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桥到渡船——浅谈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之路

2015-05-30 10:48管斯维
留学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就业人才培养能力

管斯维

【摘    要】每年数以万计的学子挤上“独木桥”,希望通过高考进入理想大学,进而获得学业和事业的成功。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面对教育发展和就业压力,高等职业学校应运而生。该类学校注重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职业高等学校;就业;能力

作者: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古人们就清晰地认识到知识的力量,读书的重要性。然而,从古代科举到现如今的高考,很多人将求知与高考划上等号。认为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就是学业上的成功,是获取知识最好的途径,甚至是今后美好人生的开始。

因此,几十年一贯制的高考成为越来越多人谈论的话题。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是形容了千万学子的求学之路。学子们目的是要走过独木桥,跨越检测他们能力的奔腾河流,让所有人看到自己为之付出的努力。如果放弃走独木桥,就意味着多年的“梦想”、一切的期望都将破灭。面对这样的场景,等着过独木桥的学子们是否考虑找船过河呢?避开拥挤不堪、一望无际的人海,找到另外一条过河的途径,去谋求新的希望。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求学者的成才之路、成功者的奋斗经验都告诉我们:高考并非唯一选择。职业高等学校就是一种新的求学方式,它为千百万学子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成才之路。

一、适应社会发展,认知现有教学弊端

社会的发展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的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当今从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学生接就触了大量信息化知识,频繁使用电脑和相关网络平台,使学生接触的社会层面,从单一书本知识拓展到立体的知识空间,动态的视频影像、三维的立体图像、多方位的知识展现,一切都超乎了我们以往的认知范围。

教师的书本教育渐渐无法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发达的网络媒体却可以让学生看到老师还未知的知识范畴。师生关系悄然发生着变化,光靠教师说教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教育发展。从当代教育模式来看,学生听讲和教师讲授的传统教育模式,已逐渐转变成师生共同探索某种未知的知识领域。教师更多的是在传授思维模式和经验,帮助学生掌握更快捷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再也不是简单在教室中学习课本知识,也不是从教师那里得到單一的指导,他们走向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需要凭借自身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和了解世界,适应社会。因此,从象牙塔中汲取知识养料,真的是学子们立足社会的唯一方法吗?

古人早就说过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且不看今日信息化时代,就看以往成材的名人,很多人并非毕业于名牌大学,但他们却成为了学以致用的典范。李嘉诚毕业于北门街观海寺小学,真正的学历知识小学。至于剑桥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等荣誉博士,都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加上的。 李嘉诚的成功在于他能够看到市场商机,灵活运用仅有的知识,把有限的知识运用到了变幻无穷的市场需求上去。他知道面对社会的信息,自己怎么来做。这就是今天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课题。

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曾经担任过英文老师。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所受的教育远超过25年前到30年前的人。他自己并非名校出身,常跟自己的员工说:“若我们这些人现在想来应征阿里巴巴的工作,肯定不会被录取,因为学历都比不上现在的年轻人。”

但是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契合社会发展的,并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生活磨练和挫折,这样教育的成果才能真正转变为自己的知识。马云说:名校毕业的人,请用欣赏的眼光去看那些非名校出身的人;非名校毕业的人更不要自卑,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你就会知道世界是公平的,自己的将来一定会出彩。

我们不否定用过独木桥的方式过河,但是选择独木桥过河不是唯一的方式。中国的国情纷繁复杂,有千万个李嘉诚,百万个马云正在成长,他们可以选择更多的方法过河,进而成材。李嘉诚、马云并不是挤在独木桥上走向成功的,我们记住这些成功案列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走向未来。

二、了解社会就业现状

什么是复合型人才,就是有文化、有技能、有经验、多样化、多层面的实用性人才。九年义务制教育到三年高中教育为莘莘学子营造的就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氛围。2014年参加全国高考的人数高达939万人,这些学生的目标就是考入理想的高校。在一些中心城市,2014年高考的一本(重点大学)录取率仅为20%;而全国平均一本录取率则不足10%。 我们可以发现,真正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只是进入普通的本科。入学后,经过3—4年的学习,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就业压力仍是沉重的负担。

一方面有的学生迫于家庭经济压力,急于就业,甚至不考虑专业对口,为了一份谋生的职业,丢弃奋斗多年的专业。还有的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选择继续读研深造,条件好些的学生还选择出国深造。而在高校毕业后最终能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并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比例不超过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0%。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无奈走出校门,徘徊在纷杂的社会中,最终结果还是要面临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大量人才,即可以快速进入角色、接受工作的现成人才。因此在人才招聘市场经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络绎不绝的学生来到不同招聘单位面前,投递制作精美的简历。而招聘单位提问大多数相同:第一是所学的专业,第二是有没有工作经验,第三是薪资要求。学生看到心仪的单位,往往对第一第三个问题都会降低要求,改变专业,俨然就是一个弱者,就想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和工作,曾经的辛苦和求学道路已经没有回眸的必要了。然而就算求职者让步,还是会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绝。

面对这种场景,我们不仅要问:用人单位不给学生机会,学生怎么会有工作经验呢?学生们需要的就是通过锻炼的机会来证实自己的能力。而用人单位无奈表示:我们不是实验基地,这是战场不是练兵场,我们是要付工资、给待遇的,应聘的的人不能上岗、不能迅速熟悉岗位业务,那我們又如何能用?

即使有过实习经验的学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和社会阅历相当的往届生比也是弱势群体。面对低廉的收入、繁琐的工作、没日没夜的加班,在成为上班族不久,学子们就开始频繁跳槽,选择新的谋生机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正反认知的事实,企业的付出,在人才频繁跳槽中丢失了资源,增加了运作成本;个人在频繁的跳槽中也失去了产品研发的连续性,对企业情感的凝聚力。注重金钱利益的倾向会日趋严重,静心关注技术深造的会越来越少。学生迫于企业内部的竞争和社会不断的跳槽影响,从进入企业的第一天就开始盘算自己的退路。这对社会的大环境也会造成浮夸,不稳定的严重后果。学生抗衡社会竞争的抵御能力如此弱,关键还是在于多年的学校教育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

三、尊重实际,强化动手能力,为企业储备职业化人才

苏州高等职业学校就是一所尊重实际、关注市场、与时俱进的新型高等学府。学校自开办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了7000余名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他们中有的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有的被评为全国、省、市技术操作能手。很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都会在应届学生毕业前就到学校预定专业人才,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开设了很多新型的应用型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服装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近年来学校得到越来越多学子们的认可,学生的生源也得到迅速的提高,2008有位学生,中考成绩可以直接进入苏州排名做好的高中学习,极有希望以后考入名牌大学。可是他放弃了就读名校的机会,感觉自己更适合高等职业学校这类强调动手能力、学识运用的学府。他毅然来到苏州高等职业学校就读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学校期间,他如鱼得水,利用职业学校特有的平台,参加各类锻炼手脑并用的技能大赛,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还没有毕业就被苏州一家著名外资企业聘用,现在已经成为该企业的栋梁之才。

据调查,苏州市像这样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高等学校还有很多,比如旅游与财经职业技能学院、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等。这类职业学校,为新型产业提供了急需人才,目前全国各地类似这样的职业类高等学府达到1300多所,每年为国家提供的各类专业人才200多万人。 大部分这样的学校都是采取的是开放式的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本专业的技能比赛获训练,毕业后学生直接走上社会,进入相关企业工作,书本理论运实践操作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有的热门专业学生供不应求。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的单位相对稳定,并迅速走向企业关键技术岗位,用人单位非常赞赏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有文化、有知识,专业对口、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做到了无缝对接。这或许就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诚然高考测试出来的是相应标准下的应试水准,但是能够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人,都有其过人之处,毅力、恒心、智商、专注力等等。如果这份心力放在别处同样不会差。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状元是轻易得来的,同样一个瓦工和木工进入制造的殿堂也并非易事。天分是一部分,更多的是努力和方法。社会需要的不只是会动脑的人才,如果你设计的项目非常完美,可是无人能够制造出来,依旧是失败;相反你有相当完备的技术和制造能力,可惜没有一个完美的构思设计,也无法做出令人惊叹的作品。职业高等学校,无疑为学子们开创了一条不走独木桥的过河办法——渡船。

参考文献

[1]陈美华,辛磊.李嘉诚全传[M]中国戏曲出版社,2005.

[2]赵建.马云传,[M]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

[3]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4-05-13/1826418347.shtml

[4]http://gaokao.eol.cn/gxmd_2920/20130508/t20130508_940412.shtml

猜你喜欢
就业人才培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