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新兵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相关性

2014-11-28 08:00徐晓艳陈友庆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兵凝聚力弹性

徐晓艳 陈友庆

心理弹性是指人们面对挫折、困难或者逆境时能有效地应对和适应,并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能力[1]。应对方式又称应付方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们为了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相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2]。不少研究者对个体的心理弹性以及应对方式开展了研究。例如,有人探讨了高中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3],有人分析了中职生的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4],还有人研究了军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5]。部队新兵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刚入伍的新兵来自全国各地,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成长环境和性格各异,他们来到部队这样的新环境,需要有较多的适应。有研究表明,部队新兵的人际适应、认知适应、情绪适应和角色适应都较好[6]。但新兵在部队里仍然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他们培养较好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水平,因为人们从心理上适应环境主要是通过应对方式来实现的[7]。鉴于此,本研究开展了对部队新兵心理弹性水平和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关系的探讨,旨在促进部队针对新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训练,提高新兵们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顺利地成长为合格军人。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了海军某部新兵250人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问卷218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93.60%)。全体被试皆为男性,年龄18~24岁(其中18岁63人,19岁48人,20岁41人,21岁28人,22岁9人,23岁12人,24岁3人);文化程度为中学文化程度(包括初中8人、高中95人、中专50人)153人,大学文化程度(包括大专33人、本科18人)51人;独生子女79人,非独生子女125人;来自农村的124人,来自城镇的80人。

1.2 方法 ①应对方式量表:该量表为肖计划等人编制[7],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等6个因子,并在这6个因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 种应付方式。成熟型应付方式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因子;不成熟型应付方式包括自责、幻想、退避3个因子;合理化即为混合型应付方式。该量表共62个项目,每个项目有两种备选答案:“是”和“否”。各分量表的计分均为选择“是”,得1 分,选择“否”,得0 分,将反向题反转计分后,每个项目的得分相加即为该分量表的量表分。每个因子的高分表示此应付方式经常被采用,低分则表示很少采用。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②《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该量表为Friborg 等人编制[8]。原始量表由39 题构成,2005年Friborg 等将RSA 问卷用于军校大学生研究,得到33个项目,包括6个维度:对自我的知觉、对将来的计划、社交能力、工作计划风格、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该量表主要测量个体在压力情景下维持心理健康和适应良好所具备的保护机制和因子。有的学者把该量表分为5个维度,将自我知觉与未来计划统称为自我效能感。该量表采用7 点计分,要求被试回想平常或是过去一个月的情况来对问题进行回答。该量表主要测量成人在压力情景下维持心理健康和适应良好所具备的保护机制和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7~0.90 之间,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在0.69~0.84 之间。

2 结果

2.1 海军新兵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表现 新兵采用不同应对方式的顺序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合理化、幻想和自责;从成熟型、不成熟型以及混合型应对方式的平均分差异可以看出,新兵更多的是采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F=6.41,P<0.01)。心理弹性各维度中社会资源维度的得分最高,社交能力维度的得分相对最低,但各维度单题均分皆超过了5 分。由于量表采用的是7 点计分法,中数是4,所以从心理弹性的总体平均分可知海军新兵被试的心理弹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2 新兵应对方式的人口等变量特点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来分析是否为独生子女及来自农村或城镇的被试其应对方式的差异,结果见表1。独生子女和非女生子女采用的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更多采用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t=2.63,P<0.01),而非独生子女更多采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t=-2.71,P<0.01);而来自农村和城镇的新兵的应对方式没有显著差异。

表1 新兵应对方式的人口学变量特点(±s)

注:* P<0.05,**P<0.01,下同

2.3 不同文化程度的海军新兵应对方式差异 部队新兵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于中学文化程度(初中、高中、中专)及大学文化程度(大专、本科)两类,对不同文化程度被试的应对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不同文化程度被试在“解决问题”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3.00,P<0.01),在“成熟型”应对方式上也有显著差异(t=-2.16,P<0.01)。可见,文化程度越高的新兵越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和成熟型的应对方式。

表2 不同文化程度的海军新兵心理弹性特点(±s)

2.4 新兵心理弹性的人口等变量特点 分析被试为独生/非独生或来自农村/城镇在心理弹性上的差异情况,仅在“家庭凝聚力”维度上独生和非独生的被试间存在显著差异(t=-2.31,P<0.05),非独生的新兵在家庭凝聚力维度上有更高的得分;其余维度均无显著差异。此外,来自农村和城镇的新兵在心理弹性上没有显著差异。

2.5 不同文化程度被试的心理弹性差异 见表2。不同文化程度被试在心理弹性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2.10,P<0.05)。在具体的心理弹性维度上,不同文化程度被试在“对自我的知觉”和“对将来的计划”两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60,-2.27;P<0.05)。

2.6 新兵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进一步探讨被试的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心理弹性各维度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均显著,其中心理弹性总均分与成熟型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

2.7 心理弹性回归分析 将被试的心理弹性各维度作为预测变量,应对方式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探讨心理弹性各维度对不同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4。心理弹性对应对方式有极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心理弹性对成熟型应对方式的变异解释率为23%,对不成熟型应对方式的变异解释率为22%。

2.8 应对方式回归分析 表5 显示,对成熟型应对方式具有显著预测性的心理弹性维度依次是:对未来的计划,家庭凝聚力和对自我的知觉;对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心理弹性维度依次是:家庭凝聚力,对未来的计划和对自我的知觉。

表3 新兵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r)

表4 心理弹性回归分析结果摘要

表5 应对方式回归分析结果摘要

3 讨论

3.1 海军新兵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总体表现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海军新兵总体上心理弹性良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新兵采取的应对方式主要为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说明新兵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对全新的部队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良好的适应。

3.2 海军新兵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部分人口学变量差异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独生和非独生的海军新兵在心理弹性总分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他们仅在家庭凝聚力这一维度上有显著差异,非独生的新兵在家庭凝聚力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更高。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造成的,非独生子女由于兄弟姐妹的存在感觉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表现出更好的家庭凝聚力。同时,独生和非独生的新兵在成熟型和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上差异显著,独生的新兵倾向于采用较多不成熟型应对方式,而非独生的会采用更多成熟型的应对方式。来自不同区域(农村/城镇)的新兵在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因此,新兵的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并没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不同文化程度海军新兵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均有差异。文化程度愈高者,更倾向于采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且文化程度愈高者更倾向于有更好的心理弹性;这是因为文化程度越高者当面临挫折或困难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解决办法或是可利用的资源,也可能有更好的认知,自我效能感较高,可以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

3.3 海军新兵的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心理弹性是个体努力适应环境的动态过程,是个体对生活逆境的积极适应。环境中不利因素的程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环境中个体自身的行为。由此可见,心理弹性是在人和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体现出的。如果要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保持身心的健康发展,就要了解环境的变化,进而调整行为方式来应对变化,而且心理弹性特别是其个体内部因素无法直接体现出来,必然要通过态度、行为方式体现出来,所以说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

本研究显示,海军新兵的心理弹性与成熟型应对方式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间呈显著负相关。另据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弹性对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成熟型应对方式的变异解释率为23%,对不成熟应对方式的变异解释率为22%,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凝聚力可以解释成熟型应对方式变异量的15%,对自我的知觉可以解释成熟型应对方式变异量的4%,计划风格以解释成熟型应对方式变异量的2%;对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对自我的知觉可以解释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变异量的23%,家庭凝聚力可以解释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变异量的3%。所以,心理弹性水平越高,个体越倾向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来处理问题。家庭凝聚力强的个体自我效能感较高,形成了较好的组织风格,社会资源丰富,对问题的应对能力强,并且倾向选择解决问题或向家人求助的成熟型应对方式。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自信心不高,家庭凝聚力相对较弱,可用社会资源少,解决问题能力弱,转而采用幻想和退避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当个体希望改变现状又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导致自责。

[1]Haeffel G J,Vargas I.Resilience to depressive symptoms:The buffering effects of enhancing cognitive style and positive life events[J].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2011,42(1):13-18

[2]梁宝勇,郭倩玉,杜桂芝,等.应付方式的评定、分类与估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4):200-203

[3]张旭东,刘卫川,曹卉.高中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29(1):79-82

[4]张旭东,黄亚寿.中职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12):30-32

[5]万育辰,杨海,苗丹民.军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11):952-954

[6]陈友庆,高庆.海军新兵心理适应性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165-1168

[7]Malecki C K,Demaray M K.What type of support do they need Investigating student adjustment as related to emotional informational appraisal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J].School Psychology,2003,18(3):231-252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中国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9-115

猜你喜欢
新兵凝聚力弹性
浅谈培养小学班级凝聚力的路径和方法
例谈“动碰动”一维对心弹性碰撞模型的处理方法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北昌影音刘海申 凝聚力造就专业度,只为提供更好的服务
新兵,请入列!
“如此凝聚力”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点亮初心,打造出版精品——出版新兵成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