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2015-05-30 10:48黎杨英马新成王奕冉
留学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社交满意度差异

黎杨英 马新成 王奕冉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立项项目“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411607032);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干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K13LX436)。

作者:钦州学院 教育学院  广西钦州  535099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智能手机技术日益精进,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是手机使用的主力军。手机的频繁使用,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慢慢的侵蚀着大学生。由于不恰当以及过度的使用手机而导致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手机世界不能自拔,对手机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手机成瘾,对其生理和心理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低主观幸福感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手机成瘾[1]。而生活满意度又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鉴于手机成瘾、生活满意度的独立研究较多,而手机成瘾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假设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并以钦州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丰富关于大学生手机成瘾方面的研究,为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体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对钦州学院大一至大三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其中男生111人,女生237人,文科生179人,理科生169人,城镇学生73人,农场学生275人。本次研究总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有348份,有效率为96.67%。

(二)研究工具

1.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该量表由华中师范大学熊婕、周宗奎等人在2012年编制的,适用于该研究所要针对的研究对象。该量表总共有16个题目,包括戒断症状(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負面反应)、突显行为(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社交抚慰(手机的使用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以及心境改变(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4个维度,采取五级计分的方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测量得分越高,手机成瘾倾向越高,总分达到48分的界定为手机成瘾[3]。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34,效度系数达到0.9以上[2]。

2.《生活满意度量表》。该量表有5个项目,用1-7表明自己对所描述情况的态度,从“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依次递减,得分越低,说明生活满意度越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效度为0.85,在国内外各研究中证明其有良好的信效度[3]。

(三)统计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

本研究对348名被试的手机成瘾情况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统计

总数 性别 专业 生源地

男 女 文 理 城镇 农村

手机成瘾人数/n 64 21 43 44 20 9 55

所占比例/% 18.39 18.91 18.14 24.58 11.83 12.33 20.00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348名在校大学生中,有64名大学生有手机成瘾倾向,占总人数的18.39%;男女生手机成瘾倾向检出率基本一致;文科生手机成瘾倾向情况比理科生严重;农村学生手机成瘾比例比城镇学生高。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描述统计

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及其各维度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手机成瘾描述统计分析

分析因素 人口统计学变量 戒断症状

(M±

SD) 突显行为

(M±

SD) 心境改变

(M±

SD) 社交抚慰

(M±

SD) 手机成瘾

(M±

SD)

总体 16.26

±4.43 9.12

±3.05 6.56

±2.26 6.80

±2.30 38.77

±9.91

性别 男 15.68

±4.72 9.28

±3.22 6.50

±2.32 6.67

±2.41 38.14

±10.70

女 16.54

±4.27 9.05

±2.98 6.59

±2.24 6.86

±2.25 39.05

±9.53

专业 文科 17.08

±4.36 9.39

±2.96 6.70

±2.31 6.87

±2.27 40.04

±9.70

理科 15.39

±4.35 8.85

±3.13 6.41

±2.19 6.37

±2.35 37.39

±9.99

生源地 城镇 15.46

±4.07 9.16

±2.90 6.03

±2.16 6.77

±2.09 37.42

±8.92

农村 16.26

±4.43 9.13

±3.05 6.56

±2.26 6.80

±2.30 38.76

±9.91

从表2可以看出,上述人口学统计变量基本上呈正态分布,集中趋势相对较高。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和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和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专业和生源地

这三方面进行差异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手机成瘾和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专业

以及生源地的差异分析

性别 专业 生源地

t p t p t p

戒断症状 -1.69 0.09 3.62** 0.00 -1.81 0.07

突显行为 0.66 0.50 1.61 0.10 -0.03 0.97

社交抚慰 -0.36 0.71 1.22 0.22 -2.20* 0.03

心境改变 -0.71 0.47 0.56 0.58 -0.53 0.60

手机成瘾 -0.79 0.42 2.51** 0.01 -1.44 0.15

生活满意度 -1.46 0.84 -0.18 0.86 3.06** 0.00

注:*P<0.05,**P<0.01,以下均同

從表3我们可以看出,戒断症状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文科生明显高于理科生。手机成瘾总分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文科生明显高于理科生。社交抚慰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手机成瘾总分及其四个维度在性别上没有统计学意义。生活满意度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城镇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在性别与专业中没有明显差异。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生活满意的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戒断

症状 突显

行为 心境

改变 社交

抚慰 手机

成瘾 生活

满意度

戒断症状 1

突显行为 .646** 1

心境改变 .451** .463** 1

社交抚慰 .611** .654** .490** 1

手机成瘾 .887** .851** .679** .815** 1

生活满意度 -.161** -.106* -0.077 -.109* -.146** 1

表4表明大学生手机成瘾总分、戒断症状、突显行为以及社交抚慰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手机成瘾程度越高,戒断症状程度越高,突显行为程度越高,社交抚慰程度越高,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就越低。在心境改变上也存在负相关,但并不显著。

三、讨论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特点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18.39%,高于刘勇、陈健芷等人2014年在哈尔滨调查数据10.1%,低于王相英(2012)在山东的调查数值32.75%,这可能是由于:首先,调查时间不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智能手机的功能是越来越齐全,但是随着人们对手机成瘾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手机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手机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可能就发生了变化;其次,调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生来源不同;最后,由于现在对于手机成瘾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使用的测量的工具不同,这也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存在差异。此外,研究还发现,农村学生手机成瘾率高于城镇学生,因为农村的生活条件比较贫困,使得他们到大学才买手机,对手机充满了好奇,也有可能因为由于在调查当中,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比例不协调所导致的。

通过差异分析发现,戒断症状与手机成瘾总分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学生显著高于理科学生,这可能因为理科生比较理性,自制力比较好,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文科学生比较感性、情绪化,在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更容易在生理或心理方面产生负面反应。

社交抚慰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镇学生,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到城市来上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圈子,会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会感觉比较拘谨,要面对各式各样不同性格或家庭背景,与人交流时比较紧张,需要借助手机与人交流,以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的尬尴;农村学生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城镇学生比较欠缺,交际圈比较窄,而手机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可以与更多的人交流,从而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本研究没有发现手机成瘾状况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验证了王相英的研究结果,但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在性别方面是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有关。

(二)大学手机成瘾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手机成瘾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手机成瘾行为越严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就越低,这与本研究所预测的结果一致。有研究表明,生活满意度低的个体,自控能力低,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包括成瘾行为,而黄乔蓉、范庆瑜等人的研究证实自我控制能力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手机上网依赖,所以,手机成瘾行为的出现,与生活满意度存在很大的关联。

这可能在于有手机成瘾行为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可能不强,难以融入到班级或宿舍群体中,缺少归属感,生活满意度低,当个体在使用手机的时候,能够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的尴尬,能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会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是被欢迎的;其次,对于生活满意度低的大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一个情绪的发泄口,需要把自己内心的不满发泄出来,而QQ、微信、微博等应用正好可以让他们在朋友圈中吐槽,发说说诉说自己的遭遇,以获得大家的关注,久而久之,就会对手机形成一种依赖,甚至成瘾。最后,手机成瘾者无法控制自己自己使用手机行为和时间,而时间的失控和行为的失控,会让人产生焦虑、恐慌、不安等情绪,从而降低了个体的生活满意度。

四、建议

手机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带来了很多不可忽视的不利影响,因此,为了给大学生能更好的戒除手机成瘾行为,科学合理的使用手机,提出以下建议:

(一)从大学生个人角度,大学生应该提高增强的自控能力,提高自我约束力。

大学生手机成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为其缺乏自控能力。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的个体,要想能很的避免手机成瘾,首当其冲的应从自我角度做出改变。首先,要意识到使他们意识到手机成瘾所带来的危害,让他们在认知上有一定的改变。其次,大学生应该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以便结识更多的朋友,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最后,大学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对自己约束力,科学合理的使用手机,发挥手机的长处,避免它给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家长应该多关心子女,多与其沟通与交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与指导。

現在很多大学生读书独自在外求学,与父母相隔千里,有些人他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难以融入现在所在的集体中,缺少归属感,又没有了父母在身边无微不至的关怀,因此会沉迷于手机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所以家长应该多与子女沟通交流,了解子女内心的想法,一边更好的帮助其分析手机成瘾的原因,为其矫正手机成瘾行为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学校应与老师及心理健康机构合作,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首先,学校应该开展一些相关讲座,积极宣传正确使用手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合理的使用手机,要让学生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性,让学生在认知上有一定的改变。其次,各任课老师应该加强课堂管理,对于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学生应该及时的制止,也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备课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备课,引起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兴趣。再次,学校应该提倡、推进无手机课堂,并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为有手机成瘾的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邓兆杰,黄海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卫生评估,2015,29(1):68-73

[2]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卫生评估,2012,26(3):222-225

[3]石美玲.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通讯作者:王奕冉,E-mail:wangyiran07@126.com。

猜你喜欢
社交满意度差异
社交之城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相似与差异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社交距离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找句子差异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