。这也是这一时期其发展的主要特征。

表1 1905—1915 年专门学校及实业专门学校数量的变化[2]30

表2 1905—1915年专门学校及实业专门学校在校生人数的变化[6]80

三、《大学令》的颁布与私立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大学令》的颁布与大学升格运动

由于专门学校的快速发展,要求获得更多权益而升格为大学的呼声越发高涨。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在1918 年根据临时教育会议的咨询报告颁布了《大学令》。此法令从制度上承认了私立大学的设立,同时也对私立大学的设立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法令规定,大学原则上是综合性质,但单科性也认可;除帝国大学外,官、公、私立大学的设置也予以认可;大学的设置由“圣旨”决定;私立大学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本财产并有足够的收入以维持其开支的需要,等等。

该法令一经实施,以往被允许冠以大学之名的各私立专门学校便开始筹措资金、扩充设备,力求尽早升级为正规大学。其中1920 年升格为私立大学的有庆应、早稻田、法正、明治、中央、日本、国学院、同志社等8所大学;1921年设立的有东京慈惠医科大学;1922年设立的有龙谷、大谷、专修、立教、立命馆、关西、东洋协会等7所大学。到大正末年共有22 所私立大学,在此之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又有6所私立大学得以设立[5]。

(二)私立大学制度的确立及快速发展

大正时期后半段开始至昭和初年的这一段时期对于私立大学来讲,是极为激烈的数量扩张时期。在这一时期,私立大学制度随着大学升格运动的完成得以确立,日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迎来了数量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发展。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校数量及在学人数的变化上清楚地看出,如表3 和表4 所示,从1920 年至1930 年的10年间,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由75所学校增加至131所,增幅约1.8倍;官立学校由53所增加至96所,同样是约1.8倍的增幅。尽管在增加的数量上大致相同,官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细节方面却存在着若干不同。官立学校的增加主要是以大学、实业专门学校的增设为中心;而在私立学校中,新设的大学和专门学校则占据了大半,实业专门学校的设立则是局限在极为少数的范围内。由此不难看出,私立大学在这一时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表4 1915—1935年高等教育机构在学人数的变化[6]79

在学人数的变化也清楚地体现了私立学校的扩张情况。1920年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学人数方面,无论是官立还是私立学校的人数都在28 000 人左右;在10 年之后,官立学校的在学人数增加至64 000 人。与此相对,私立学校的在学人数则增加至98 000 人左右,比官立学校人数增加了34 000人。在这一时期,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所增加人数中,有44%是由刚刚被允许设立的私立大学带来的,专门学校的学生总增加数则占据了总增加量的53%。这也足以看出,在这一时期私立大学作为仅有十余年发展史的后起之秀发展迅速,逐渐追赶上专门学校发展步伐并体现了较强的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凭借大学升格运动带来的动力,从大正到昭和初年,私立专门学校(含实业专门学校)也出现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其数量由1915 年的56所增加到1920年的67所,至1935年增加了2倍,达到了114所。虽然说从明治时期开始,在所有官、公、私立专门学校中私立专门学校的比例一直较高,但是在大正时期之后,这个比例已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相对于官立、公立专门学校的发展,表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在各个大学中在学人数的变化更为明显,这也在另一方面说明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从1910—1930 年的20 年间,庆应大学由2 200人增加到7 600人,增幅达3.25倍;早稻田大学由4 000人增加至12 000人,增幅为3倍;更有甚者,日本大学从1 700 人增加到13 000 人,增幅高达7.7倍。不仅如此,在昭和初年还诞生了2 所在学人数超过1万人的大规模大学——日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另外,出现扩充的不只是以上2 所巨型私立大学,其他小规模的学校也出现了在学人数增加的现象,例如,作为文科系小规模学校代表的国学院大学,其在学人数由200 人增加至1 200 人,增幅为6倍;佛教系的龙谷大学由250 人增加到1 100 人,增幅为4.4倍;医学系的慈惠医科大学从500人增加至1 200人,增幅为2.2倍[6]90。

(三)新兴私立大学的发展特征

对于这些在战前升格为大学的各个学校来讲,从大正时期到昭和初年这段时期并不仅仅是获得了“大学”这一社会地位的时期,在各校的发展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大学将这一时期称为“学校取得飞跃性发展”的时期,或“由消极经营政策向积极经营政策转变”的时期。正如这些学校所讲,这一时期私立大学迎来了质和量的转换期。专修大学的校史对这一时期的变化写道:“学科数量增加,校舍得到增设,学校用地得到扩充,专任教员数量增加,课程向白天授课转移,同时还开设了附属学校等”[6]92。正如我们所见,在此时期私立大学不仅在量上出现了大幅度的扩充,而且在质的方面也出现了很大提升。

首先,在学科设置方面私立大学出现了新的动向。上文所述的学生人数增加都是与各校学部学科构成变化相伴的产物。在这些新兴私立大学的附属专科部中,很多私立学校开设了新的学科与课程,出现了学科设置的多学科化和综合化趋势。在明治末期,这些私立学校已由综合大学化的早稻田大学和设立了医学部的庆应大学为先导,逐步增加开设学科数量,完善课程设置结构。在昭和初年,除法学外,全部私立学校拥有了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类学科,尤其是日本大学附属专门部甚至发展为具有法、政、经、商、文、社、宗教等11 个学科的综合性专门学校。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私立大学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出以文科类型为主的特点。

其次,在大学本科与专门部的构成方面,各大学也出现了不同的发展特征。虽然完成了升格,但这些新兴大学中专门学校的职能并没有被完全放弃,升格后的公、私立大学均把以往专门学校水平的课程作为“专门部”予以保留。特别是法、商、经科类的14 所私立大学中有12 所设有附属专门部,而且其附属专门部的学生占据了全校人数的多数[2]73。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私立大学既出现了缩小专门部比率,在1935 年使专门部学生比例只占10%以下的庆应大学;也出现了积极扩充专门部,同在1935 年使专门部学生达到近7 成的日本大学。处于中间地带的大多数私立学校,既有将其专门部比率逐渐减少的大学;同时也存在着像法政大学和中央大学这样,将专门部比例维持平衡甚至使其上升的私立学校。公私立大学虽然按照大学令要求都已变为由大学、大学预科及专门部构成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但几乎所有的大学中,专门部的在学人数仍占绝大多数,这也是在此阶段私立大学发展的一个特征。

[1]吴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398.

[2]天野郁夫.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天野郁夫.日本の教育システム―構造と変動[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社,1986:25.

[4]天野郁夫.旧制専門学校――近代化に果たした役割[M].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1978:103-107.

[5]李协京.试析近代日本大学的发展及其办学理念[G].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北京:《教育史研究》编辑部.2009:126-130.

[6]伊藤彰浩.戦間期日本の高等教育[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大学学校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