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行业综合改革,彰显鲜明办学特色

2015-05-30 20:56邱金林
留学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综合改革职业院校

【摘    要】坚持服务宗旨、特色发展是高职院校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最核心和最紧迫任务。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把打造“五个示范基地”与服务供销社行业综合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创特色”的特色办学之路。

【关键词】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职业院校;特色办学

作者: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1

坚持服务宗旨、特色发展是高职院校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最核心和最紧迫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这既是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部署,也是行业职业院校提升服务能力、赢得发展空间的宝贵机遇。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把打造“五个示范基地”与服务供销社行业综合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发展,积极探索“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创特色”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打造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持

高职院校应成为行业人才培养基地。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然而,人才队伍老化、结构不合理、技能型人才紧缺严重制约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根据广西供销合作社人才需求预测,到2020年,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47000多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产品经纪人等急需紧缺人才年均增长在5%—20%之间。作为供销社行业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围绕行业发展创新办学定位,始终把人才培养方向、规格和质量定格在“三农”发展需求中。2013年,学院编制了《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确立了“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完成了由传统商业职业教育向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变的重大跨越,在办学定位、专业布局、人才培养规格上实现了与新形势下供销社行业发展全面对接,凸显了学院服务行业、特色发展的办学新常态。

学院紧紧抓住专业建设这一最具办学特色的“牛鼻子”,按照“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核心,以服务农村现代流通为特色”的发展思路,打造财会金融、现代流通、信息化建设、旅游与餐饮等四大专业群,形成了与学院发展定位、供销社行业综合改革、广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全面对接的专业发展格局。以重点专业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抓手,打造了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等一批极具行业特点、竞争优势突出的特色专业,成为区域领军专业,牢牢确立了学院作为“区域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摇篮”的核心地位,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行业发展和“三农”需求形成同频共振。

呼应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学院应更高起点、更高水平打造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从以下三方面强化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一是推进行业集团化办学,加强行业人才系统化培养,实现以高带中、校企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行业办学新格局。二是以专业设置和专业链对接供销社行业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形成人才培养对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重点领域的全覆盖。三是利用供销合作社资源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政、行、企、校紧密对接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特色。

二、打造供销社和合作经济组织科技服务示范基地,为提升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能力提供科研服务支持

高职院校应成为行业科技服务基地。高职院校要积极发挥行业“智库”优势,提升自身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解决行业重點领域发展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壁垒等重大问题,同时在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赢得更大发展机遇。我院积极打造供销社和合作经济组织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在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院成立广西首家“农村现代流通研究所”,把科技服务深度融入到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和当地农村现代流通发展中,形成了服务行业发展的良好工作机制,积累了丰富的“三农”工作经验,培养了一批在行业改革和农村现代流通发展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专家团队,奠定了服务行业良好基础,提升了服务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几年来,学院承担并完成了自治区供销社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区乡镇供销社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乡镇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县级供销社中长期发展规划《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供销社改革总体方案》、《广西大新县供销社改革总体方案》等一批引领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标志性成果,解决了区域供销合作社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广西供销合作社在大新县召开了全区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现场会,《广西大新县供销社改革总体方案》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区进行推广。学院积极参与“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承担并完成了《南宁市供销合作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规划(2011—2015)》、《广西大新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项目建设一次性规划》等5项市、县两级科研咨询和管理服务成果,指导和规划区域农村现代流通发展。目前,农村现代流通科技服务已成为学院社会服务最具影响力的品牌。

打造综合服务型的“新型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离不开行业职业院校科技服务的重要支持。学院提升科技服务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能力,应着力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创新服务工作机制,着力打造一批行业特色鲜明、服务能力突出、社会效益良好的科技服务品牌。二是以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为着力点,加强行业课题研究,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研支持。

三、打造农村现代流通和合作经济组织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为强化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紧密联结提供职业培训支持

高职院校应成为行业职业培训基地。职业培训是强化供销合作社紧密联结农民、促进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农民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短板。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一代农民对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有了更多需求和更高要求。加强职业培训,不仅是满足农民终身学习的需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2014年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广泛开展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学院立足行业,着力打造农村现代流通和合作经济组织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努力担当行业职业培训的重要角色,积极为供销社行业开展各类职业培训。近年来,学院顺应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要求,深入广西全区各地市、各县供销社,开展了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经济管理师、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营销人员、民营企业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规模达到6000多人次,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现代农业职业技能,促进农民由传统经验型农民向新型职业型农民转变,从而依靠技术进步增收致富。

供销合作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等,应以职业培训为先导,通过职业培训紧密联结农民、服务农民、提升农民。学院作为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应强化以下两方面工作,发挥行业改革“助推器”作用:一是设立行业职业培训中心,通过“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实用技术、扶贫开发等方面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强行业职业发展指导,着力培养一批懂市场、会管理的供销合作社优秀企业家,造就一支对农民群众有感情、对合作事业有热情、对干事创业有激情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

四、打造农产品流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为发挥供销合作社农村现代流通主导作用提供协同创新支持

高职院校应成为行业协同创新基地。创新驱动是供销合作社做好“三农”工作、引领“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农产品电子商务正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现代流通发展。顺应信息化时代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注重创新,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供销合作社才能在农村现代流通未来发展中立足潮头,拥有主导地位和话语权。2015年印发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步伐,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也是整合系统网络和产品资源、打造上下贯通综合服务平台的重要手段。

立足行业关键领域,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把教育教学改革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有效破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难题,同时也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强劲创新动力,实现共赢。2011年,学院以电子商务专业为纽带,以农村现代流通企业为联盟,以广西供销合作社为依托,以农产品流通产业为平台,合作共建了农产品流通生产性实训基地,着力打造区域首创、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流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构建了“农产品O2O(线上线下)”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平台+实体店+渠道建设+经纪人”的服务模式、“农产品营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分段式商业项目实战”的教学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广西特产网和广西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发展成为具有区域重要影响的农村现代流通龙头企业。学院“农产品流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果获得了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2014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

2015年,学院“电子商务特色专业群+农产品流通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得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1000万元经费的立项建设支持。学院以此为契机,着力打造农产品流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升级版”,积极参与供销合作社区域型、专业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在B2B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供销合作社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打造桂商文化研究、传承、创新示范基地,为开创供销合作社事业新局面提供文化引领支持

高职院校应成为行业文化传承基地。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是走不远的事业。供销合作社深化综合改革,开创供销合作社事业新局面,尤其需要传承和弘扬优秀行业文化,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供销社行业高职院校,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传承行业文化优良传统,同时融入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生产、经营和管理文化,继承和吸收区域传统优秀文化,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学院传承供销行业职业教育办学历史,高举“商”文化建设的大旗,坚持“商”文化的本源,发展“商”文化的内涵,融入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企业文化,弘扬地域“桂商”文化,提出“建设桂商文化研究、传承、创新示范基地”的校园文化建设战略。以此为引领,学院凝炼了“秉商崇商學商精商为商研商融商弘商”的十六字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积极构建融“农商”、“桂商”等特色内涵的校园文化。

在桂商文化建设上,学院制定了桂商文化三年建设方案,从文化传承创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舆论宣传等方面打造桂商文化品牌,重点建设“桂商文化陈列馆”并打造成为区域知名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占领桂商文化建设的制高点。在农商文化建设上,学院以农村为基地,通过“助农触电”和“助农圆梦”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把文化带进乡村,把科技送到农家,繁荣农村文化,帮助农民增收,打造农商文化社会实践品牌。2014年,学院融合农商文化和桂商文化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桂味公厨》,在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供销合作社自古就有“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等优良传统。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传承行业文化,创新供销合作社精神,打造更具生命力、更富有时代精神、更能体现供销社行业发展要求的行业文化和行业精神,是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学院应进一步发挥行业文化传承和引领的重要作用:一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主阵地为依托,加强行业文化传承创新与内涵提炼,发挥行业文化引领作用,打造一种与供销社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与时俱进的行业文化,提升供销合作社的社会影响力。二是人才培养与行业文化深度融合,在课程开设、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融入行业优秀文化,使行业文化成为学院校园文化育人的一种自觉行为。

作者简介:邱金林(1972-),男,广西昭平县人,高教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综合改革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民族地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发展研究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适应多元化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多样性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机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