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念的隐喻搭配分析1*

2015-02-13 20:33彭玉海于鑫乔兰菊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天津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天津300204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哈尔滨150080
语言文化研究辑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概念分析客体隐喻

彭玉海 于鑫 乔兰菊(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天津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天津300204;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哈尔滨150080)

文化概念的隐喻搭配分析1*

彭玉海[1]于鑫[2]乔兰菊[3]
([1]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2]天津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天津300204;[3]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哈尔滨150080)

[提 要]文化概念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且具有深厚的民族特征,有必要对其加以全方位的剖析。本文从动词隐喻搭配的语境关系角度,以文化概念隐喻搭配为切入点认识和分析俄罗斯文化概念,考察其成因、客观必然性和功能特性,探讨俄罗斯文化概念典型的隐喻搭配范型,详细剖析主体定位、客体定位和主体—客体定位三类隐喻搭配次范型。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和展现隐喻搭配在俄罗斯文化概念分析体系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同时能够深化对俄罗斯文化概念意涵的分析与解读。

俄罗斯文化概念 隐喻搭配 文化概念分析 成因 客观性 搭配范型

一 引言

文化概念分析与语词语义分析之间存在特殊联系,“有些观念分析(指概念分析、文化概念分析——引注。下同)的成果就构成与语义密切相关的内容”。(华劭,2010:15)文化概念的内涵所指和意涵性区分是在实际运用中由语言语义的词汇组配这一基本形式和手段来体现和反映的。组配关系分析不仅是语义分析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成为文化概念分析、文化概念对比与区分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

有关俄罗斯文化概念(语词)(кoнцeпт-cлoвo)的组合分析,本文拟侧重隐喻性搭配,以便从文化语义结构的深层领悟上,分析和解读俄罗斯文化概念以及俄罗斯民族文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文化概念分析旨在挖掘一个民族的认知世界、心理世界和文化脉络、观念基因、心智特点,展现一个民族的思想灵魂、精神意志、价值主张以及世界观、审美观、伦理规范等①概念分析要达到的目标在于揭示概念的深层认知语义特点和文化语义特点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参见陈勇:《概念分析的理论特色——以“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的研究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4期,第17页。。文化概念的隐喻搭配分析则有助于揭示文化概念的特征、内在结构以及民族文化思维对现实的切分方式、了解并确定一个民族的民族类型,从而有效地达到概念的分析目的。因而,文化概念隐喻搭配既是文化分析、研究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又是语言认知隐喻中的一种重要语义构式,很有必要加以专门探讨。

本文将就俄罗斯文化概念隐喻搭配及其成因、客观必然性、功能特性以及典型的隐喻搭配范型展开具体讨论,相关研究将推动俄罗斯文化概念语义分析的深入展开,为俄罗斯文化概念意涵的阐释提供一个积极、独特的管道。

二 文化概念的隐喻搭配

“鞭辟入里的观念分析,常常是通过典型搭配实现的”。(华劭,2010:15)虽然隐喻搭配只是一种文化概念组配情形,却大量存在于文化概念的语言现实之中,“(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非物质实体的文化观念(即文化概念——引注。下同)是借助所谓认知性隐喻构建起来的。……认知性隐喻不仅仅是增加生动性的手段,而是形成观念的方式”。(华劭,2010:16)文化概念的深层概念形象(序列性的、而非单一的某一整体形象)制约着相关动词的隐喻运用,引发文化概念(语词,抽象名词)的隐喻搭配,句中谓词则相应转化为喻隐性二阶谓词。相形之下,同文化概念词结成隐喻搭配关系的往往是表示具体物理作用的动词,如表现人的思维、理智、心智活动的文化概念与具体动作动词的搭配:Bocпoминaния вcnлывaюm(回忆浮上心头)、Mыcли nymaюmcя(思绪混乱了)、Coмнeния pacceuвaюmcя(怀疑打消了)。句中抽象概念事物вocпoминaния(回忆)、мыcли(思绪,想法)、coмнeния(怀疑)分别同物理维度动作动词вcплывaть(漂浮到水面)、пyтaтьcя([线、头发等的]散乱或凌乱)、pacceивaтьcя(四处散落或飘落)构成述谓组合,此时表层结构上文化概念语词同具体行为动词之间形成了语境词汇上的意义冲突,似乎扰乱了上下文词汇关系,形成表面上的语义偏离。然而,从深层的隐喻搭配关系上分析,它并未突破同动词之间的搭配限制,反倒透射出相应概念词的文化意涵,显现出这些文化概念在语言世界图景中的心智特征,这意味着“人们试图将具有对立语义选择标记的词在语义上加以组合”,(陈勇2005:4)且从聚合体内部看,这与常规表达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说,是通过聚合上的‘同’(指同类典型单位)来解释组合上的‘异’(指异常的搭配)”。(华劭2003:108)进而,在分析、解读这样的隐喻超常搭配时,人们会产生一种文化认知上的张力,而对这些文化概念的理解又伴随着该隐喻张力的消解。如此一来,文化概念在隐喻搭配基础上有了物化的现实形体,使人们能够通过生活中物化的文化联想而得以理解和传承,“抽象名词(指文化概念语词)作为非可见精神心智世界成分的语言普适性存在形式,周围长出了‘形体’,这是无形的本质向构成个体日常经验的可见世界的事物进行投射的结果”。(Гaвpилoвa 2002:197)

重要的是,在隐喻搭配中,文化概念词借助动词基义来反映、揭示和刻画文化概念蕴涵,因而动词本身出现了语义迁移。与此同时,与一般的动词隐喻有所不同的是:概念语词通过隐喻搭配侧重展现的是文化概念的内涵和意蕴,反映文化概念的取象性和认知心智性,而不在于其单纯的词汇语义功能和特征①当然,单从语言层面讲,二者间还有一个典型区别,即一般动词隐喻搭配中极可能涉及具体名词,而此处文化概念隐喻搭配涉及的一般都是抽象名词。。从这一意义上看,动词隐喻搭配是俄罗斯文化概念的重要文化取象手段和结构方式。因此,可以认为,隐喻搭配是许多文化概念的特殊言语存在方式和常态,近乎成为概念化的一种知识结构和文化认知状态。究其成因和客观必然性,人的主观认识、感悟、身体经验乃至社会文化定型、价值意识等认知内容的渗透起了重要作用,具体可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本体论上看,对文化概念实体有生活经验的多方面感知、体会和认识,为其多元化的隐喻搭配使用提供了重要的感知前提或心理生物基础(机制)和实际运用条件。隐喻搭配往往是主体对文化概念语义抽象实质的具体体验的相应反映,也是民族认知心理的体现,“人们总是同自然相互作用,而他们是通过自身与获得象征意义的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来思考这一相互作用的”。(Apyтюнoвa 1991: 3)譬如,“Дyшa зaбoлит.”中概念词дyшa(心灵、灵魂、精神)与动词зaбoлит(疼痛)的隐喻搭配,表现出该文化概念形象与切身感受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相应反映дyшa这一文化概念在民族心理中的主观化意识认同。

其次,从价值判断和社会认知角度看,文化概念实体往往寄托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定势,围绕它人们会有各种主观愿景和向往,思想空间上会有不同的主观意志性操作,如完善它、改造它、改变它、设想它、预测它等认识观念和意向,而这些思想能动意识内容反映在具体使用中,就会出现大量相关的隐喻搭配。在隐喻搭配的语境中,这些文化概念往往被人格化,体现出其“人化”含义(эгoцeнтpичecкoe знaчeниe),映照人对现实现象的理解、态度等心智切分,由此也可以窥见文化概念存在的社会方式,反映出文化主体对文化概念的特有认知心理模式。

最后,从语言表现的思想出发点、语言功能关系上看,与文化概念形成隐喻搭配句构关系一般是表现物理作用的具象行为动词,而这一具象性能赋予文化概念隐喻搭配以鲜明的形象化功能,能使文化概念的表达和理解浅显而灵动,并能够生动且直观地表释文化主体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倾向,这为文化概念的隐喻搭配提供了客观原动力,同时这也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中“使用隐喻的主观意图”(陈勇,2005:4)。这方面也是言语现实中文化概念隐喻搭配与一般词汇隐喻搭配相区别的地方,也可以说是它较之于后者的优势所在。

此外,从语言认知机制看,文化概念语词本身的(概念)隐喻会触发其隐喻搭配,这是文化概念隐喻搭配的一个重要成因。由于文化概念(语词)所代表的往往是抽象的、非具象化事物,人们于潜意识中将它与具体可感的实体事物相类比、联想,使其能够得到分离性彰显和形象表征,因而在语言文化现实中,文化概念本身包含的隐性概念隐喻(A IS B)直接促成并强化了文化概念的动词隐喻搭配(倾向),同时也将帮助化解概念语词与动词本原意义之间的语义冲突。

文化概念隐喻搭配的功能性特征在于:它可以很好地展现、投射出此前隐藏于思想意识中的有关文化概念的价值认知、理想空间及民族心理,赋予文化概念以素朴见解,塑造出文化概念的语言世界图景,借此了解文化概念的内在结构特征,“还原由抽象名词连接的、表现在抽象名词和述谓组配中的知识和表征”(Чepнeйкo 1997:187)。正是通过一个个隐喻搭配,俄罗斯文化概念的内涵才得以充分地表现和展示,反映出该民族的精神世界、思想观念和文化定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单一的隐喻搭配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特定文化概念的内容和蕴涵,一个文化概念需要通过不同的隐喻搭配从不同方面表现自身本质及其意蕴全貌,其概念含义的多维意识结构方能变得清晰、丰满而又易于把握,因而从多层面分析不同的隐喻搭配关系成为文化概念分析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由此展开的文化概念分析才能完整显示出俄罗斯民族的语言(文化)世界图景,创建出文化意象和文化认知中的俄罗斯民族新世界。

三 文化概念隐喻搭配的范型化分析

文化概念的隐喻搭配有不同范型和组织样式,但也有其共同之处:它们都需要通过基义动词常规搭配下的名词事物信息——“现象类别信息”来分析和理解文化概念内容。这意味着在解读文化概念时,人们会带着原有的事物类别信息来表现、理解和感受文化概念语词的深层内涵。此时,动词基义本原上对应的体词事物信息以隐性方式存在并复建于人的头脑之中,人们自然联想的动词基原意义就变成时常出现于类似位置上的名词语义内容,而这一深层转换、联想复现过程就构成文化概念隐喻搭配机制的基石和始端,同时也是该机制的一个核心点。譬如,Иcтинa, пoдoбнo coлнцy, cлeпит(真理如同太阳一样耀眼夺目)和 Cтeзя иcтины вeдёт чeлoвeкa ввыcь(真理之路引人向上)中的иcтинa同动词cлeпить(眩目)、вecти(引导或带领)的隐喻搭配,分别借助自身常规搭配下出现的现象类别信息“лyч/coлнцe(光线或阳光)”和“чeлoвeк(人)”得以建立。相应的是,人们会带着这些本原上的事物特征信息,体会和理解新的隐喻搭配关系①这一隐喻搭配显然还同俄罗斯宗教意识和宗教文化中иcтинa的“神明形象”(Apyтюнoвa 1998:549)联想有关。正是被赋予了“神”的文化意象色彩和物的蕴涵,иcтинa才可以光芒四射、指引人前进。。又如,“Mыcль пoгacлa.动词пoгacнyть包含有典型的行为主体的信息(光和火),在以上搭配中该信息并没消失。此时,外在行为主体(мыcль)被听者(读者)类比于隐含主体(光和火)。从说话人角度来讲,他将мыcль映现到光、火之上,决定着他选择动词пoгacнyть作为述体。”(Чepнeйкo 1997: 290)此时,文化概念(语词)的对应量标(opиeнтиp)或对应体、比照物是它同外部世界事物之间的深层联系形象(格式塔形象序列、物化联想序列),同时也是概念隐喻形象、“概念肖像(кoнцeптyaльный пopтpeт)”(Лaccaн 2002)。正是从这方面看,文化概念分析、文化概念的内涵表现是在概念语词与动词相互作用关系下才实现的,而不能单看动词本身的语义。正如H. Д. Apyтюнoвa所说,“用作二阶谓词的形容词与动词仅凭其直义、称名意义并不总能揭示文化概念的本质”(Apyтюнoвa 2005: 95),概念语词“现象类别信息”的介入是使文化概念在隐喻搭配组织中获得具体理解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这也恰恰印证了文化概念组合关系分析的重要性。

在隐喻搭配的范型化问题上,我们根据文化概念的定位特点,提出三类搭配方式:主体定位、客体定位和主体——客体定位型隐喻搭配,而尤以主体定位型隐喻搭配最突出,表现得最为积极。其中,“定位”指文化概念词在动词句子隐喻构造中的生发位置,或者说是隐喻搭配组织中文化概念词所处的语义位。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特定文化概念在隐喻搭配的定位特征上可能具有“游移性”,即它并不绝对地出现在某一固定的语义位,而是随认识表现的变化和差异会在主体、客体位置上转摆和游动。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它可以进入主体—客体定位型隐喻搭配范型。

(一)主体定位型文化概念隐喻搭配

主体是语句思维的起始点,也是文化命题的构程参照(opиeнтaция),因此主体定位在句子命题组构中具有重要作用。主体定位型文化概念隐喻搭配能增强或凸显文化概念的意识塑造性,即能更好地寄托人们的主观意志,具有显著的文化代入性,可以很好地帮助人建立文化身份的识别,有助于“确立个体或集体语言意识中的词语的深层的、潜意识的文化联想联系,……展现抽象实质如何深层次地投射于物的世界。”(Чepнeйкo 1997:196, 202)

同人的情感、精神、命运等有关的文化概念往往会采用主体定位型隐喻搭配,不妨以文化概念тocкa为例加以分析。文化概念тocкa(忧愁、忧郁、忧伤)对应体在人的情感世界中相当活跃,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人的内心会有各种不同的影响,因此拥有多种不同的主体定位型隐喻搭配方式,如Пpoнзитeльнaя тocкa paзpывaлa eй гpyдь; Eгo yжaлилa тocкa; Tocкa зacocaлa eгo; Tocкaт мeня глoжeт; Tocкa мeня зaгpызлa,мecтa нe нaйдy; Myчитeльнaя тocкa paзнимaлa вce мoe cyщecтвo。其中主体定位中的文化概念тocкa成为描述对象,被赋予人和动物的各种特性,通过人、动物的各种隐喻动作特点表现出тocкa的文化心理属性和特征,增进了对该文化概念的理解,反映出在俄罗斯文化中тocкa的“肉食动物”形象,在人的心理中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刺激和联想内容。又如,文化概念жaлocть(怜悯、同情)的主体定位隐喻搭配:Жaлocть кoльнyлa(пpoнзaeт, щeмит)(怜悯之情刺痛人心/让人压抑、愁闷),通过上下文隐喻语境传递出жaлocть会给人带来的情绪紧张感和精神压力感,这是让人心里难受、钻心痛的一种文化认知描述,包含了消极的情绪暗示和负面的心理刺激成分。另外,在这一情感隐喻中,心理感受同身体感受之间的相似性在语言中有直观“身体疼痛”(Aпpecян 1995: 460)上的对应表现,如Бoль кoльнyлa; Бoль пpoнзaeт; B гpyди щeмилo等,而同情感有关的文化概念cтpacть和яpocть也同样如此,如Cтpacть ocтывaeт/Eгo cтpacть к этoй жeнщинe тoлкaлa eгo нa бeзyмныe пocтyпки; Яpocть клoкoчeт в ниx(他们愤怒至极),它们分别表现为“有能量的事物”,即“激情(cтpacть)是热气”“欲望(cтpacть)是难以遏制的神秘力量”“愤怒(яpocть)是滚烫的液体”①正如Ю. Д. Aпpecян所言:“大部分情感(特别是激情、愤怒、怒气或怒火)被联想为疾病或暑热”(Aпpecян 1995: 459)。,通过主体定位的隐喻搭配,这些文化概念的内涵属性得到了形象化的描写和彰显。可见,主体定位的文化概念隐喻搭配从人的感知、认识角度,刻画出其所属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精神定势。

俄罗斯文化概念coвecть(良心、良知)的内涵属性正是在主体定位型的隐喻搭配中获得了充分展现,如Coвecть cyдилa инaчe; Coвecть вынecлa cвoй пpигoвop等,其中文化概念coвecть被隐喻为cyдья这一实体,表明在俄罗斯民族心目中,“良心”就是秉持正义、公正的“法官”这一认识,因而该文化概念获得了相应的精神、思想象征意义。进而,另一些主体定位隐喻搭配可以进一步显现出coвecть的概念含义,充实我们对该文化概念的理解,如Coвecть гpызёт(啮咬)、Coвecть кycaeт(啃咬)、Coвecть цapпaeт(抓挠)、Coвecть впивaeтcя кoгтями в дyщy(用尖爪攫取心灵)等。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概念“良心”对应的还可以是长有“尖牙利爪”的动物形象,它折磨人、让人无法得到内心安宁,生动反映出人在利害关系面前的种种复杂心理。此外,文化概念词coвecть还可以同动词cпopить, гoвopить, пpизывaть, пpoбyждaтьcя, дpeмaть, мyчить,дaть (нe дaeт пoкoя)等形成主体定位型句构隐喻搭配关系,如Coвecть cпopит c чeм;Coвecть гoвopит; Coвecть пpизывeт к чeмy; Coвecть пpoбyждaeтcя(良心复苏、良心发现)、Coвecть дpeмлeт(良心不见了)、Coвecть мyчит кoгo; Coвecть нe дaeт пoкoя.等。(华劭 2010:16)而此时的“良心”又可分别释读为能对人的精神、意志、心态施加种种不同影响的“人”,其“人化”特性非常突出。

另外,文化概念cyдъбa(命运)在主体定位隐喻搭配中清晰地显示出“命运”的不可捉摸、对人的神秘控制力量这一形象,如Cyдьбa игpaeт чeлoвeкoм.(命运捉弄人),“这表明在人的意识中,人,确切地说是人的生活、经历和结局,受命运支配,而不是相反。持消极生活态度的人只能屈从命运,持积极生活态度的人,也不过是抗争命运”。(华劭 2010:15)因而,可将主体定位型文化概念隐喻搭配的特点总结为:突出文化主体在文化概念表现中的主体行为性、主观能动意志性,文化概念所渗透出来的精神价值定势就会更强,使其中的“人化”意义就更为突出,“概念似乎成了人的‘代言人’(кoнтpaгeнт)”。(Apyтюнoвa 1991:4)

(二)客体定位型文化概念隐喻搭配

客体是思维命题行为所及的事物对象,随动词语义内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属性匹配,在句子组织中往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面相,而在文化概念的隐喻搭配中,作为客体对象体的概念事物也同样具有这一特征,因而文化概念的客体定位分析包含了类似于客体语义分析的内容成分,正如H. Д. Apyтюнoвa所言:“研究非事物客体使语义分析和概念分析相互接近”。(Apyтюнoвa 1988:11)在相关问题上,赵爱国(2007:11)也指出,“通过概念对词语意义的表征,得到的是一种全新和比较充分的包括语言内涵和外延意义的语义完形”。换言之,同语义功能面貌相适应,文化概念语词往往具有多样的客体定位隐喻搭配,这可以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文化概念的意涵、文化概念语义完形。

在俄罗斯文化中,概念语词cyдъбa可以出现在客体定位型隐喻搭配中,反映出它既可以是“保护者、靠山、鼓励者、赞助者”,也可以是“敌手、仇敌”,如cпopить c cyдъбoй/бopoтьcя c cyдьбoй(同命运搏斗、抗争),这看似对立的形象表现出文化概念对应体在事件中的不同受处置特征、不同的文化意念和心理属性。文化概念cчacтьe(幸福)也往往用于客体定位型隐喻搭配构式,如Эти oбcтoятeльcтвa тyмaнили cчacтьe мoлoдoжёнoв(这些状况使新婚夫妇的幸福暗淡失色)、Oни paзгpoмили чyжoe cчacтьe(他们毁灭了他人的幸福)等,这反映出cчacтьe在俄罗斯人心目中易于受到影响、破坏、需要捍卫、守护的意蕴,同时也赋予该文化概念一种“来之不易”特性的心理联想和认识。又如,文化概念дyшa, cepдцe的客体定位隐喻搭配:Этo coбытиe выcyшилo eгo дyшy/cepдцe.(所发生的事使他心肠冷酷起来)表现出文化概念дyшa, cepдцe在社会关系、世事变迁中受到挤压、发生变改的社会精神属性和相应的思想认知。

此外,文化概念гpycть, пeчaль等也常出现在客体定位型隐喻搭配之中,如пpeдaвaтьcя бeзвыxoднoй гpycти/пaчaли(陷入无边的忧郁)、впacть в глyбoкyю пeчaль(陷于极端的痛苦忧伤之中)等。在俄罗斯文化中,文化概念词тocкa除了有前文论及的主体定位搭配外,还可形成客体定位型隐喻搭配。相比之下,如果说主体定位型隐喻关系中的тocкa显示的主要是对人的心绪施加消极影响力的“行为者”这一文化意象,客体定位型隐喻搭配中的тocкa投射出来的文化联想形象则主要是人想要力图排斥的那一动作“承受者”,如paзoгнaть/paзвeять/pacceять тocкy(赶走或消除烦闷、忧愁、寂寞),或者是“情绪状态”形象本身,如нaвoдить/нaгoнять тocкy нa кoгo(使……陷于烦闷或愁闷)、 вгoнять/ввoдить кoгo в тocкy(使……变得厌倦或忧愁)。因此,客体定位型文化概念隐喻搭配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能够显示出文化对象在逻辑上的概念—物象性(пoнятийнo-пpeдмeтнoe cвoйcтвo),充分激发文化概念的客观事理语义联想,在表现文化主体主观意志的同时也反映出概念意识中的理性见解内容。与此同时,它所反映出来的人的感知体认性和经验同化性较为突出、心理联想活动的框架整体性较强,较之主体定位型隐喻搭配,能够更为实在地消弥文化意识中可能存在的心理距离。因而,究其本质,这与客体与动词之间固有的紧密语义联系密不可分。

(三)主体—客体定位型文化概念隐喻搭配

出现在主体—客体定位型隐喻搭配关系中的往往是同人的思维、情感有关的文化概念。主体—客体定位型文化概念隐喻搭配的特点为:能反映出文化概念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化概念的取象结构特性,在这种相互关联和彼此加持的关系中,往往可以实现文化信息的交集,相应地能更为准确、有效地显现出文化概念内涵,便于更为完整地窥探文化概念的本质和全貌。

譬如,Дpyжбa питaeт взaимнoe дoвepue.(友谊滋养/促进相互信任)中的文化概念语词дpyжбa(友谊)与дoвepиe(信任)分别占据动词隐喻格局中的不同语义位,形成主体—客体定位型隐喻搭配,分别体现出文化概念事物体“友谊”与“信任”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同时这些文化概念关系又反映出俄罗斯民族的特定思想意识。又如,文化概念мыcль(思想、想法)和cтpax(害怕、恐惧)可以构成主体—客体定位型文化概念隐喻搭配,如Mыcлu o ceмьe нa кaкoe-тo вpeмя вытecнили cmpax зa cвoю жизнь(思乡之情暂时驱散了对生命的恐惧)。其中,мыcль被赋予了“人”和“力”的形象特征,cтpax则表现为受“人”和“力”驱赶的对象——消极、负面的情绪物,从而显示出这两个文化概念之间的特定文化意识交集。

有趣的是,俄语中的情感、心智文化概念词往往能与主体位概念词cepдцe匹配,并可通过具体动作动词питaть隐喻转化,结成主体—客体定位型文化概念隐喻搭配关系,如Eгo cepдцe питaeт гopячyю любoвь к дeвyшкe(他内心充满了对这位姑娘炽热的爱)、Cepдцe питaeт нeнaвиcть/cтpax/иллюзию/нaдeждy/дoвepиe(心里充满仇恨/恐惧/抱有幻想/抱有信心/心里满怀希望/怀有信任),凭借这些隐喻搭配的语义映射,可显现出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包容的这些复杂的情感和思想活动内容,较为全面地展现出cepдцe同这些文化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出相关文化概念的形象特征。进而言之,文化概念cepдцe还可能出现在主体—客体定位隐喻搭配中的客体位置上,如Гнeв гpызёт eгo cepдцe(愤怒啃噬着他的心)、Зaвиcть зaeлa eё cepдцe(嫉妒折磨着她的心)、Бecпpичиннaя тocкa тyмaнит cepдцe(莫名的忧伤重重地压在心头)、Pacкaяниe глoжeт cepдцe(悔恨让心里难受)等。这些隐喻搭配表现出cepдцe备受煎熬、折磨的形象以及“人”的精神、意志、心智状态,从另一侧面生动地勾画出该文化概念在俄罗斯民族中的心理—情感文化形象和独特的认知存在,说明其在俄罗斯文化中的活跃程度。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文化概念的这一组织样式中,出现在同一隐喻构造的文化概念往往有主次之分,次概念在服务于主概念表现的同时,也能凸显出主概念的特定文化属性。

此外,在文化概念隐喻搭配中,特定文化概念语词也可能同时具有主、客体定位的双向特征,而此时它们各自表现的文化属性有所不同,这显然与它们各自的现象类别信息或格式塔联想内容有密切关系。上文谈到的文化概念语词мыcль(想法、念头)即如此,相关对比分析为:(1)Эma мыcль eлa cтapикa дeнь и нoчь(这念头使老人日夜不安)、(2)Oн cтapaлcя oтoгнaть этy мыcль и вытecнить eё здopoвыми мыcлями.(他竭力要摆脱这一念头,想用别的良策来取代它),其中的文化概念мыcль在(1)中的主体位所对应的格式塔(gestalt)是“思想是有行为力的人”。反之,(2)中的客体位对应的格式塔是“被驱赶的对象(人)”,它们的概念内涵理解取向有所差别,前者表现的是мыcль这一文化概念事物体的积极意志行为,突出“思想”具有的类似于人的主观驱动力、意志性;后者反映的则是受积极意志作用的事物形象,突出了其受处置的被动特征。因此,不同定位的隐喻搭配形式反映出来的文化概念含义也就有所不同,映衬和凸显出文化主体在行为事件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乃至人与抽象的、有些不可捉摸的мыcль之间的微妙关系。

四 结语

由此可见,隐喻搭配的分析是俄罗斯文化概念语义阐释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体现了在概念词的具体使用中进行文化概念解读的文化研究基本原则,“对抽象语义词语的隐喻搭配进行概念分析是复建语言世界图景的普遍方法之一”。(杨明天 2005:57)对俄罗斯文化概念的解读需要通过多种不同的隐喻搭配分析才能得以完成。从方式上讲,这包括文化概念往往可以在不同的定位范型中得以呈现,即一个文化概念可能同时拥有主体定位、客体定位型隐喻搭配范型,这同时也意味着它可以进入主体—客体定位型隐喻搭配范型,由此展现出来的文化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在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思想定势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研究还表明,文化概念语词与动词的隐喻搭配受民族文化中的深层意识和形象制约,文化概念的深层隐含形象和格式塔联想影响并解释着动词的隐喻搭配,这有助于探究特定文化概念在民族文化意识和心智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文化概念在语言中实现的语义模式。

此外,文化概念的隐喻搭配分析有助于认清俄罗斯文化概念的结构范围,有益于我们形成文化概念整理和组织的方向感,深化并加强我们对俄罗斯民族身份构建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讲,隐喻搭配分析是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结构性语义指令,在俄罗斯民族文化概念言语表达方式和俄罗斯文化研究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Aпpecян Ю. Д. Избpaнныe тpyды (т. II). 1995. Инmeгpaльнoe onucaнue языкa u cucmeмнaя лeкcuкoгpaфuя[M]. M.: Языки pyccкoй кyльтypы.

[2] Apyтюнoвa H. Д.1988. Tunы языкoвыx знaчeнuй: Oцeнкa. Coбыmue. Фaкm[M]. M.: Hayкa.

[3] Apyтюнoвa H. Д.1991. Oт peдaктopa[A]. Лoгuчecкuй aнaлuз языкa. Кyльmypныe кoнцenmы[C]. M.: Hayкa.

[4] Apyтюнoвa H. Д.1998. Язык u мup чeлoвeкa[M]. M.: Языки pyccкoй кyльтypы.

[5] Apyтюнoвa H. Д.2005. Пpeдлoжeнue u eгo cмыcл[M]. M.: Eдитopиaл УPCC.

[6] Гaвpилoвa B. И. 2002. Ceмaнтикa “нaчaлa” в cпeктpe знaчeний глaгoлoв oткpыть/oткpытьcя, pacкpыть/pacкpытьcя[A]. Лoгuчecкuй aнaлuз языкa. Ceмaнmuкa нaчaлa u кoнцa[C]. M.: Индpик, 195-210.

[7] Лaccaн Э. 2002. «Haдeждa»: ceмaнтичecкий и кoнцeптyaльный aнaлиз[J]. Respectus philologicus, 2(7), http:∥filologija.vukhf.lt/2-7/lassan.htm.

[8] Чepнeйкo Л. O.1997. Лuнгвo-фuлocoфcкuй aнaлuз aбcmpaкmнoгo uмeнu[M]. M.: Элeктpoннaя вepcия.

[9] 陈勇:《浅论隐喻的文化认知价值》,《中国俄语教学》2005年第2期。

[10] 陈勇:《概念分析的理论特色——以“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的研究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4期。

[11] 华劭:《语言经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 华劭:《概念还是观念?概念化还是观念化?概念分析还是观念分析?》,《中国俄语教学》2010年第4期。

[13] 杨明天:《概念分析:方法及意义》,《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4] 赵爱国:《语言文化学方法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11期。

[15] 赵国栋:《俄语дyшa的概念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An Analysis of Metaphorical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Concepts

Peng Yuhai[1]Yu Xin[2]Qiao Lanju[3][1]
Center for 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2]Department of Russian Studies,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3]Schoo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ultural concepts carry rich and complex connotations with deep-rooted ethnic featur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 thorough analysis. This paper examines Russian cultural concepts in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ontextual clues of verbal metaphorical combinations. It explores their causes, objectivity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with the metaphorical combinations of cultural concepts as foci, and analyzes typical combinations of three types: subject-oriented, object-oriented, and subject & object-oriented as examples. The paper hopes to reveal the significant value and function of such metaphorical combinations and deepen their analyses and interpretations.

Russian cultural concepts; metaphorical combination; cultural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cause; objectivity; combination type

彭玉海(1968—),男,四川人,黑龙江大学语言学博士,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语义学、认知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等,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150080)。Email:hyu@hlju.edu.cn。

于鑫(1972—),男,河北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 语义学、符号学、句法学、功能语言学等,联系地址: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17号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B座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300204)。Email:yuxin0696@163.com。

乔兰菊(1985—),女,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义学、文化学等,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150080)。Email: qiaolanju@163.com。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俄罗斯民族主干文化概念分析与解读”(编号为13JJD740011)、黑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团队“俄语语言学创新研究”(编号为TD201201)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俄语动词隐喻机制研究”(批准号为11BYY12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概念分析客体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浅议犯罪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要件与法益概念的功能性反思
拱结构概念分析在结构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TED文化交流类演讲的概念功能分析
TED文化交流类演讲的概念功能分析
对不授予专利权客体认定的困扰——论患病风险度评估方法的可专利性
“有无对比法”在经济评价中的运用及相关概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