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副助词与格助词叠加的诸问题

2015-05-30 10:48郜枫
留学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摘    要】本文着重论述日语中的副助词与格助词①叠加使用的可能性、②叠加时的语顺、③叠加后的语义指向。通过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提示了两者叠加时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提出了在副助词与格助词叠加的学习和教授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可能性、语顺及语义三点外,还必须考虑每个句子的实际使用状况、成立条件等这一观点。

【关键词】副助词;格助词;凸显助词;最低必要限度;绝对限定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西安外国语大学校级一般项目“基于母语者语料库的日语类义词研究”(项目编号:14XWB12),2014年度陕西省教育厅项目“日汉V-V复合动词构词法的对比研究”(编号:14JK160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8

1.引言

日语中的助词种类主要有格助词、副助词、终助词、接续助词等,助词可以在句中单独使用,各种助词重叠使用的现象也相当频繁。比如格助词与格助词的重叠使用,格助词与终助词的重叠使用,副助词与格助词的重叠使用等(王1994)。在众多助词叠加的研究中,副助词与格助词的叠加可否、叠加语顺以及语顺变化引起的语义变化颇具争议,至今没有形成定论。但在实际的日语教学过程当中,对助词重叠的讲解始终是个难点,尤其是“~ダケデ”和“~デダケ”、“~クライデ”和“~デクライ”等副助词和格助词重叠时的语顺及语义区别,非常值得日语学习者、教授者思考和研究。

因此,本文通过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副助词与格助词叠加进行阐述。总论部分主要概观副助词和格助词各自的定义、特征以及两者可否叠加使用等问题。各论部分主要利用大量例句对比,以三个主要副助词“ダケ、バカリ、クライ”与格助词“デ”的叠加为例,从语义和构文两方面辨析副助词与格助词叠加时的异同。

2.总论

“副助词”这个名称起源于日本著名语言学家山田孝雄,指与副词具有相似语法功能的一类助词。山田(1922)中从上接语的角度指出,副助词是一种可以付着在主语、补语以及修饰语后的词,它区别于所谓的系助词(“ハ、モ、ゾ、ヤ、デモ、シカ、コソ”等),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副助词包括“ダケ、ノミ、バカリ、クライ、マデ、ヤラ、ホド”等一类助词,尤以“ダケ、バカリ、クライ”三个词最为典型。而格助词是指接在体言及相当于体言的词后面,表示这个词与其他词的格关系的一类助词,一般有“ノ、ガ、ニ、ヲ、ヘ、デ、ト、カラ、マデ、ヨリ”等。

关于两者的重叠使用,寺村(1991)曾指出,凸显助词(又称强调助词,包括副助詞和系助词)和格助词的语法功能互相交错非常复杂,凸显助词可以接在大多数格助词后面,而格助词则只能接在小部分副助词后面。但是,不是所有的凸显助词都可以接在格助词后,首先“Nガ”后面不可接任何凸显助词,其次,“Nヲ”后面也大多不可接凸显助词,表示事物界限的“マデ”和表示比较基准的“ヨリ”后面,除了“ハ、モ”以外的凸显助词均不可接续。最终只能说,“格助词+凸显助词”并非全部成立,只有“ニ、ヘ、デ、ト、カラ”这6个格助词才可以后接以上列出的所有凸显助词,这些凸显助词中也包含了“ダケ、バカリ、クライ、マデ”等副助词。反之,改变它们的叠加语顺后情况又如何呢?下表1即为寺村(1991)根据“名词+凸显助词+格助词”形式的接续可否得出的结论。

表1    名词+凸显助词+格助词 ハ モ コソ サエ スラ シカ デモ ダッテ ナンテ マデ ナド ナンカ ダケ バカリ

N‐ガ × × ○ ○ ○ × × × × ○ ○ ○ ○ ○

N‐ヲ × × ? ? ? × × × × ○ ○ ○ ○ ○

N‐ニ × × ? ? ? × × × × ○ ○ ○ ○ ○

N‐ヘ × × × × ? × × × × ? ○ ○ ○ ○

N‐デ × × × × × × × × × ? ○ ○ ○ ○

N‐ト × × × ? ? × × × × ? ○ ○ ○ ○

N‐カラ × × × ? ? × × × × ? ○ ○ ○ ○

N‐マデ × × × × × × × × × × ? ? × ×

N‐ヨリ × × × × × × × × × × ○ ○ ? ?

*①N-名词、「-」-凸显助词的位置、○‐可接续、×‐不可接续、?‐判断困难。

表1显示,根据可否置于格助词前这一条件,凸显助词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ハ、モ、シカ、ナンテ、デモ、ダッテ”等系助词,这类助词大多不可能出现在名词与格助词之间,而另一类为“ダケ、バカリ、ナド、ナンカ”等副助词,多数都可以出现在名词与格助词之间(“マデ、ヨリ”两个词有时根据具体文脉的不同,可否接续也会发生变化)。另外,关于“名词+副助词+格助词”成立的理由,寺村有如下解释,“一般来说,格助词可以自由接续的是名词,由此推出,即使名词后接副助词,名词+副助词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也相应地具备了名词的性质。因此,副助词带有准体机能。”。简言之,“副助词+格助词”叠加时,副助词作为一个“准体助词”发挥着语法作用。

寺村(1991)对凸显助词与格助词不同语顺的叠加是否成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这些凸显助词中包含了部分副助词。对于副助词与格助词的可叠加部分(标识为“○”)笔者对寺村的结论并无异议,但少数不可叠加(标识为“×”)以及判断困难(标识为“?”)的情况还有待进一步在具体例句中确认和考察。例如:ダケ+ヨリ、マデ+シカ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逐一举例阐述。

3.各论

如上所述,“ダケ、バカリ、バカリ”等副助词与格助词“ニ、ヘ、ト、デ、カラ”叠加后可构成“ダケデ、バカリニ”和“デダケ、ニバカリ”两种形式。除了总论中提及的可否接续的问题外,根据副助词前接或后接而引起的语义变化也成为一直以来研究的焦点。以下笔者将以“ダケデ/デダケ”、“バカリデ/デバカリ”、“クライデ/デクライ”三组叠加(即副助词“ダケ、バカリ、クライ”与“デ”的叠加)为例,着重从语义和构文角度辨析两者的异同。

3.1  “ダケデ”和“デダケ”

(1)a.注射ダケデ直る。

b.注射デダケ直る。

例(1)是副助词与格助词叠加的语义辨析研究的典型例句,(1a)中出现的“ダケデ”在句中表示“不用其他方法,只打针就可以治好”,而(1b)中的“デダケ”则将句子意思变为“其他任何方法都不行,只有打针可以治好”。简言之,(1a)的“ダケデ”指事物成立的最低必要限度,(1b)的“デダケ”限定了事物成立时绝对的唯一的方法,即绝对限定。

上述实例中的“ダケデ”和“デダケ”表示手段方法,表示场所时的例(2)(3)也同样在语义上有明显的差别。

(2)a.受験勉強は、学校ダケデできる。

b.受験勉強は、学校デダケできる。

(3)a.地下室でダケデ生活できる。

b.地下室でデダケ生活できる。

(2a)的含义为“在家或补习班等进行应试学习都是可以的,但没有必要,仅在学校学习就足够了”,(2b)的含义则为“在家或补习班等进行应试学习都不行,只有在学校学习才可以”。同样(3a)为“在一楼或二楼等其他地方当然也可以生活,但没有必要,仅在地下室就可以”,(3b)则为“在一楼或二楼等其他地方不能生活,必须是地下室”。由此可见,副助词与格助词的叠加语顺发生变化后,使句子的意思大相径庭。森田(1971)中曾指出,“ダケデ”和“デダケ”的不同点在于它们的语义指向分别为“最低必要限度”和“绝对限定”,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其重要的差别,这种差别也成为了后来“副助词+格助词”“格助词+副助词”的语顺和语义研究的出发点。与森田的观点并行的还有久野(1983)对两者构文上的异同的论述(例(4))。

(4)a.バスダケデ行くことができない。

b.バスデダケ行くことができない。

(4a)否定了“公交车作为最低必要的交通手段”,整句的意思为“仅靠公交车无法到达目的地”,(4b)否定的是“唯独坐公交车”这一手段,整句的意思为“其他的交通工具都可以到达目的地,唯有公交车不行”。两个句子不仅在语义上有所区别,在构文上也完全不同。(4a)中的“バスダケデ”和动词“行く”形成一个词节,与后接的形式名词“こと”共同构成一个名词节。(4b)中的“バスデダケ”却并不是构成名词节的元素,一般认为它置于“行くこと”这个名词节之外。如例(5)所示,“バスダケデ”构成的是一个修饰动词“行く”的副词短语,相反,“バスデダケ”构成的是一个修饰整个谓语部分“行くことができない”的副词短语。

(5)a.[バスダケデ行く]ことができない。

b.バスデダケ[行くこと]ができない。

这个结论在考察其它副助词与格助词叠加时也同样适用,因此在以下的内容中不再对每个例句进行重复分析。

3.2  “バカリデ”和“デバカリ”

(6)a.運バカリデは麻雀に勝てない。

b.??運デバカリは麻雀に勝てない。

(7)a.??自転車バカリデは、この川は渡れない。

b.自転車デバカリは、この川は渡れない。

上述两例的“バカリデ”和前述的“ダケデ”同样,表示“最低必要限度”,而“デバカリ”也与“デダケ”相同,表示“绝对限定”。但(6a)之所以被判断为非正确句,原因在于“デバカリ”的語义指向为“只有靠运气不能打赢麻将,而其他任何手段方法都可以打赢麻将”,这与现实状况相悖,如没有前后文脉补充说明或极其特殊的情况,通常可以考虑为句子不符合逻辑。(7a)的问题在于,“バカリデ”提示了“仅凭自行车这一个手段是过不了河的,还需要和其他手段并用”,暗示自行车是过河的最低限度,而事实上借助自行车过河是显然不符合常理的。由此可见,即使“副助词+格助词”或“格助词+副助词”叠加条件成立,有时也会由于句意的不合理性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在学习或者教授副助词与格助词叠加时,不仅要考虑两者叠加的可否、叠加的语顺,还必须考虑每个句子的实际使用状况、成立条件等。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在语义上“デバカリ/バカリデ”的区别与前述的“デダケ/ダケデ”相同或相似,但在构文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如例(8)(9)所示,“デダケ”后可出现助词“は”表示强调和限定,即使不出现助词“は”,句子依旧成立。相反,使用“デバカリ”时,通常都需要在其后附加助词“は”,否则句子不成立。此结论也同样适用于“バカリデ”和“ダケデ”的区别。

(8)a.自転車デダケ、学校に行けない。

b.自転車デダケは、学校に行けない。

(9)a.??自転車デバカリ、学校に行けない。

b.自転車デバカリは、学校に行けない。

3.3  “クライデ”和“デクライ”

(10)a.世界一周旅行の途中、バリ島グライデゆっくりしたいものだ。

b.世界一周旅行の途中、バリ島デグライゆっくりしたいものだ。

(11)a.こんなことグライデ泣くな。

b.*こんなことデグライ泣くな。

久野(1983)对以上两组例句作出了如下解释。(10a)中的“バリ島グライデ”指的是“巴厘岛或者相当于巴厘岛一类的地方”,(10b)中的“バリ島デグライ”指的是“其他地方都可以不考虑,最起码在巴厘岛”。“デグライ”暗示了排他的绝对限定,但比前述的“デダケ”的限定程度弱。(11a)指“因为这种事或者相当于这种程度的事”,(11b)指“因为其他任何事哭(我)都可以理解,但为了这点小事”。久野认为(10)中的两个句子都符合常理因而成立,而(11b)因为不符合逻辑而成为错误的句子。

但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推敲,其一,久野对这两组句子的解释并不清晰,与他之前“副助词+格助词”表示“最低必要限度”,“格助词+副助词”表示“绝对限定”的结论相悖。如果久野的解释是合理准确的,起码可以说明在副助词“グライ”和格助词“デ”的叠加中,不能依据“ダケデ/デダケ”的辨析标准一概而论,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相反,如果久野的解释未必合理,如何把副助词与格助词叠加的语义问题进行统一的体系性的说明将成为今后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二,久野对(11b)的正确性判断存在个体差异,比如在汉语中,“因为其他任何事哭(我)都可以理解,但别为了这点小事哭”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可见,关于副助词和格助词叠加的诸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究。

4.结语

本文在概括总结山田(1936)、森田(1971)、寺村(1981)、久野(1983)等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总论和各论对副助词与格助词叠加的诸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提出了先行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课题。由上述分析得出,“副助词+格助词”时多表示“最低必要限度”,而“格助词+副助词”是多表示“绝对限定”,前者在句子构成修饰动词的副词短语,后者构成修饰谓语部分的副词短语。但并非所有的副助词与格助词叠加都符合这个结论,即使叠加条件成立,在实际使用时也并非所有的句子都合理。目前副助词与格助词叠加的相关研究还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

参考文献

[1]山田孝雄.日本文法学概論[M].神户:宝文館,1936

[2]森田良行.「だけ,ばかり」の用法[J].早稲田大学語学教育研究所紀要.1971,(10)

[3]久野暲.新日本文法研究[M].东京:大修館書店,1983

[4]奥津敬一郎·沼田善子·杉本.いわゆる日本語助詞の研究[M].东京:凡人社,1986

[5]寺村秀.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Ⅲ[M].东京:くろしお出版,1991

[6]王玉芝.日语中格助词与副助词的重叠使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2)

作者简介:郜枫(1978年-),女,陕西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讲师,硕士。专业方向:日语语言学,日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