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及效果

2014-11-28 08:00杨玉宇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团体辅导

杨玉宇 李 鹏 朱 芮

关于心理素质的概念或内涵和结构,不同领域的学者基于自身的研究领域给出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获得一致认可的界定。国内学者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刺激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性3个维度构成[1]。心理素质是心理成长的基础,和心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探讨[3]、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研究[4]、团体辅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5-6]等方面。研究都认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是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帮助更好成长。有研究表明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学习动机、情绪调适等心理成长的压力更大[7-8],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维护更为重要。目前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几乎空白,缺乏系统、可复制的辅导方案。本研究主要通过团体辅导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验证团体辅导活动的有效性,探讨建立适合于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成长的团体辅导模式,将其予以推广和应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以经济困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学校进行广告招募,对自愿前来报名参加心理素质测试的320名同学完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测试。对其中124名经济困难学生就自愿参加团体、愿意真诚分享、承诺全程参与细则筛选访谈。最后确定36名经济困难学生参与本次团体辅导。其中贫困生124人,非贫困生196人;贫困生男81人,女43人;大一54人,大二46人,大三24人;文科35人,理工89人;非贫困生男130人,女66人;大一98人,大二43人,大三25人;文科38人,理工158人。

1.2 方法

1.2.1 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采用王滔等编写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9]作为大学生心理素质评估的工具。该问卷共140个题。由认知、个性、适应3个分量表组成,采用“非常符合=1”到“非常不符合=5”的5 点计分。该问卷的3个分量表共包含10个因素、26个成分,各个分量表及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1~0.80 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65~0.81 之间,各个分量表及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在0.596~0.932 之间,3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560~0.807 之间。

1.2.2 心理素质团体辅导方案 心理素质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辅导的情境下[10],运用团体动力学的技术和理念,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成员在温暖、信任、尊重、接纳的团体氛围下,在心理素质的自我认知、个性、适应等各方面学会发掘自我资源、转化思考方式;学会积极乐观、学会转化不良情绪;学会环境适应、环境沟通,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效果。辅导将36名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一个小组,辅导内容3个主题,由3 位教师共同设计并分别主持完成。每周1 次,每次2 小时,共8 次,持续开展8 周。主题的设计参考张大均、王滔对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分析[4],以心理素质的结构为主题设计活动目标和具体活动内容。第一主题认知特性。活动内容及目标通过引导成员在活动中对自我的认知、自我表现的认知,学会发掘自己的优势,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接纳自己。具体活动有“找朋友、家庭树、成长五部曲、目光炯炯、Fashion Show、天生我才、叫醒你的N 种思维”。第二主题优化个性特征,活动内容及目标是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在生活和学习上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学会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学会克服焦虑情绪,建立自信。具体活动有“巧过地雷阵、啄木鸟行动、没有你,我怎么办?职业生涯探索、一吐为快、心有千千结”。第三主题为情境适应。活动内容及目标是学会对环境的和谐相处、学会和人积极相处,学会应对应激事件。具体活动有“漂流瓶、猜猜哪里变了、寻找灯塔、信任之旅、生命线、临终遗命、求生抉择”。

每个主题3个阶段,开始阶段:热身、放松阶段,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实自我。运作阶段: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建立信任感,充分表露真实自我,在领导者的带领下减轻或消除自己的疑惑,弥补自己的不足,领悟自我和同伴,共同促进成长。结束阶段:积极调动成员的反思能力,记录和鼓励自己在真实生活环境中的对自己收获部分的实践和监督。

整个方案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认知水平、优化个性特征、提高适应能力为主要内容,在领导者的带领下,以团体辅导为主轴,以具体活动为载体,以组内互动、自我体验、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为主要途径来促进成员的成长。

1.3 团体辅导效果检验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单组前后测设计”[11]对辅导方案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1.4 数据处理 所有的数据使用EpiData 3.0 录入,并用SPSS 17.0 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经济困难学生和非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分数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在适应维度的社会定向因子上,经济困难学生的分值低于非经济困难学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1.977,P<0.05),其它未见显著差异。

2.2 36 名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辅导后的心理素质各因子分数差异比较 见表1。辅导后,在认知维度的目的性因子、应变力因子分数差异显著(P<0.05),辅导后的分数明显高于辅导前;个性特征的情绪调控因子和自信心因子分数差异显著,(P<0.05),辅导后的分数明显高于辅导前;适应特征中的社会环境适应因子和应激情景适应因子分数差异显著(P<0.05),辅导后的分数明显高于辅导前。

表1 辅导前后的心理素质各因子分数差异检验(±s)

表1 辅导前后的心理素质各因子分数差异检验(±s)

注:* P<0.05

3 讨论

本次团体辅导提高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设计的辅导方案对经济困难学生认知维度和目的性、应变力、自信心、情绪调控、社会环境适应和应激环境适应等因子有显著改变。

3.1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合理,针对性强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模仿学习的榜样和社会模拟的真实情景,在这样的情境中可以获得深刻的体验,达到成长的目的。本研究的活动设计将心理素质的结构和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结合起来,在活动情景中注重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反应性、实践性、创造性训练、挫折应对的心理能力。在认知能力的辅导加强了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在解决问题中对问题的自我认识、实践、应变的把握,提高自我表现的能力。对个性特征的训练主要以积极、乐观、自信为主要内容,在辅导中由领导者带领体验对待事物和处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绪,帮助他们强化自信。在社会环境适应和应激环境适应上,辅导中的具体活动内容是以学会和社会外界环境的沟通与和谐相处、学会应对应激事件的处理和学会和人积极相处。在活动中关注理解尊重他们,每次辅导活动动静结合,达到每次辅导目标。正是这样设计针对性强、设计周全的辅导方案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改善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

3.2 重视活动中的小组互动和自我体验 结合经济困难大学学生在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特点[7],本次团体辅导设计,采用团体动力学的技术,强调个人和心理场的相互作用,注重活动小组内成员的互动和自我体验,以团体内成员间的互动、榜样促进个人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人际沟通中同理、尊重、平等、倾听等技巧,在宽松、信任的环境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分享促进充分表达自己、体验自己(他人)、改变自己的目标。

3.3 强化辅导后的自我实践环节 团体辅导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成员的改变和新行为的获得[10]。在每次团体辅导结束后领导者和成员都对本次辅导做效果评估,尤其是成员的改变和新行为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评估内容。本研究为强化团体辅导即时性的效果和保持新行为,每次团体辅导结束后都留有一项家庭作业,成员记录在团体辅导中对认知特征、个性特征和适应特征主题的收获和改变,并在这一周的时间中,将记录的一项改变和收获应用在生活实践中,每个成员都有一个局外人来见证记录,这样帮助强化了小组成员在辅导时的收获,并在实践中强化新行为,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效果。

3.4 经济困难学生和非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素质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到经济困难学生和非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素质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点在其他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12]。本研究中,心理素质的差异仅仅表现在社会定向因子上,经济困难学生弱于非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社会定向是对外在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包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人际环境的适应和应激环境的适应[9]。经济困难学生在对社会的参与、接纳程度、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和应对挫折失败的行为调节上弱于非经济困难学生。以笔者所在大学为例,经济困难学生绝大多数来自贫困地区或家庭,由于经济困难,物质资源匮乏、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单一,缺乏和外界交流的机会和条件。另外,在中学评价的指标主要以学业成绩来论,经济困难对学生社会定位影响不大。进入大学评价指标除去学业,还包含社会实践能力、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参与表现能力、科研能力等,在这些能力面前,经济困难学生需要一定时间接纳评价自我和弥补自身的不足,存在一定的自我归属和认同压力。在心理上和外界的交流从没有交流到不愿意交流、不敢交流,这势必影响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定位。

[1]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43-146

[2]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8(3):70-72

[3]王珏.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5(12):156-157

[4]王滔,陈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4(1):122-127

[5]Grant Hayes.B.Group counseling in schools:Effective or no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2001,21(3):12-21

[6]黄雪梅.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1,11(32):1368-1369

[7]蔡茂华,杨萍,高和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和谐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851-852

[8]李向成,王英梅,李栓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26(5):53-58

[9]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得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10]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1-327

[11]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6-108

[12]李斌,孔繁潮.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8(57):140-141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杨艳丽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完善心理素质,实施快乐教育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