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

2015-05-30 10:48马志远
留学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应用能力

马志远

【摘    要】独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己任。应用人才应主要体现在应用能力上。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主要阵地。文章围绕实践教学对知识转化、学生自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讨论。

【关键词】应用能力;建构新知识;自主创新

作者:武昌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系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其它改革一样历经了30多年,作为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独立学院已经走过了10多个年头。我国独立学院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出现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原因:首先是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1979年,我国高等学校633所,在校生102万人,每年招生25万左右,毛入学率为4%,以后年份有所增加但数额不大。1998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也只有780万,人才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广大民众渴望子女受到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之初,毛入学率为4%,以后经过多方努力,但上大学难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998年为9.8%,不但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世界15%的平均水平。三是大学的扩招可以推迟学生的就业,增加教育消费,是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舉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发源于亚洲随后波及全球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中国也难逃困境。靠什么来拉动经济复苏,有人想到了高等教育。因为在1992年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教育被列为第三产业,并且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既然是产业,就需要大发展。

高等教育要大发展,但仅靠国立高校资源无论如何是满足不了需求的,中央政府也拿不出在当时几乎是天文数字的钱来办更多的高校,有人提出发展民办高校,但又担心搞乱,于是就有了民间资本可以进入高校,但必须有资格的国立大学来主办这一举措。

独立学院诞生以后,最直接的贡献是奠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大国地位。到2011年,全国高校规模为3105万人。其中独立学院占1/1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改革之初的4%提升为26.5%。就大学生规模而言,2005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其中,独立学院功不可没。据估算,“民办高等教育对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贡献为15.45%,高于教育部直属院校6.73%的贡献率。”[1]

独立学院举办之初,包括人培方案都是照搬举办高校的,但不久发现,独立学院的生源状况与公立高校相差太大,公立高校的培养模式不太适应独立学院,经过研究和探索,提出独立学院应以应用型人才为自己的培养目标。经过10多年的实践,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达成共识。关于应用型人才的界定,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三动说”,即动口、动手、动笔;二是技能说。

我同意以下意见,这两种说法均不能完整表达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它更多的是从应用的外在表现分析的,“三动说”不仅对应用人才适用,而且对研究型人才也适用,这两类人才都需要有动口、动手、动笔的本领;应用型人才也不应该仅指某项技能,一名学生不可能通过在校几年的时间能把某项技能提到很高水平。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实践应用能力,要求“它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本事和能力。”[2]

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要途径是加强实践教学。可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或者说是在培养技能中培养应用能力。应用能力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已经获得的知识的应用,二是探索新知识并将其应用。无论哪一方面的能力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有助于检验所学知识,建构新知识,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从而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传承知识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内容。学校的理论教育更多的带给学生的是经过转化后的抽象知识、间接体验。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我们会知道,没有一定程度的直接体验,是很难知道间接体验的含义。好比一个人仅仅在书本上得到的温度概念而没有任何直接感知的体验,是不可能理解沸腾的百度和冰点的零度的差异一样。你要知道温度的差异,就得亲自体验。就像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梨子一样。梨子的滋味是在书上是体会不到的。因为理论是对实践的抽象和概括,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实践认识生动、直观、形象,有助于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实践不仅可以验证知识,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还可以建构新的知识。实践教学通过课程设置模拟的情境、提供角色和设备,给了学生参与实践练习和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例如,在广告学的教学当中就会经常用到“模拟广告策划案”进行实践教学的练习,学生通过模拟的广告策划情境,了解、学习广告策划的整个过程和环节。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温习所学知识,同时也会从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产生兴趣和动机,进而运用自己的理解再结合新感知进行再理解与再创造,最后将这些内容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正是由于这种知识体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建立起来的,是把外化的知识和内涵的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因而会形成有别于他人的独特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他人不易模仿和复制的。

关于实践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消化和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转化为能力,古代教育家早有研究。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习,除了通常说的复习,还包括练习、实习的意思,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认为行是学习的最高阶段,一切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近代大教育家陶行之更是明确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认为做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教”和“学”都必须围绕“做”展开,要求“在做上教,在做上学。”[3]

2.实践教学有助于贯彻教学主体性原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随着认识论研究的深入和现代教学观念的流行,注重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在应试教育、重理论教学的主流背景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就理论知识而言,教师始终处在优势地位,学生不太可能超越老师。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永远是书本的奴隶,应试的机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不同在于,实践教学是通过学生自身习得的理论知识的指导和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形式多样的模拟实践中学习。学生不仅成了实习、实践的主体,更可以有效地发挥自身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静听、静观,可以真正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能实现学生与实践对象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可以实现学生主体间双向互动的交往实践。同样以广告学的教学为例,广告学中的“广告调查”如果只是从理论方面学习前人整理好的调查方法,参看前人梳理好的调查数据,那么基本上没什么太多实际实践意义,因为在目前的信息爆炸时代,调查数据的更新太快了。只有以实践教学为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实际去参与数据的收集、调查、整理,在亲身实践中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专业应用能力,才能体现该专业的学科特色和应用价值,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专业能力的体现。

3.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所具备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反应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态势。研究表明,一个人具备何种素质与它参与的具体活动相对应,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但它不能完成与操作活动、交往活动等相关联发展的任务,如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傅维利教授认为,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规律,利于学生体验式地掌握社会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并能现实地推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4]

实践教学贯穿于大学教学的始终,通过形式多样的课程实验与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等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科技创新的兴趣,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如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实践是“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实践“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5]

参考文献

[1]任丽婵·我国大众化以来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对毛入学率的贡献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7)

[2]吴光炳·独立学院培养本科应用人才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建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4)

[3]唐靖云·推动实践教学改革,践行“教学做合一”[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6)

[4]傅维利·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J],求是,2001,(10)

[5]唐靖云·推动实践教学改革,践行“教学做合一”[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6)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应用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生物课堂的“魂”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浅谈如何提高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课本教学的探索研究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