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朝鲜对汉文化的受容——以朝鲜文学作品《龙飞御天歌》为中心

2014-12-02 03:24刘同清
宁夏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周文王周武王龙飞

刘同清

(西安外国语大学东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一、绪 论

朝鲜半岛与中国的交流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数千年的交流过程中,汉文化对朝鲜半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末明初时期,高丽将军李成桂取代王室登基建立朝鲜,尊明朝为永世的父国与天朝,对汉文化的受容进一步深化。朝鲜第四代王世宗时期,命令当时的几大学者共同创作了长达125章的朝鲜建国史诗《龙飞御天歌》(下文称《龙飞》),诗中大量引用中国的历史事实。

二、《龙飞御天歌》的创作背景及标题取义

朝鲜王权是李成桂通过军事政变得来的。在儒家文化当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便王室昏庸,臣子也应尽力辅佐。因此,废王自立的李成桂便成为乱臣贼子,他的统治自然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各地以士大夫为代表的对抗势力此起彼伏,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第四代王世宗时期。

世宗为了把李成桂登基一事合理化为顺应天命的易姓革命,达到赢得民心的目的,命令当时的学者遍寻祖宗业绩,按上合理的依据。《龙飞》标题的寓意取自于《周易》中的“时乘六龙以御天”,开篇第一章“海东六龙飞,莫非天所扶,古圣同符”,将李氏朝鲜建立之前的四代祖和建国初期的两代祖比作“海东六龙”,说他们顺应天命建立了朝鲜,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但是,即便朝鲜的成立是在天命的庇护下完成的,仍需要从中国历史上去寻找依据才能够达到说服国民的目的。只有将李朝的兴起说成是与中国古代圣人相符,其正义性才能得到公认,因而中国的历史事实被大量引用。

三、《龙飞御天歌》的形式及内容

《龙飞》全文125章,大部分章节都分先词和后词两部分,每部分都采取四言四句的形式,模仿中国古代的民间诗歌《诗经》。内容上,先词里列举中国历史上与朝鲜有相似性的事实,后词引出李氏朝鲜的事实。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中有二十三史被涉及(《明史》没有涉及,是因为创作时间正是明朝)。本文将选取先词中涉及较多的西周时期的故事,考察它们与朝鲜故事的对照情况。

章节 先词部分 后词部分1第三章 周大王古公亶父的帝业 李太祖的王业2第四章 周大王迁居 翼祖迁居3第五章 周大王的艰苦生活 翼祖的艰苦生活4第七章 周文王即位时奇事 度祖行营时奇事5第八章 周大王传王位与三子 度祖传王位与次子6第九章 周武王伐纣获拥戴 李成桂的回军获拥戴7第十章 百姓欢迎周武王 李成桂的义旗获称颂8第十二章 武王伐纣 李成桂登基10第十一章 周文王的善政 李成桂的忠心9第十三章 武王奇梦 李成桂奇梦11第十四章 周武王迁都 李太祖迁都12 第一零九章 周文王的后妃 (太宗)元敬皇后

《龙飞》从开头到第十四章,几乎每章的先词里都有涉及周朝的故事,周朝的故事贯穿了朝鲜建国过程的始终。在中国的诸多易姓革命当中,周朝的革命即武王伐纣尽管发生在久远的上古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最被公认为正义的易姓革命。如果能将李朝的建国从周朝的建国模式中找到依据,对实现其将建国过程合理化的创作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观全文可以看出,《龙飞》易姓革命部分内容的主线就是将李成桂威化岛回军同周武王伐纣的故事相对应。不仅如此,李成桂本人也是以周朝的先人为榜样的。周武王登基后,追认其四代祖古公亶父为周大王,其父为周文王。李成桂登基不久,便追认其四代祖分别为穆祖、翼祖、度祖和桓祖。周朝的故事被重点引用的有周大王,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故事。

1.周大王的事迹。周大王世居豳州,但不断遭狄人侵略,他便将都邑移到了岐山,改国号为周,从此势力迅猛增长。朝鲜穆祖居全州时曾因官妓之事与当地知州有隙,移居三涉,翼祖时又因与其他官员的宿嫌,移居德源。《龙飞》中将两种移居相对照,认为正如周的开国是由周大王在岐山脚下开始的一样,李朝的建国也可以说是由穆祖从庆兴开始的。原文如下:

(第三章)昔周大王,与豳斯依,与豳斯依,肇造不基。

今我始祖,庆兴是宅,庆兴是宅,肇开鸿业。

(第四章)狄人与处,狄人于侵,岐山之迁,实惟天心。

野人与处,野人不礼,德源之徙,实是天启。

这两章先词都是说周大王因狄人侵略,将基业从豳州迁往岐山,后词是说穆祖将家业迁往庆兴,后翼祖又迁往德源的事件。《龙飞》认为这两种迁徙都是天意,都迈出了发达的重要一步。尽管周大王的迁居起因于狄人侵略,而穆祖和翼祖的迁居起因于风流韵事,歌词中无视这一点,只说迁居的结果是一样的。

(第五章)漆沮陶穴,后圣以矢,帝业忧勤,允也如彼。

赤岛陶穴,今人犹视,王业艰难,允也如此。

先词说周大王移住岐山后,在穴居的艰苦条件下积下帝王基业,后词说翼祖在赤岛的土窟生活中积蓄帝王基业。这与第四章都是在强调祖宗创业的艰辛,除有训诫后王,莫忘祖宗辛苦之外,也告知百姓,李氏祖先的艰辛是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李氏家族,李氏家族经历住了这些考验,也必将承担起天下的大任,暗指朝鲜的建国。

(第八章)维周太子,维天将兮,兄让既遂,圣孙出兮。

维我世子,维天简兮,帝命既降,圣子诞兮。

先词说周大王有意将王位传与三子季历,长子与次子领会后都出走将王位相让,这样才有了圣孙周文王的出世。后词写的是度祖长子早逝,长孙尚幼,奉元朝皇帝之命由次子桓祖继位,这样才有了圣子李成桂的出世。然而,桓祖是李成桂登基后追认的,世人并不了解他,没有人会追究他是否为长子,这里却为什么偏偏强调这一点?究其原因,可以说是世宗在为其父李芳远开脱。李芳远是李成桂的第五子。李成桂将王位传与长子李芳果,李芳果又让位于李芳远。儒家文化中,长子继承父业天经地义,而他人继承则很难被接受。不管李芳远是否通过不正当手段登上王位,在百姓心中都很容易成为不孝不悌的形象,这样会危及世宗的统治。因此,在《龙飞》中,李成桂后直接写李芳远,对李芳果只字未提,并通过第八章强调,在祖宗中,甚至中国文化中都是有不传长子的先例的,为李芳远的出场作铺垫。

2.周文王的事迹。据传周文王是《易经》的创作者,与他相关的故事多少有些天意的暗示在其中。另外,周的强大主要是在文王治理时期实现的。因此,夸他治国有方的内容也被引用。首先是第七章。

(第七章)赤爵衔书,止室之户,圣子革命,爰示帝祜。

大蛇衔鹊,置树之扬,圣孙将兴,爰先嘉祥。

先词写周文王登基时,赤雀衔丹书停于窗户上,丹书的内容是得天下治天下之道,预示着周文王之子将会得天下。后词写的是度祖行营时曾见一对喜鹊停于树梢,便信手射下,一只大蛇跑来,恭敬地把鹊衔置于树梢,预示着度祖之孙将成就大业。

(第十一章)虞芮质成,方国多臻,维其治德,事独夫辛。

威化振旅,舆望咸聚,维其治忠,立中兴主。

先词是说周文王以德治国,得天下人心,但依然对商朝忠心。后词说李成桂对高丽忠心。高丽禑王趁元明更替之机,下令征伐辽东,李成桂提出“四不可论”①反对,禑王不听,李成桂便发动军事政变从威化岛回京,废黜禑王及其子昌王,拥立恭让王。李成桂从威化岛回军有很好的名分,就是不发动无用的战争,陷生民于涂炭。又说禑王不是前王的亲生子,而是别人的私生子。这样废黜禑王父子,就相当于废黜篡王位者,有利于高丽王室的血统的正宗。总之,他回军既为民又为王室,所以说他是忠心的。并且,尽管此时高丽王室气数已弱,他本人已是众望所归,但他依然拥立恭让王,正是出于他的忠心。

3.周武王的事迹。周武王是完成伐纣、实现朝代更替的核心人物,李成桂是朝鲜易姓革命的主人公,因而《龙飞》中引用的周武王的故事为数颇多,第九、十、十二、十三和十四章共五章,全是与李成桂的事迹相对照的。

(第九章)奉天讨罪,诸侯四合,圣化既久,西夷亦集。

唱义班师,远人竞会,圣化既深,北狄亦至。

(第十章)一夫流毒,爰徯我后,玄黄筐篚,于路迎侯。

狂夫肆虐,爰徯义旗,箪食壶浆,于路迎来。

九章先词写周武王受天命讨伐商纣王,因周的圣明教化已久,四方诸侯甚至蛮夷国都相聚而来。后词写李成桂发动了为国为民的威化岛回军,获得了百姓的支持,远路投奔而来的人达上千人,连北狄(女真)人也相约而来。十章先词写纣王流毒,百姓为等待武王,将玄黄色的币帛盛于竹器中欢迎他;后词写禑王残暴,百姓用箪食和壶浆来迎接李成桂。战争的正义与否不是看发动者及其追随势力,而要看百姓的反应。武王伐纣获得了四方诸侯和蛮夷的支持,也获得了百姓的拥戴,所以说是正义的。作者也试图说李成桂回军获得了北狄人的支持和百姓的拥戴,来证明其回军的正义性。

(第十二章)五年往悛,虐政日深,倒戈之日,莫遂孝心。

始日听馋,凶谋日炽,劝进之日,莫遂素志。

(第十三章)献言虽众,天命尚疑,昭兹吉梦,帝遒趣耳。

讴歌虽众,天命靡知,昭兹吉梦,帝遒报之。

这两章是写周武王的起义和李成桂的登基,是整个易姓革命的核心。先词说周武王明知纣王残暴,却谨遵父王遗志,等了五年,发现纣王虐政日深,其间曾有八百诸侯催促武王伐纣,但武王认为天命难测,因此各自返回。两年后,天意在梦中显现,这才决定背弃父王的遗愿发兵举事。后词写李成桂回军后,深得民心,军民中流行的称赞他的歌谣很多(如“木子得国”②),但是他觉得身为人臣就该忠心侍主,然而来自王侧的陷害与谗言却与日俱增,使他不得不抛弃自己忠心耿耿的素志。当然,他登基也是遵从天意的,据说他回京后的某日,梦中天降神人,递与一把金尺,曰:“公资质文武兼备,百姓深服,以此尺匡正国家者,非尔其谁?”李成桂这才决心登基。

(第十四章)维周圣孙,一怒而起,六百年业,洛阳是徙。

维我圣子,三让虽坚,五百年邦,汉阳是迁。

此章是写武王迁都洛阳和李太祖定都汉阳的事件。李成桂登基后,将都城迁往汉阳,正如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将商朝六百年的基业迁至洛阳一样。李成桂迁都事件的本身不一定是在效仿周武王,但却要从中国历史中找到类似的事件依据才可以说这也是伟大事业中的一环。

四、结 论

第一,李氏朝鲜时期,学者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极为深入。《龙飞》的题目取义于《周易》,《周易》中揭示的宇宙万物的变化原理为易姓革命提供了理论根据。四言四句诗的形式是取自于《诗经》。内容是将李氏朝鲜的建国同中国的相关史实相对照,试图说明李氏的易姓革命也是顺应天命。主线是将李成桂的威化岛回军同周朝的武王伐纣的故事相对应。因为,在中国的诸多易姓革命当中,武王伐纣的故事是最典型的、最被公认为正义的易姓革命。这不是外族学者翻阅几部中国史书就能得知的,这需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通盘的把握方可。

第二,李氏朝鲜时期,对汉文化的崇尚是整个社会的风气,能从中国历史上找到依据才会被认为合理。《龙飞》是受王命以教化国民为目的而创作的。为达到这一目的,单纯说明李成桂受天命而登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选取类似的事件作为依据,只有这样,国民才能觉得,既然武王伐纣是正义的,那李成桂的威化岛回军也是正义的。这才能达到世宗的目的。

第三,儒家的道德准则已经成为朝鲜社会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首先,《龙飞》的创作动机之一是要为获得王权的朝鲜先祖“正名”。因为在儒家文化当中,名分极其重要,如果李氏王室不能为自己的先祖找到很好的名分,就很难说服民心,反对势力便有机可乘。而李氏的统治之所以需要正名,则是因为儒家文化中的“君臣说”在朝鲜社会根深蒂固,即便王室衰微,身为臣子也应恪守为臣之道,废王自封乃大逆不道。在描写易姓革命的过程,“天命说”思想贯穿始终。另外,儒家文化当中的“长幼说”也在引用的周朝的故事当中有所体现。

注释:

①不可与明国战争的四大理由:以小逆大,一不可;夏月发兵,二不可;举国远往,倭乘其虚,三不可;时方暑雨,弓弩谬解,大军疾疫,四不可。

②第九章的注解中有“西京城外火色,安州城外烟光,往来其间李元帅,愿言救济黔苍”。

参考书目:

1.《龙飞御天歌第一卷》(影印),世宗大王纪念事业会《世宗学研究》第4号,1989年。

2.《龙飞御天歌》第二卷(影印),《世宗学研究》第5号,1990年。

3.朴宗国:龙飞御天歌译注(一),《世宗学研究》第5号,1990年。

3.朴宗国:龙飞御天歌译注(二),《世宗学研究》第6号,1991年。

4.朴宗国:龙飞御天歌译注(三),《世宗学研究》第7号,1992年。

5.全寅初:“龙飞御天歌”中引用的先秦故事,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东方学志》第29卷 ,1981(韩文)

6.崔延植,李承圭:“龙飞御天歌”和朝鲜建国的正当化,韩国东洋政治思想史学会《东洋政治思想史》7卷1号,2008(韩文)

猜你喜欢
周文王周武王龙飞
武王伐纣
成都龍泉驛北周文王碑及宇文泰治蜀之道
奇妙的大自然
翱龙飞凤·栩栩如生
——邢伟中檀香扇作品欣赏
翼龙飞飞飞
讲诚信到极致的炎黄先祖
讲诚信到极致的炎黄先祖
张强、肖龙飞招贴作品
奴隶倒戈
周文王即位另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