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初探

2015-05-30 10:48李妤
留学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校

【摘    要】公益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突破现有教育资源限制的一个有利的重要途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压力。本文在理清创业教育及公益创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探索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理论初探

作者:内蒙古赤峰学院教师培训与发展学院  024000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指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项目资助体系;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普遍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孵化基地;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与帮扶。”我国越来越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本文在理清创业教育及公益创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探索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创业教育内涵

(一)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一词起源自19世纪英国,然而公益创业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并在国外许多国家得到不断发展,公益创业的概念也迅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公益創业也被称为“社会创新”或“社会创业”或“公益创新”,是传统创业理念的新发展,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所谓狭义公益创业一般指慈善公益领域的创新立业活动;而广义公益创业则是涉及公共利益的创新立业活动。本文所指的是广义公益创业,其涵义可具体阐释为: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追求效率,追求社会效果,并面向社会需要而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

(二)公益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l1月提出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应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具又开创技术、社交和管理的技能。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适应性、守成性教育,而是注重把创业精神和开拓技能提高到学术性和职业性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更好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提高发挥作用。

国外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学,成果显著,据统计,1986~1996年硅谷总收入中至少有一半是由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的企业创造的。创业学也因此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学院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开设创业课程的学校1977年50—70所、1980年163所、1984年260所、1997年400所,2004年为1100所,2005年则为l600所。英国是另一个创业教育的典型国家,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Enterprise in Higher Education Initiative,EHE),1998年英国政府启动大学生创业项目(The Graduate Enterprise Programme),1999年,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 Science Enterprise Centres,UKSEC),2004年,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NCGE),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2006年,全英190万大学生中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达13万多人,占全部学生数的7%,其中修习创业课程学生数44,054,占34% ;参加课外创业活动的学生数87,869人,占66%。

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最早见之于清华大学研究生于1997年发起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3月,这一活动推向全国,举行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现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9所高校列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公益创业教育是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延伸,包含社会使命感、担当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在内的教育,强调公益精神的培养。在西方国家很多高校及公益基金会都相继开设公益创业或公益创业者相关训练和服务项目。在我们国家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高校开设了公益创业者训练项目,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对公益创业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就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高度肯定并宣扬了创业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性。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学生数量剧增,与此同时教育资源并没能同步增长,两者出现失衡状态。在此情况下,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突破现有教育资源限制的一个有利的重要途径,这种公益创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压力。

(二)构建和谐社会

国外的公益创业已蓬勃发展,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公益创业理论与实践刚刚起步,但是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入,我们中国公益创业事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崭新且富有生命力的时代。2008年3月,温总理在两会报告中提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公益创业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创办非盈利组织,如慈善公益基金会等;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性企业;志愿公益活动。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使高校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能够顺利来、真正有效学以及回报社会。将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增强就业和服务社会能力,弘扬慈善助人和自助的社会美德,实现多赢。

(三)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

2007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公益创业教育是高校的一个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体现教育公益性。社会创新包含公益创业,公益创业是一种公益性的创业行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体现了它的社会性和创新性。

三、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公益创业是利用它本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以及投资基金来解决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责任,比如一些私人、公益组织,他们也能够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公益创业涵盖教育、环保、扶贫、社区服务等领域,范围十分广阔,因此公益创业解决社会问题的力量是不可估算的。公益创业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适应性的能力,是一种分散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公益创业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必然的社会目標,因此高校在教育大学生在创业开始时就要树立社会公益、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的理念,或者即便他们以后不创业,但这种社会责任感也可以体现在各个岗位的工作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公益创业教育实施途径与方式。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公益创业者的公益之心

公益创业者带着公益之心去创业会给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让慈善力量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并长久可持续发展。公益创业不是最大限度的创造利润,而是最大限度的回报社会,回报社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成长。在校大学生要多接触社会、掌握社会动向、分析当前形势,参与公益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发现社会问题,积极与有经验的公益创业者交流,了解公益企业如何操作,如何管理等,汲取他们的经验。培养独立性、求异性、进取性、坚韧性等坚强稳定的良好个性品质。高校教育每位大学生在进行公益创业的时候要满怀公益之心,不过多考虑自身利益,为社会创造效益,这样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二)学校要重视并提供些物质支持

校领导是创业教育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从领导层面来说,学校领导一定要重视,公益创业教育才能做得成功。高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促使公益创业教育规范化发展。成立公益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公益创业教育工作;建立公益创业指导中心,组织协调并实施各项具体工作;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专家顾问委员会,为公益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指导等等。这些措施能为公益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另外,最关键的一点是学校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场地、提供研究经营场地。很多大学生普遍认为,学校高呼大学生要创业但却没有孵化基地给他们提供便利,他们有些较好的创业想法却因为种种困难无法实现。

(三)争取得到社会资源的支持与合作

高校应加强与外部的联络,与校外相关社会组织建立密切联系,为学生创建社会实践基地。争取获得社会提供实践服务和资本扶持,包括资金和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人员培训、公益实习岗位提供、项目规划和引导等。邀请校外企业人士或校友创业家进校给学生作公益创业经验交流,或组织同学们到公益企业参观学习,体验公益精神。高校应与社会各部门广泛合作,为学生构建公益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学生孵化出的公益创业项目可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与合作。

(四)提高师资队伍力量

公益创业教育者本身必须具有广阔知识以及具有进行公益创业活动指导的基本技术才能胜任公益创业教育。但是,目前此类高校师资队伍极为短缺,没能跟上公益创业教育这种高层次综合型人才培养方式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个需求,高校应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培训、进修学习、参加创业教育研讨会等,强化教师的公益创业教育意识,掌握公益创业教育理论前沿,学习别人先进的公益创业教育经验;鼓励教师个人进行公益创业,亲身体验公益创业过程,亲自管理企业,实践运作,积累经验,分析研究案例,结合实践来教育学生;或分批选送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学习成功创业者的丰富创业管理经验,潜心研究成功因素,探索公益创业的路子,提高公益创业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亚阳 邓英文 汪忠.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概念、现实意义与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第5期(总第129期)

作者简介:李妤(1980-),女,辽宁葫芦岛人,讲师,教育学硕士。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高校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