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义工—群众”模式下大学生义工经费来源探索

2015-05-30 10:48叶巧群邱玉英梁智
留学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经费义工大学生

叶巧群 邱玉英 梁智

【摘    要】大学生义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服务于群众,不求取任何回报,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散播正能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本文分析大学生义工经费来源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市场-义工-群众”模式下的大学生义工经费来源保障,以促进大学生义工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推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义工;经费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教育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管理理念下医药院校大学生义工服务机制研究”(项目编号:QT2012015)。

作者:桂林医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义工(volunteer),亦常称志愿者,是指任何志愿奉献自己的时间及精力和个人技术特长,在不求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和人群。义工组织已经成为广大公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平台。义工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推进时代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义工,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义工组织,富有青春活力的大学生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口号,义言义行赞青春,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骑乘义工组织这匹骏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向中国梦驰骋前进。近年来大学生义工组织发展得如日中天,许多高校通过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带领大学生开展义工活动,服务社会,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有益补充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经费不足仍然制药大学生义工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推动大学生义工服务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大学生深入社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人生价值

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向大学生涌来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尚处于家庭、学校、社会呵护的时期,辨别能力相对薄弱,文化道德素质教育仍需进行引导与教育。大学生义工组织是一支有奉献、担当的队伍,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有利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基础上,会追求更好地表现自我,更好地服务群众将会成为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道德素质的动力,同時培养了大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增强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担当意识,提升自我人身价值。大学生义工组织平台促进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提升职业素质,深入了解社会,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大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与进步,找到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提升人生的价值。

(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老人摔倒不敢扶”、“孩子迷路不敢帮”一类现象一度让群众感慨社会的冷漠麻木,大学生义工组织是社会依旧友爱、互助的一支重要力量。灿烂明朗的笑容,响亮礼貌的言语,坚定忙碌的身影,在道路、在福利院、在乡村等都能看到他们用笑容去鼓舞人们奋斗,用言语去传递文化道德,用行动去感染身边人。义工服务活动见证了当代大学生的热忱与担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学生义工组织在社会传递正能量,接力激情与希望,带动整个社会在文明的道路上前进,推动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利于建设和谐、文明、友爱、互助的美好社会。社会能够看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了解中国建设接班人的思想特点,对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充满信心。大学生义工服务有利于带动全体公民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服务群众的情结,社会之建设,人人引之为责,实现中国梦会指日可待。可见,大学生义工服务的开展,是建设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其传递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宛若祥云,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大学生义工服务让大学生在奉献中不断提升文化道德修养,不断奋斗实现青春目标,让社会在点点滴滴的义务服务活动中变得更加美好,这些看似小小的进步构成伟大的进步,让中国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又往前一大步。

二、经费保障问题制约大学生义工服务的深入发展

经费支持是大学生义工服务活动开展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义务服务活动难以深入推进。大学生属于无收入群体,大学生义工组织必须借助外界力量,争取活动经费,方可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大学生义工经费的来源单一。一方面是学校、政府,有利于学校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便于掌握学生活动的方式、进展程度,如响应2014年“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号召,学校鼓励大学组织义工队伍开展下乡服务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二是大学生自筹款如通过班费解决活动往返的交通费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

然而,大学生义工经费来源途径过于单一,经费紧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义工组织发展,引起了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学校和政府的职能范围广,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建设开支,大学生义工活动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范畴,学校和政府对其的针对性较低,因而经费相对紧张,而且经费申请的程序繁多、消耗时间比较长,容易延搁义工活动的计划进行。在调查中发现,62%的大学生在筹备义务服务活动过程中,因向学校和政府申请不到经费或申请困难而使活动夭折,单一的经费来源,使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制约大学生义工服务的深入发展。

(一)经费短缺制约大学生义工服务广度及服务水平的充分发挥

义工经费难以充足,限制了大学生义工服务开展的范围,限制了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使大学生义工无法“伸开手脚大干”。大学生义工的服务虽然以自愿性、无偿性为原则,但按照国际通常做法,他们在进行义工服务时,有关部门或组织应提供必要的交通和通讯费用。但由于经费来源途径单一,费用不足,义工们往往自掏腰包支付交通、通讯费用及工作餐费用。大学生义工尚未在经济上独立,自掏腰包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经费不足,难以针对义工的兴趣、专业特点等开展系统的团队协作、技能提升、沟通能力、组织策划等服务岗位培训,影响服务的广度与力度的提升,导致对大学义工服务活动施展途径有限,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浅层化,服务水平不高,浅尝辄止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经费短缺制约着大学生义工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經费来源途径单一、经费不足带来的不良反应导致了义工服务活动时间断层,活动流于形式。有新闻曾报道,当义工从敬老院走后,老人在院子里眺望等待着,那群热情洋溢的孩子什么时候还会再来呢?义工活动开展,为群众带去了福音,带去了欢笑,带去了欣慰。每一次大学生义工服务活动,大小开支都需要经费维持,策划书的复印、宣传册的复印、活动用具的费用均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撑。然而经费不足,大学生义工无法持续地、定时地开展服务,活动时间出现断层。经费是维持义务服务活动持续化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大学生义工服务持久化服务的保证。经费不足导致很多有创意的服务项目无法实施,渐渐无奈迫使活动流于形式,大学生义工容易倾向为省钱而走老路子,继承活动形式的“传统”,或者是只有在例如雷锋月等特殊日子里才开展义务服务活动,甚至当成一个形式,扫扫地,照个相,草草完成。如此,是否会让原本服务的初衷变味,是否会让老人的等待,等来的只是一阵吹走那日美好的轻风?

三、基于“市场-义工-群众”模式下对大学生义工经费来源的探索

(一)以项目化推动大学生义工服务经费保障渠道的建立

“市场-义工-群众”模式,是指以市场为经费来源者,以义工为中间桥梁,群众为经费受益者。该模式将经费承担者从学校或政府转移到市场,减轻了学校和政府的经费压力,松弛了大学生活动的经费紧张度。义工服务项目的市场的选择性更多,资金来源渠道更为广泛,活动资金周转更为灵活。市场主体通过选择支持大学生义工活动,可营造良好的品牌效应,有利于提高其在社会上的市场竞争力。大学生义工通过与市场建立经费受给关系,让市场参与到大学生义工服务活动,可提升大学生义工开发服务项目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义工服务项目思路和活动形式、内容的创新。市场的参与,让大学生义工活动经费来源得到更大的保障,解决了大学生义工服务活动的后顾之忧,让大学生义工大胆、放心地去服务群众,给予群众持续化、深入化的服务。“市场-义工-群众”模式,实为“三赢”模式,既受益于市场主体即企事业单位,也利于大学生成长,更有益于群众。此模式可谓是将经费来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地利于群众利益,不失为建设和谐社会的良策。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充分了解此模式的基础上,83%的市场对象表示愿意支持大学生义工经费。可见,“市场-义工-群众”模式在解决大学生义工经费来源的问题上是可行的。

(二)创新组织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义工服务项目优化"市场主体"

为良好运行“市场-义工-群众”模式,高校加大力度管理大学生义工组织的运作,如日常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策划缺乏必要的经费、场所等物资支持。通过项目化推进义工服务活动实施,以定期组织开展义工服务项目的申报评比,结合项目策化书及团队现场答辩评比情况,一方面通过拨出一定经费支持内容形式比较有新意的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加强指导与总结验收。一方面,有的项目可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课程的延伸实践项目来支持。另一方面,选择一些可产生较大社会效益的项目,利用充分的社会资源,加大与企事业单位或慈善团体的联系,取得其支持,通过校企联合推进项目的实施。最后,加强对支持的项目行了验收,各项目组将项目简介、项目创新及特色、项目执行完成情况、收获心得及存在问题等作了汇报验收。通过优化义工项目及运作的市场主体,可使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的项目进一步品牌化、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义工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带动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管是大学生义工本身,还是与大学生义工合作的市场主体,都应该代表着一个和谐、向上、向善的形象。声誉良好的合作市场对象,有利于大学生义工精神的弘扬。

作者简介:叶巧群(1978-),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党建。(广西桂林541004)。

猜你喜欢
经费义工大学生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要当义工
大学生之歌
继续推进经费标准一体化改革
远东运动会募捐机制探析
图书馆纸质文献采访工作的思考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