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2014-12-02 03:24王学军
宁夏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内陆地区内陆开放型

眭 睦,王学军

(1.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2.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4)

相对沿海、沿边地区的开放型经济,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除了因为地理经济空间上的不同而引起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还有因外贸发展水平、外商投资规模、外资企业进驻数量、入境人数以及政府引导机制等诱发因素而引起发展的不同。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是指地处我国西部内陆腹地、远离海岸线或边境线的区域,通过引入自由市场机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资本、劳动力、技术以及服务等要素的自由配置,并在制度、机制、理念等方面与外部经济体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沟通,最终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打造“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探索西部内陆地区开放的新路径,在空间上形成“沿海、沿边和内陆开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战略格局,是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现实需要。从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消除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发展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也是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科学产生之前,技术进步促进生产的现象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并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古典经济学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来自于对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土地、劳动力、资本)的增加,特别是资本上的累积。然而,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索罗(Robert.M.Solow)发现:一部分产出的增长并不能由传统常规生产要素(如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加来解释,这部分增加的产出成为了剩余,他把这部分剩余归因于技术进步,在短期内,技术进步率、资本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是决定经济总量增长的三个关键因素,但从长期来讲,技术进步率只能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推进经济增长。

在此之后,新经济(内生)增长理论在索洛剩余模型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不同的是,新经济(内生)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不再当作是外生的,而是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变量才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真正决定因素。新经济(内生)增长理论向两个方面进行了拓展:一方面是由罗默(Paul Romer,1986)所开展的研究,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基于知识很强的正外部性和非竞争性,企业员工一旦获得知识累积的增加,即会产生知识的扩散效应。罗默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所以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经济增长状态,究其原因还是对知识生产部门的投入不够,从而导致技术进步率太低。另一方面是卢卡斯(Robert Lucas)所开展的研究,强调人力资本的溢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之前研究人力资本的舒尔茨(T.W.Shultz)和贝克尔(Gary.S.Becker)不同的是,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内生化,并纳入到增长模型中,解释那些脱离生产的劳动者和从正规或非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知识一样,人力资本也是附着在劳动者身上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也具有正外部效应,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教育获得的。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的差异来源正是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收益,最终导致人均产出与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因此,投资于教育和学习的资本越多,获得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就越多,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二、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开放度与外资依存度都比较低,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这里以宁夏为例研究。

表1 宁夏与广东、浙江、江苏开放经济结构对比

1.经济开放度严重低下是制约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最直接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苏浙粤借助本地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开放带给当地企业的红利,进出口贸易大幅度的提升促进了经济增长,特别是广东的外贸开放度已超过了100%,说明广东的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支撑广东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苏浙的外贸开放度也超过了70%。与苏浙粤三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夏的外贸开放度仅为8.6%,这样的外贸开放度,直接影响了宁夏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规模。中西部地区由于对外开放程度远低于沿海地区,必然导致发展速度慢,经济体量小。

2.农业部门劳动投入比例过大是阻碍西部工业化进程的另一个直接原因。2011年宁夏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1∶0.33∶0.71,从这个比例看,宁夏就业人口大部分分布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当中,而劳动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农业生产部门的工业部门和服务性部门的劳动投入均低于农业部门的劳动投入,劳动投入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宁夏工业劳动要素投入不足,从而进一步弱化了宁夏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2011年苏浙粤三省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分别为1∶3.49∶2.37,1∶1.97∶1.68,1∶1.77∶1.48,苏浙粤三省非农业现代部门的劳动投入均大幅超过传统农业生产部门的劳动投入,其结果是沿海地区的非农业生产部门以远远高于西部地区非农业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与规模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呈现的就是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

3.外资投入规模小抑制了西部经济的创新与技术变迁能力。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资金和项目的扶持,改善本土企业的共生环境,促进本土企业间的技术进步、技术扩散与自主研发创新,对于提高本区域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宁夏外商投资占规模以上企业资本投资比例仅为3.1%,宁夏本地对于外资的吸引力很弱,而且外资依存度也不高,2011年宁夏的外资依存度分别为苏浙粤三省的1/41、1/18和1/54,这样的外资利用水平极大地抑制了宁夏本土企业的创新与技术变迁能力。

4.低水平竞争是阻得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区域合作共赢的瓶颈。2011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764家,而江浙粤三省的规模以上企业均超过了3万家。依据201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评测,在西部内陆地区,陕西、内蒙古属于要素投资型经济地区,甘肃、宁夏、重庆、青海、贵州属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地区,在西部地区只有四川属于投资创新型经济地区。西部内陆地区产业内企业层次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导致了当地产业内的企业竞争水平不高,严重抑制了西部内陆地区企业发展的动力。产业链上的企业间交流,大多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次上,而且经济合作往来不多,致使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上严重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弱小,是西部地区进入开放的国际市场的瓶颈。

5.人才缺乏制约了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创新能力。西部在体现现代化的金融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体系环境等建设方面滞后于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市场对于金融、技术、法律、财务、营销、咨询、信息化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尤其是懂管理、法律,专业水平高,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和礼仪的跨国型高端涉外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三、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

1.技术进步是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速率上的快慢、总量上的大小,本质上是从比较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e)开始的。在常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投入)稳定的情况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途径是提高技术进步率,因为技术进步率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要远比要素投入所产生的增长大得多。在开放型经济中,不管对象是内陆地区,还是沿海地区,有效提高技术进步率都是该地区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良方。

2.提升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当量与存量是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如果说,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能够快速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通过对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增加投入,则可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主要是指凝集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劳动者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人力资本的累积促成的经济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只有重视对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积累人力资本存量,才能最终获得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3.创造利他的开放环境是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外部诱因。利他的开放环境对于促进地区要素流动起到直接的外部作用。利他的开放环境包括自由宽松的市场环境、有吸引力的税收制度、良好的信用体系、适宜的定居环境、快速与便利的物流运输、安心的教育与医疗服务以及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4.制度创新是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更是有效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是社会经济、政治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其目的和目标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人们不断创造新的知识,以及有效、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使得社会财富源源不断地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推动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快速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自主研发,另一种是建立在对外贸易基础上的技术引进。西部内陆地区自主研发能力比较弱,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通过对外贸易与引进外资的方式实现技术进步,对于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地区可能会是最佳的选择途径。第一,通过贸易进口的方式引进技术。如引进拥有先进技术的成套设备以及进口新型原材料,或对拥有先进技术的新产品进行引进和仿制。第二,通过贸易许可证的方式引进技术。即通过许可证的方式获得单纯知识形态的先进技术的转让。比如专利权的购买、核心技术参数的有偿使用等。第三,吸引外资在本地区兴办工厂或公司,通过FDI(国外直接投资)实现技术的引进。FDI带来的往往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方法、理念,这将会极大地带动本地区其他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和方法的热情,激励本地企业使用技术的信心,甚至出现合理的竞争,产生联动效应。

2.提高西部内陆地区人力资本素质。第一,扩大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部门的投入,改善地区劳动力的质量(包括人的预期寿命、体力、耐力和精力)。第二,加大企业内部培训,通过政府为企业减免税收,促进企业在人员培训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第三,支持与鼓励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第四,制定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政策,并改善生存环境,以吸引周边省区、沿海开放地区乃至国外的就业人员来西部内陆地区创业,通过外部“新鲜血液”优化本地人力资源当量,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累积。

3.建立有效的指标评价体系,监督利他开放环境的创造过程。第一,全面开放西部内陆地区与国外交流的通道,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性化服务流程。其中,通过关注地区出入境人数统计指标,可以间接评价出西部内陆地区地方制度创新和政策的成功与失败。与国际间交流访问,不仅有助于改善本土人员的素质,也会促进西部内陆地区技术与要素的国际间流动。通过对出入境人数的确认,可以准确掌握外来人员与本地交流频率,反映当地开放环境的利他性。第二,提供宽松的外资企业入驻环境以及有竞争力的外商投资政策,以提高外商投资比例。通过关注年底外资企业的进驻数这一指标,可以看出该地区吸引外商的数量,同时也能反映外商的集聚度,进而反映该地区开放性政策环境的有效性、市场环境的适宜程度,验证西部内陆地区是否创造了适宜外商企业落户的利他环境。

4.理清制度变革中的动力阻力。一是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重构政府部门人力资源考核指标体系。西部内陆地区的政府以臃肿的官本位思维见长,在开放的进程中,转变思路,转化成瘦身的服务型政府刻不容缓。同时,需要将服务行业的国际标准化考核评价指标纳入官员考核体系中,以替代盛行中国国家机关多年的“德、能、勤、绩、廉”人力资源考核体系。二是下放政府职能与权力给行业协会,建立有效、独立、多样的行业协会,改变政府思维,从“无所不能的大政府”转身成为“无为而治的小政府”。政府只负责制定规则和维护规则,对企业的管理与运作交由本地行业协会处理。三是出台地方政策,改善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企业与个人的产权利益,促进西部内陆地区企业创新能力的长期培养。

[1]Solow,R.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 -1).

[2]Romer,P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1).

[3]Robert E Lucas 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 - 1).

[4]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7).

[5]赵伟.区域开放中的独特模式及其未来发展趋向[J].浙江学刊,2001(3).

[6]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

[7]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J].经济学(季刊),2005(1).

[8]丁瑶.内陆地区推进开放型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改革,2008(2).

[9]张自然.考虑人力资本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J].经济学(季刊),2010(10).

[10]熊灵,魏伟,杨勇.贸易开放对中国区域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1987—2009[J].经济学(季刊),2012(2).

猜你喜欢
内陆地区内陆开放型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进博会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动力”
内陆移民(外二首)
中部内陆地区风电行业发展现状及信贷风险管控
内陆地区:创新链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化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论山东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