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究

2015-02-20 11:41张卫国
关键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课程体系人文

周 娇,张卫国



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究

周 娇1,张卫国2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071;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710071)

国内外一流高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十分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全面教育。人文素质选修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途径备受关注。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人文素质选修课面临的普遍问题,从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体系的建立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探讨与思考,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参考性的对策建议。

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建设;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体系

一、引言

人文内涵已是当今世界各领域不断进步的一项重要推动力,作为国家发展根基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上,也逐渐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单方面强调科学素养到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综合培养。

哈佛大学最早提出了“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以核心课程为基础,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学科知识;20多年后,代之以“全面教育”(general education),将知识与社会连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1]。

多年来,我国各髙校在全面育人上做出了不懈努力。一些重点高校凭借自身师资和文化积蕴,已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以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代表的“文理交融”模式;以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文史哲”模式;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教育”模式[2]。由此可见,进行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校全面育人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笔者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探讨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实施现状,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对策建议,探索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建设模式,建立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体系。

二、对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认识

(一)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内涵及内容

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直接途径。它旨在通过所开设课程的学习,掌握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专业领域之外的学识;通过人文社科类知识的熏陶,实现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通过持续的教育与实践,获得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提升自我情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这些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会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内化为稳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养,使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气质的人,成长为一名具有严谨科学精神与高尚人文内涵的有用人才。

这便对它的课程设置与培养体系提出了要求。必须以培养人的品格、塑造人的精神,培育人文情操、修炼人文智慧为出发点。所有课程都必须包含除了知识以外的更多内容,例如伦理、情感、态度、能力等等,使学生永远都处于探索和接近真知的过程中[1]。

(二)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建设的功能及定位

基于此,其课程建设必须有自身的特性和独特的功能定位。

第一,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切合性。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要系统性的统筹规划。它应该是围绕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考虑跨学科、跨专业间的整合、交叉、渗透,制定有层次、有关联的课程体系。同时,要结合校本实际,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人文性。人文素质选修课应多元化与时俱进,文学、历史、哲学、心理、艺术,等等,科学合理的安排丰富多样的科目,着重对学生人文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熏陶,开阔视野,愉悦身心,开发思维,启迪智慧,增强人文性。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第三,课程形式的灵活性与现代性。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特点决定了其不能采用简单传统的授课方式,这很容易导致学生仅为修学分而选课学习。在授课中,应当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开发现代新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动意识,使学生不断保持求知欲与探索欲,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第四,课程建设的开放性与延伸性。人文素养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也不是仅靠课堂上的传授与训练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引导和浸润,并且必须贯穿教育始终[3]。因此,人文素质选修课还应延伸到课外,开放性的设计实践活动,有意识的把有限的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等融合起来,人文情怀则会在这个过程中自觉形成。

三、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素质限选课的开设情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学校选修课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类公共选修课,包括电工电子、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数学、外语等课程,另一类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人文素质教育系列限选课,包括文史、社会科学、艺术类课程。其开设人文素质限选课的目标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①。

学校人文素质限选课现已开设约98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有涉及。经济管理类的最多,约24门,占近25%;其次是艺术类课程,有16门,占16%;文学类的排第三,有9门,占9%。而排在后三位的则是,历史类1门,军事类1门,法律类2门。近3年中,有至少3门已停课,一些课程虽未取消却已多年未上课。

自选修课实行以来,人文素质限选课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个别任课教师也进行了新的改革与尝试。如《大学生生涯规划学》定位为团体心理课,为更有效的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特采用20人小班上课的形式,且其学习和辅导贯穿大学四年始终;如《环境伦理学》为使学生追思自然,在现代化生活方式下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特增加了实验课程,在校园、大自然中上课,了解植物、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规律,编撰《西电植物手册》,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素质限选课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课程建设上一直有所探索,但这种改变微乎其微。对其进行梳理与思考,不难发现,该校课程建设上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目标定位缺乏文化性与准确性。“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样笼统的定位,将直接导致对课程建设的理解偏差,无法对课程设置进行有效指导。学生选课之前没有课程介绍,有的凭借课程名字判断,有的根据考核方式来选课,选课很多也只为修够学分;而教师则很容易以专业知识为导向,忽视了知识内化的环节,使得人文素质课变得弱化和狭隘。

第二,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稳定性。该校课程门数虽多,但非常零散和随意,内容重复,结构混乱,不成体系。经济管理类课程一部分归为公选课,一部分又隶属人文素质限选课;其余的艺术、文史类课程也是毫无规律,教师仅凭个人兴趣申请开课,甚至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是否上课,甚至停课……对课程设置根本没有整体性的规划和统筹,何谈发挥对学生人文情操培育的功能和作用。

第三,课程考核缺乏科学性与有效性。该校人文素质课的考核评价方式一般都是上交小论文,有的还会加入平时考勤成绩,还有的是开卷考试。这些都过于简单和松散,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产生的人文知识、能力、思想的收获与改变,反过来还会更加导致师生对人文素质课的认识偏颇,远没有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四,课程监管缺乏合理性与长效性。一方面,该校选修课是晚上上课,没有督导或检查人员,课堂违纪和管理不完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迟到早退、只来学期初和学期末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为早点完成学分,集中一、两学期就把课程选完;还有的在结课后或毕业前发现学分不够,便联系老师,老师一般都会出于不影响学生毕业的心理,而让学生补交作业以补录成绩。另一方面,也没有专门人员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调研和反馈,几年的学习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潜移暗化的影响无从可知,这些都明显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有悖初衷。

四、对建立健全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质量提升体系的再思考

面临高校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形势,该校存在的问题相信也是普遍现象。有效解决问题,深入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必须勇于重新定位,进行顶层设计。

(一) 设计符合科学与人文协同发展理念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

首先,必须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理念。现代教育是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全面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课堂中渗透科学素质教育内容,在科学素质教育课堂中引入人文素质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观察问题,形成系统、全面、辩证思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4]。

其次,设计系统化层次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参考哈佛大学全面教育与国内一流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其课程体系可划分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伦理推理、理想信念与文化信仰、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命关怀与世界视野六大模块②,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伦理、情感、态度、能力等的感受感知与感化,逐渐内化为稳定的内在人格修养。在这六大模块之下,每一类别又由若干系列选修课程或者系列专题组成,各课程之间既能发挥独自的作用,又不相互重叠,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

最后,结合学校特色及师生特点,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课程设计,完善课程设置,丰富课程体系。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主要是研读中国古典、现代、当代的文学经典和史学经典作品,如《红楼梦》导读;哲学智慧与伦理推理是研读中西方哲学经典,如现代西方哲学。伦理推理用来指导学生对有关道德和政治信仰进行正确分析[5],学会正确权衡和选择责任义务、道德困境、价值观;理想信念与文化信仰是通过介绍人类学、心理学等课程,研究文化传统、信仰方式、理想信念对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的影响,如系统论与大学生自我塑造;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是能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创作能力的艺术类课程,如中外名曲鉴赏;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是让学生领会科学技术的思想与进步,形成科学探索、求知创新的精神,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生命关怀与世界视野是关于人类、生命个体的认知,关于世界各领域的探索,使学生具有兼容并蓄的视野与胸怀,如环境伦理学。

(二) 构建具有开放动态的完整综合结构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吸收先进的教学思想,建构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一方面,要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理念指导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让教师秉承这样的观念开展教学活动,并将这种思想转化成价值引导,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要以战略高度、前瞻性思考,体现创新教学的预期性,在实践中转变旧观念,用新的理念指导新的教学,以学生学为中心,明确教为学服务ƒ。

其次,融入新媒体教学内容和形式,架构新型教学模式。新媒体时代的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和速度是与日俱增的,这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必须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形式,创造性的改变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觉将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课程内容转化为知识与信念。

最后,纳入持续动态的教学评价,发挥教育实效性。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育效果是持续、动态的价值判断过程[6],科学有效的进行教学评价和反馈,注重个体化差异,设计多样化评价方式,并及时予以反馈,有助于实现教学的高效性与实效性。

(三) 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体系

教学质量提升体系是学校自身为了保障教育质量而建立的内部质量监控、改进和提高机制[7]。

宏观层面上,凝练人文素质选修课相关管理办法,提供制度保障。应当尽可能的覆盖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及时把有效的工作经验上升为制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归纳出解决方案,使课程建设与改革有章可循。

中观层面上,成立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机构,提供组织保障。该机构承担着顶层设计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统筹规划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培训与交流,课程日常建设与管理,以及课程监督与评价等。

微观层面上,开拓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载体,提供实践保障。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交流互动,可以摆脱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与单一性,实现学生各种知识经验和素质发展的融会贯通[8]。

五、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对策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提出下列具有该校针对性和参考性的对策建议。

1. 成立“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为推动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化规范化发展,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由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和教学的人员构成,专门负责学校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建设、管理及其人文素质教育。

2. 完善人文素质教育制度。由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展开广泛调研,包括课程设计、申请审核、选课退课,特别是课程考核、检查监督、评估反馈等一系列完备健全的规章办法。

3. 鼓励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慕课、“学程”、“以学为中心”、实验课、小班讨论、新媒体等形式;课堂外教学,可采用导师制、书院制、沙龙等方式。不仅要在校内之间交流学习好的经验做法,还应走出校外,学习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4.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社团活动、比赛竞赛等,都是人文素质教育可延展的途径。可与学校其他部门机构建立联系,形成长期互通的联动机制。

5. 增强教学监管和教育评价。可设立专门的督导人员,强化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课程管理与监督,保证基本教学秩序的有效运行。同时,设计简单可行的评价方法,如在毕业前要求学生上交四年人文素质限选课或人文素质教育的心得报告,或在校友中开展调查,并将结果反馈给督导小组和“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作为课程评估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六、结语

全面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性工程,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尚不成熟,这都并非朝夕之事,需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国内高校要从根本上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还需从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抓起,建立健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体系,立足现实,逐步培养具有博大人文情怀、缜密科学精神、健康人格情操的高质量人才,才能逐步建立起人文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功能,使人文教育常态化。

[注 释]

① 详见《关于印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选修课选课管理办法]的通知》(西电教[2015]51号文件)。

② 参考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网址为:http://www.fudan.edu.cn/channels/view/48/。

③ 详见cnki概念知识元库,网址为:http://define.cnki.net/WebForms/ WebDefines. aspx? searchword=教学思想。

[1] 杨帆.论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模式[J].管理观察,2014(34):135.

[2] 王 琦.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J].新课程学习,2014:17.

[3] 徐胤莉,石燕萍.理工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J].教育与职业,2008(6):73.

[4] 陈叶斐.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 2014,20(6):143.

[5] 林双.美国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通识课程改革的启示[D].吉林:吉林大学,2011:15.

[6] 壮国桢.三段递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4(22):8.

[7] 姜秀丽,苏连江.建本科院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74.

[8] 丁念金.重建教学体系:一种必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4(1):56.

本文推荐专家:

赵璐,西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近代史。

马得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 哲学。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the elective course of humanities qu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JIAO1, ZHANG WEI GUO2

(1.School of Humanities,Xidian University,Xi’an,710071,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idian University,Xi’an,710071,China)

First-cla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all-round educ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feeling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s a direct approach to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lective course attracts extensive attention. Taking the Xidi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problems fac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lective course, discusses deeply on three levels: the design of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ystem, and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targeted and reference suggestions.

humanistic quality elective cours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ourse syste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

G642.3

A

1008-472X(2015)11-0092-05

2015-09-07

周 娇(1987-),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学秘书;

张卫国(1966-),男,陕西渭南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工程师。

猜你喜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课程体系人文
高校体育学生饮食营养现况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OnRadicalFeminism
EmploymentAgeDiscriminationonWomen
ItIsBetterToGiveThanItIsToRece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