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期我国群众体育活动常态化建设的路径探赜

2015-03-19 18:17李严亮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竞技群众体育

李严亮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467000)

一、我国群众体育活动常态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群众体育活动是指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标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其具有两个基本表征:一是广泛性的参与性,公民依据自己的兴趣喜好、体质情况、设施状况等自觉参与,群众基础牢固;二是促进身心健康和谐为目标,这与竞技体育区别明显。竞技体育成果大,有利于群众健身运动全方面与多层次的开展,这是体育强国长盛不衰的基础,因此,我国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必须协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促使群众体育活动常态化,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社会氛围,同时,通过竞技体育为群众体育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储备,引导群众体育活动向更高层次迈进。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众体育活动常态化的发展,这为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内涵式提升筑牢基础,为体育强国的建设增加新动力与新元素。

二、当前群众体育发展遇到的瓶颈

(一)群众体育活动管理机制不完善

世界主要国家体育发展的经验昭示: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进程中,单靠政府的力量,一方面来推动容易形成垄断的管理范式,降低服务群众体育活动管理的效率与服务质量,难以迎合公民多层次与多元化的体育需要。因此,必须让社会的力量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进程中来,有社会力量办群众体育,实现“多数人的事情,多数人参与”。在我国现阶段,各种类型的社会团体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行政色彩较浓,其工作中心仍是竞技体育,夺取更多金牌是工作核心,对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与推动作用有限,重竞技轻群体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同时,各类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的投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资渠道较少,多元化投资模式尚未形成。我国幅员广阔,区域发展差别大,各地政府财力也有天壤之别,在东部地区政府对体育投资加大较大,体育公共设施建设较多,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西部为42.63个,中部为40.39万个,东部场地为71.10万个,西中东差距较大。这种较大的差距单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弥合这种差距的。

(二)社区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步调不一致

伦敦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我国的金银铜牌总数都位于世界的第一梯队,当属世界的顶尖水平,这种傲人战绩十分抢眼,也十分让人兴奋。但在这两届奥运会后,很多专家学者也指出:随着我国奥运成绩的显著提升,国人中对体育看法冒出了不少急功近利的想法,尤其是金牌上的思想。殊不知,在这些光彩夺目的金牌背后,巨大成绩是我国对竞技体育的举国投入,但有些项目投资超亿元,聘请了外教,在奥运赛场上仍是成绩不佳,难以夺金摘银取铜。而我国的社区群众设施与场地却随着城市的发展,在房地产的高歌猛进下缩小,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碰到了种种障碍,“群众体育管理网络还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为缺乏,群众体育的组织实施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缺乏相应的指导,目前群众健身没有专用场地,场所一般都在生活小区周围,扰民事件时有发生。”[1]成功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活动人口极不匹配。金牌总数多,世界排位靠前,但人均金牌数量为世界倒数第二,这与奖牌大国的称呼背道而驰。也有专家对中国的奖牌的内涵提出了质疑:我们所得金牌多是小项目体操、射击、跳水,竞技性强,普及性不强,无法在社会产生涟漪效应。种种现象表明我国体育功利性较强,短视性强,多群众体育活动的观照度低,体育的魅力与美感仍未得以彰显。我国国际形象确实得以提升,但并不能代表我国同类群众体育活动在世界居于前列,却折射出我国群众社区体育活动在近年来开展还不深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对接不畅

站在终身体育的视角来讲,养成自觉锻炼身体,坚持锻炼身体,形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比单纯的运动技巧培育更为重要。党和政府很早就提出:每天要保证学生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不仅要靠激发锻炼兴趣,更需学校给予必要的专业运动技能指导,使学生科学地开展锻炼,进行运动,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当前的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状况令人不容乐观。受应试教育路径依赖的影响,不少学校消减甚至挤占体育课,学生1小时的锻炼成为水中月。在边远的农村学校,学校缺失专业的体育老师,导致教学形式单一,更无法传授专业的运动技巧,体育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国体育课教学仍旧停留在单纯动作的传授,并以竞技体育方法开展考核,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快乐体育的本真没有显现,这样学生健全人格的难以形成,影响了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据调查,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其中相当多的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占各种不参加体育活动原因的第3位。”[2]因此,提升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群众科学健身知识缺乏

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人们的健身需求与愿望也大大的提升。但居民的健身知识相对缺乏。一是各类健康类节目相对较少。我国电视类节目大多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为药品打广告,主要是推销各种药品,并非普及科学健身的方法与方式。二是各种科学健身的出版物较少。我国已有《健康报》、《中国医疗卫生报》《人民日报》(每周有健康专版)等,但辐射面有限,受众人群较少;三是缺少专业的健康知识普及组织,尤其是公益组织,专业的体育指导员也较少。因此,我国锻炼以自我随意锻炼方式为主,科学含量较低,这也是导致群众体育活动不能全面开展的原因之一。

三、未来群众体育活动新常态的重构设想

(一)做好顶层设计,促进制度创新

2015 年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关键之年与收官之年,结合我国“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群众体育活动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体育管理部门来讲,做好顶层设计,促进制度创新,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契机,以宪法与现存的体育法律法规为依托,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为核心,依法依规引导广大群众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实现体育的大繁荣与大发展,使群众体育活动常态化实现。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10个较大的城市与16个省份制定与出台了专门的、可操作性强、全面健身的地方性法规,为群众体育活动爱好者全面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法律保障。同时“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群体事业都处于自发的状态,群体事业的发展极不平衡。组织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3]的实际情况,引导群众体育活动自发组织依法依规发展,二者形成合力,助推群众体育活动走上了法制化轨道,有了最佳的依托。

(二)多方位的宣传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

奥林匹克把人文价值引入了现代体育活动,它实现了个体运动的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的契合,把奥运精神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相吻合,消除了个人运动与社会运动的摩擦。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一是国家激励传媒加强与改进对群众体育活动的报道力度。传媒在加强对优秀运动员报道,深挖其人格的力量与展示良好道德风貌,充分发挥其模范与引领作用,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群众体育运动氛围;二是学校要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宣传。“每次奥运会对学校体育的冲击是深远的,它不仅能普及在校学生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还能加大学校的体育改革,对普及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是相当突出的。”[4]学校在平时教学时,尤其是体育课要注重与加强对奥运精神的宣扬与教育,让奥运精神入心入脑,为终身体育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运作夯实基础,创设良好的群众体育活动生态。

(三)挖掘已有的奥运资源,开拓群众体育活动新范式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位,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加上两届运会的推动,国民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积极性大增,热情剧增。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奥运已有的设施与精神资源,抓住机遇开拓群众体育活动的新范式。休闲体育是最突出的亮点。它成为人们追求现代生活的一种新时尚,并逐步浸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传媒如电视、报纸、电影与广播等都大力推介休闲的生活方式与休闲理念,力与美的魅力逐步深入人心。休闲体育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所推崇,它能逐步缓减现代快节奏生活对人们的心理冲击,使身心放松与复归,个性得以彰显。当然,我们发展休闲体育,必须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娱乐与健身功能,让快乐成为群众休闲体育运动的核心,同时,国民在开展休闲体育运动活动的时候,必然要投入一定的时间与金钱,有利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体育产业进入发展“高速路”,使休闲体育与体育产业相得益彰,互相驱动,互利共赢。

(四)推动体育设施投资多元化

社会在发展,群众体育活动设施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我国体育设施建设中现行的政府投资单一模式必须突破,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活动的要求。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要以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为契机,大力开拓与培育多元化与多层次的体育市场参与主体,通过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体育健身企业上市,通过市场手段开展多渠道融资,同时,银行要对体育健身娱乐企业的贷款给予一定的支持,对公益健身项目可以考虑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同时,鼓励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外资等参与到城市社区、乡村群众体育活动项目建设中来,给予税收优惠,“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5]最后,政府不能缺位。政府在进行财政规划时,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必须“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校体育场馆、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协同教育行政部门、体育管理部门和社会机构、相关企业,充分盘活社会资源,”[6]为群众体育活动常态化兜底。

(五)普及科学健身,树立健康新理念

科学健身方式必不可少。一是大力培育群众体育运动指导员与宣讲组织,并使其深入社区、乡村“接地气”的宣传与示范科学的健身方式与健身理念,打通科学健身的“最后一公里”;二是要运用新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模式,讲好群众身边健身活动,提高公众对科学健身知识的参与度,使科学健身的正能量得以放大。近年来,不少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工具的便捷性,加大了对群众健身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逐步树立了健康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杨枭,畅宏民.后奥运时代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5).

[2]杨依坤,袁春梅,袁军,刘雪松.京奥运会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路障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2,(4).

[3]黄亚玲.奥运传奇[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16.

[4]曹建伟,牛森.对我国体育新闻传播态势的理性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

[5]季雪峰.国家税务总局发挥税收引导作用 促进全民健身活动[N].中国体育报,2013-3-20(1).

[6]崔玉娟.全国两会提案.构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N].中国青年报,2013-3-20(06).

猜你喜欢
竞技群众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多让群众咧嘴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竞技精神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